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文

長征的勝利,實現了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宣傳了黨的主張,播撒了革命火種,鍛造了革命力量,譜寫了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壯麗篇章。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下面一起隨小編來欣賞關於“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作文吧。

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文篇1: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歷史的風,翻開了九十五年前的哪一頁。那一年,“東亞病夫”的稱號不再屬於中國;那一年,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在那戰爭的年代裡,中國人民躲躲藏藏,中國處處槍林彈雨,中國人民飽受折磨!但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如同黑暗的中國重見光明,我們的革命也從此有了方向。

今天,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四周偶爾聽見一陣翻書聲和筆尖飛速滑過紙張的聲音。窗外是一片初春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快樂地生活、學習。回首中國當年所受的恥辱與不平,我不禁感到熱血沸騰。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親愛的祖國,她的身軀已是千瘡百孔,她的臉龐飽經風霜。作為中國人,沒有一個人不為此感到痛心。甲午戰爭、抗日戰爭,這一個個戰爭刻骨銘心。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民英雄犧牲!偉大共產主義戰士方誌敏曾說過:“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方誌敏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浩氣凜然,堅貞不屈。面對敵人的勸降,方誌敏痛斥他們:“讓我投降?休想!”劉胡蘭的事跡令我們痛心,毛澤東曾說劉胡蘭是“生的光榮,死的偉大”,她犧牲的時候和我們差不多大,而我們現在,也能像劉胡蘭那樣英勇不屈嗎?江姐說過這樣一句話:“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用竹子做的,而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這句話,令今天的我們感慨萬千,一個女同志,一個年輕的共產黨員,竟能說出這樣鏗鏘有力的話來,足以令全國人民敬仰!“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不怕流血犧牲,為了新中國,他獻出了自己僅僅十九歲的生命。

總有那么一些人,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總有那么一些人,為了國家,寧死不屈;總有那么一些人,在和平的今天,帶領全國人民走向繁榮、走向富強!這就是共產黨,這就是不屈的中國人!

如今,已是21世紀的第16個年頭了。而中國,卻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我們各種資源嚴重不足。我們的科學技術同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極其複雜。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新的陷阱和挑戰,而這些,正需要我們這一代去解決。我們的國家需要新的人才,就如同房子需要支撐它的房梁一樣。因此,我們就要做這一根根“房梁”。

在黨的九十五歲生日、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我要把一個中國共青團員的心聲告訴我們偉大的黨!現在,我已成為一個光榮的共青團員了。共青團,是共產黨的有力後盾,是中國未來的棟樑。我立志要做一個優秀的共青團員,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再創輝煌!

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文篇2: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長征的勝利,實現了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宣傳了黨的主張,播撒了革命火種,鍛造了革命力量,譜寫了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壯麗篇章。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長征勝利80年來,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長征題材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充分發掘紅軍長征題材的美學內涵,以各具特色的藝術手法,為世人展示了紅軍長征的宏偉長卷,極大地弘揚了長征精神,成為當代中國文藝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我們講好中國故事。長征題材就是典型的中國故事,長征題材文藝創作的實踐給了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幾點啟示。

其一,應充分挖掘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素材,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長征題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是中國當代文藝對人類文化的一個獨特貢獻,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以其獨具的思想藝術魅力,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發揮著獨特而積極的作用。反覆要求今天的文藝作品要由“高原”走向“高峰”。長征題材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就是今天的文藝創作或者文藝作品由高原向高峰攀進的一個堅實的基石。要進一步深入挖掘這些題材的思想內涵,並用精湛的藝術手段將其變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藝術精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其二,應科學分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有聲有色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不僅要講,而且要講得引人入勝、打動人心。缺少思想的藝術是很難有震撼力的,缺少藝術的思想也是很難有感染力的。對於長征題材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更應當強調深刻思想與精湛藝術及精良製作的完美結合。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是創作者自說、自講、自看,特別是當前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網際網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飛速發展,文藝產品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欣賞方式、接受方式和評價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文藝生態,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造時,既要自覺地遵循唯物史觀,正確地把握歷史,又要敢於創新,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善於運用現代科技的新手段、新方法,豐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實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資源和創作資源、生產資源的最佳化組合,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思維,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推上一個新台階。

其三,努力探索文藝評論如何更好地引導和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助力講好中國故事。文藝批評是改進文藝創作的重要手段。推動包括長征題材在內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尤其需要文藝評論界和批評界的積極參與。批評應關注、重視和研究包括長征題材在內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積極探索和掌握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評論的一些獨特的規律。既要注重對藝術本體的衡量,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於實事求是,好處說好,不足處說不足,通過建設性的批評,推動作品的生產創作;又要把評價的目光超出藝術之外,在更廣泛的社會歷史視野中對作品進行考量,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鑑賞作品,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網路時代,在人人都可以成為網上“評論家”的狀況下,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同志要特別注意適應這樣一種新狀況、新變化,努力使自己的行文方式、語言風格更加生動活潑,更加適合大眾審美的變化和需求,真正使我們的文藝批評既推動創作,又能提高人民大眾的審美,能夠引領社會的風尚。

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文篇3: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過去了差不多一個世紀。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和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

回首風雨來時路,漫漫征程,說不完的艱難困苦,道不盡的嚴峻險阻。冰封的皚皚雪山、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峽谷急流、有烏江天險、有彎彎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蔣介石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糧食的嚴重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可長征中的人,卻利用自己的兩隻腳,長驅直至兩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他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攻占臘子口……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二萬五千里血與汗的洗禮。所到之處,哪裡沒有浸透著紅軍戰士的不散熱血?哪裡沒有譜寫著一曲動人的壯歌?長征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才是英雄好漢。他們排除萬難,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戰鬥,戰勝了任何人都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他們在一條布滿荊棘和鮮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

那,是什麼讓長征中的人們明知征途有艱險,卻毫無畏懼、萬死無辭,前仆後繼地奔向一個目標?是什麼讓他們突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跨越萬水千山,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是堅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撓的求素、無所畏懼的前行、向著理想勇敢奮鬥的精神。是老人們口中述說的長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

歲月的年輪沉澱了斑駁的痕跡,沖天的狼煙留下了悲壯的回聲。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回顧歷史,不由感慨萬千。紅軍長征的壯舉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長征精神卻具有永恆不變的歷史價值和光照千秋的繽紛異彩。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征精神”,與我們黨和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奧運精神、三峽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和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長征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意志與品格的註腳;成為中華民族追求光明與理想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發奮圖強、堅忍不拔、戰勝一切困難的支柱。

現在,黨中央領導集體正在率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為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讓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進行著新的長征。我們仍然需要在21世紀裡,爭取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騰飛這一現代歷史主題。為此我們相信,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偉大征程中,我們仍然需要努力實踐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我們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的長征精神,將激勵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振興。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長征那英勇的足跡鐫刻在為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國人民銘記;長征那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奪取成功的基礎,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

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文篇4:

“饑寒中的中國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麵一捧雪/就爬過了位於寶興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這個/歷史性坎坷” ——詹永祥《雪山》

小時候見過的“雪山”,在邀請到學校來作報告的老紅軍頭上:蒼蒼白髮象形的雪山,我懷疑就跟他所歷經的長征有著因果。那時候,老紅軍嘴裡的長征因為蒼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時候,老紅軍被老師介紹成為“爬過雪山的老同志”;那時候,以為長征僅僅就是爬雪山,以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勳章,珍藏在老紅軍心窩裡,隨歲月的堆積慢慢提升,變成紅領巾眼前一頭聳立的白髮。微型的“雪山”,跟二萬五千里烽煙失去關聯。

後來,通過課堂上一首著名的詩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聯的一句浪漫主義,岷山千里的積雪與三軍過後的笑顏,成了牢固的歷史邏輯。那時候心目中的雪山,僅僅是一種海拔,僅僅是一個路標,它指向紅軍的豪邁,指向革命的勝利。

然而,雪山終究是一個政黨和一支軍隊的歷史坎坷。當長征漸漸沉澱成後來創業者心中的一種鞭策和激勵,雪山是一個坐標,標誌著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歲月的回眸中,長征中的萬水千山漸漸地低下去,而雪山,成為一首磅礴史詩中的詞眼,漸漸在懷念和追憶中高大起來。當更多的功績鍍亮中華民族騰飛的翅膀,無數勝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溫一幅歷史圖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斷落在橫放背包上的槍枝上,金黃色的軍號和獵獵作響的方面軍旗幟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這群反穿著羊皮的南方籍農民,像一群戰爭年代的食草動物,他們的飢餓是一把從喉嚨里長出的鋤頭,漸漸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處的草根與野菜……”

南飛雁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秋天來了,一群大雁往南飛”。八十年後的國小課本,依然這樣描寫一個季節。如果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的那個秋天,如果讓一群遷徙的候鳥來描寫人間的景象,肯定會有這樣對應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隊伍往北飛。”

在歷史特定時刻,南飛的雁陣與北上的軍隊構成立體的畫面。方向相反的運動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寫進歷史永恆的記憶。

然而,大地上艱難行進的紅軍,與天高雲淡間自由翱翔的大雁,畢竟不是優美的映襯,而是一種悲壯的反差和對照:天空里沒有敵人的圍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嶺逶迤的阻攔;天空里沒有險關和沼澤,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溫暖和皮帶虛擬的營養……

對於北上的隊伍,“雁南飛”是心頭迴蕩的一支久遠的歌,一個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話別時何叔衡相贈的綈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戰勝風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華跨越世紀的滄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終都是一隻行將南歸的“大雁”。六盤山上的一支雁陣,是那位領袖“屈指行程二萬”時的算籌。而那草地上兩人爬著拖著、一人躺著望著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與南飛的雁群都一樣,在征途中一點點積累勝利的曙光。

南飛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給予了留痕史冊的機遇。

山丹丹花

“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 ——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從贛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陝北山丹丹花紅艷艷的笑臉,有二萬五千里。當《十送紅軍》的民歌猶在江西的秋風中飄蕩,另一支陝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葉間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鐵流的英勇,萬里征途的風塵,將是這種山丹丹花一年間要紅起來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終於延伸到山丹丹花紮根的土地。一支隊伍飽嘗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視作親人遭遇的艱難。擁有革命的熱情和純樸的人民,“陝北”是長征篇幅里一個多么溫暖的終端名詞。是的,十一個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萬水千山間的饑寒與泥濘,無數綁腿上的疲憊和堅毅,都可以在陝北卸下來,放在窯洞裡,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陝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紅軍的旗幟來擦燃,歷史的天空被照紅了一角,長征的隊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時都被溫暖。

山丹丹花,窮苦人民的花,站在陝北的土地上,見證著窮苦大眾的革命與革命的窮苦大眾互相擁抱的時刻。山丹丹花,熱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說出了八十年後,人們依然紀念長征的根源。

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文篇5: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再次朗誦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的時候,兩萬五千里長征已經是八十年前的往事。

80年並不遙遠,紅軍在長征中巨大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至今仍會讓我們熱血沸騰。長征路上的老紅軍見慣了滄海桑田的變換,飽嘗了風霜雨雪的洗禮。留下了可敬可貴的長征精神時刻激勵著後人。

毛主席說: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重新認識長征,解讀長征,我覺得長征還應該是一部教科書。甚至,長征可以指導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兩個字——精神。

那么,紅軍長征都遇到哪些艱難險阻?什麼是長征精神呢?我們不妨翻開書冊回顧歷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中央紅軍主力被迫撤離江西革命根據地,準備與二、六軍團會合,沿途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兵力損失過半。

12月,黎平會議後,紅軍改變會合計畫,向貴州腹地進發。

1935年1月,紅軍攻打婁山關,占領遵義城,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

會後,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

6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開始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作鬥爭,左路軍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

隨後,紅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攻克天險臘子口,翻越六盤山,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中央紅軍長徵結束。

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

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我認為,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的精神,革命必勝的信念。

我們知道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開始的。但是長征卻從開始的戰略轉移逐漸演變為紅軍擺脫和擊退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勝利行動。紅軍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戰爭史上的奇蹟。到底是什麼使原本弱勢的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使紅軍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使紅軍歷盡艱辛,克服險阻也最後走向勝利呢?信念,是千千萬萬紅軍心中永存讓人民翻身做主人,過幸福生活的信念!

為了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浴血奮戰。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紅軍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溫情!

信念支撐著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支撐著紅軍走向了勝利。長征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必然的、永恆的。回顧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現在眼前。官渡之戰中曹操運用幾萬之眾大破袁紹十萬大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兵將卻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淝水之戰中謝石、謝玄率八萬之眾勇擊苻堅百萬雄師……然而這些只是憑軍事家的謀略,而且他們無法改變中國戰亂的歷史。唯有紅軍以數萬之眾在共產黨領導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勝衝破了蔣介石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走向長征的勝利!走向中國革命的勝利!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去過了大半個世紀。照現代社會這種急速更新換代的觀念,早已是好幾個時代過去了。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號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說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不免令人生厭。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的言說、探究、拷問。我想或許是由於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吧——一種全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堅持到底。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難以想見的。後有追兵,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而我們的前輩卻穿著草鞋在雪化、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撒滿了長征的每一個角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展望二十一世紀,我們深信,中國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