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風俗編織成愛作文

村裡的游神活動正式開始了,鑼鼓聲聲震天,身置熱鬧非凡場面的我,思緒卻化作一縷輕煙,飄向遠方。

兒時,因為父母親要出外打工,我便被安置在家中與姥爺、姥姥相依為命。記得小時候,我總喜歡在門前大榕樹下,伏在姥姥的膝蓋上聽姥姥講故事,姥爺也總喜歡拿著大扇子在一旁替我們扇風,待到姥姥的故事講到高潮時,姥爺總是習慣性地插入幾句閒話,這時姥姥總會嗔怪他幾聲,說姥爺破壞了緊張的氣氛。每當這個時候,祖孫仨人總能笑個不停,歡樂在綠葉間纏繞。

鞭炮喧天的年味點綴著整個春節,貼對聯、穿新衣、點鞭炮、收紅包……這些都成為村里必不可少的活動。喔!還有一項最受歡迎的游神活動呢!

月初開始,村村便鳴擂鑼鼓地開始籌備,姥姥也趕快準備祭品——煎年糕、擺雜果、疊銀寶……元月十五的時候最為熱鬧了。每年這個時候,姥爺總會積極去報名,參加這一令人“光宗耀祖”的游神活動。當游神隊伍準備祭祖時,姥姥會穿著她那件有些許花哨的小棉襖,像個懷春少女般牽著我鑽進密集的人群里,找了個最佳位置觀看醒獅表演。在這一長長的隊伍中,村裡的壯漢們穿著綠色或金色的服裝,腰間纏著一條紅色的腰帶,精神抖擻地列隊站在“各路神仙”面前,兩條金龍在兩側,似在閉目冥想,又似乎在養精蓄銳,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姥爺了。他穿著一套白色的服裝,雙手提著醒獅的道具,眉毛上挑,好不威武!待鑼鼓聲響起時,姥爺便套上道具,立刻化身為獅子,威武霸氣地耍起獅來,那動作、神態無一不與活獅一般!兩條金龍也被鑼鼓聲給喚醒了,雙眼咋地睜開,神飛色舞地和周圍村民戲耍起來。姥姥邊看邊說:“舞龍耍獅慶祝新年,是為了紀念村民勤勞、慶祝豐收的活動,這也是為咱們的生活風調雨順作祈福。”當醒獅又奪得一個彩頭時,姥姥便興奮地鼓掌叫好!用她那小喇叭般的嗓喉為姥爺喊加油。

游神隊伍祭祀完廟裡的“神仙”後,便開始出村游神。長長的隊伍,“神仙”領隊,雙龍戲珠居次,醒獅隨後,後面便跟隨著鑼鼓、旗手,鑼鼓聲聲,彩旗飄揚,鞭炮喧天,場面非常熱鬧。姥姥說:“游神隊伍出村後,便會進入到每一條村子,將‘神仙’的恩澤播撒遍地,保護人民生活風調雨順。”最精彩的便是村與村之間的游神隊伍在路上“斗獅”了,這時,車主們便會自覺停車,路人駐目觀看,還有民眾自發拿出紅包放在大鼓上作彩頭。醒獅們或站或立,時而前腳伏地,準備待蓄而發;時而閉目假寐,用以誘敵;時而交纏一起,似乎嬉戲,又似在困鬥……醒獅們各顯“招數”去爭奪彩頭,引得民眾扯開嗓喉為醒獅們打氣加油,口哨聲、歡呼聲、鼓掌聲在民眾中漫開。待醒獅們斗完獅後,道路兩旁已人滿為患,旗手們不得不幫忙疏通道路,為游神隊伍“開路”。

當游神隊伍巡完村後回到廟裡時,天空已,換上了黑幕。然而,這時的游神活動才開始最高潮的部分。村里建有一座“燈樓”,精美的“燈樓”是用青瓦鋪蓋而成的,簷牙高啄,牆壁上雕有“觀音送子”、“仙桃賀壽”、“牛郎織女”等民間故事的壁畫。燈樓掛有多盞花燈,上面繪有“福娃”等圖案,並附有對聯,每盞花燈都代表著村裡的每位滿月嬰兒。待到廟裡的大鐘敲響時,游神隊伍便有序地列隊在燈樓兩側,兩條金龍在門口放下對聯,迎請村裡的“廟仙”出場。“廟仙”用竹葉沾水後便灑向村民,這便是“共沾雨露”了。隨後,“廟仙”進入“燈樓”,依次點著花燈,稱之為“延續香火”。待“廟仙”跪叩祖先,步出“燈樓”時,村民們便自發點燃煙花,“嘭嘭”幾聲巨響後,煙花在空中光芒四射,天空如白晝般,將每一位村民的笑容映照得非常燦爛。

天有不測風雲,一向健朗的姥爺因為在樓梯摔了一跤,終究撒手人環,離我們遠去了,姥姥也因此受不了打擊,病倒了。姥姥躺在病床上,總和我刀念說:“你姥爺年輕時可是個帥氣的小伙子,我呀!就是在他舞獅時被他那雄姿給迷倒了才和他在一起的,往後的每年,也總是隨他一起去游神……”邊說邊用手輕輕擦拭著姥爺的照片,眼淚浸在蒼老的皺紋里。

一年後,姥姥因為中風,下半身癱瘓了,終日只能與床為伴。當每年的游神隊伍經過家門口時,她總是掙扎著要出去瞧瞧,流下無奈身體的不中用,她只能失望地捶打著自己毫無知覺的雙腿,留著無奈的眼淚。見到姥姥如此痛苦,在去年的元宵節,我便拍了幾張醒獅的照片拿回給姥姥,姥姥如獲珍寶似的端詳著這幾張照片,像個孩子般咧嘴吃笑起來。一個月後,姥姥安詳地走了,手裡握著姥爺和醒獅的照片,嘴角殘留著一絲滿足的笑。姥姥,此刻你見到姥爺了吧!

振奮人心的鼓聲將我的思緒拉回了熱鬧的場面,我追隨著游神的隊伍經過每一條村子,走著你們年輕時走過的路,感受著你們那海枯石爛的愛。當游神隊伍經過那片山時,我的鼻子開始泛酸了。姥姥,你終於可以再次親眼目睹這場盛大的活動了。

游神隊伍走過每一條村子,用鑼鼓聲和舞龍耍獅編織成愛,給每個人帶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