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農村作文

螢細雨剛過,空氣中醞釀著泥土和花香的氣息,樹枝新吐的綠芽托著陽光下晶瑩的露珠,樹下一群鴨子搖搖擺擺地從腳邊走過,不遠處的田埂上黃牛低頭哞哞地叫著。天邊紫紅的雲霞襯托著寧靜和諧的村莊,淳樸的人們踏著晨曦耕作在田中,披著月輝踱步回家……每每讀到文人雅士的詩文時,我的腦海里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這個地方,叫農村。

古往今來,這裡是許多人嚮往生活的地方:能夠匍匐於大自然的胸膛,滑行在綠色的大海,與自由的靈魂相擁。為何那么多文人對這農村情有獨鍾呢?回顧中國浩瀚的歷史長卷,農村與城市共存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二者既互立又互融,相生相息。固然城市裡的街亭繁華、熱鬧風光令人心馳神往,但農村仍以其獨蘊的價值和意義紮根於中國人的心底,千百年來不可改變。

如果失去農村,那一顆顆超然的歸隱之心將無處安放。有人說:“苦難是詩歌之母”,然而再多的失意與苦難,都需要在與自然的對話中化為心底的安然與精神的釋放。在目睹世道險惡,經歷官場沉浮後,陶潛選擇在田園中細數平淡里的落花流水。在大自然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只道歸去來兮,自得其樂。有人說陶夫子是以虛張的詩意消解田園的艱辛,躲進田園逃避現實的責任,但我卻說,當我們在亂世中見多了沽名釣譽、貪餌吞鉤的行徑後,他這種將自我寄託山水的淡然是無比難能可貴。正如竹林七賢肆意酣暢,林逋梅妻鶴子一樣,是遠離塵器的農村讓他們得以“委心任去留”。

如果失去農村,何來溫暖純粹的人情滋潤心田?“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沈從文先生用樸實的雙眼打量世界,留下了《邊城》的一抹倩影。無論是翠翠與祖父溫暖的親情,還是她與儺送純真的愛戀,都如一顆顆晶瑩的琉璃透出人心的澄澈,閃爍著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華。這些遙遠的情誼不僅流淌在湘西的農村里,其實它也切實地映照在大部分現代人的身上。每逢除夕,全國十幾億人心中只有一個願望:回家。從都市的繁忙中抽身,奔赴那魂牽夢繞的小村,在那裡,還有等待自己歸來的人……農村意味著的從來不是幾座小屋,幾片田梗那么簡單,正因為那裡還有親人,還有割捨不下的思念,它才被賦予了深情的意義。

如果失去農村,兒時的那片樂土將會成為永遠無法觸碰的夢。城市擴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像個密閉的牢籠,將人們鎖在一片狹小的天地里。所以更多的人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工作機器。誰還會記起兒時曾在牆根下捉過的蟋蟀?誰還會懷念曾光著腳丫踩過的鬆軟的泥土?如果失去了農村,那份在樹下聽蟬聲的悅然,那份在浪花中舞蹈的欣然,那份化天為蓋化地為席的安然,都將變成虛無的碎片,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拾起,並永世收藏。

農村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是文化傳承的基地,是祖祖輩輩的根源所在。一代代子孫從這裡走出去闖蕩,立業後也不忘建設故鄉,如同楊柳撫根,條條不忘根本。“鳥飛反故鄉兮,孤死必首丘”。連動物都懂得懷念故土,更何況人呢?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無論農村是否真的會消失,農村生活對於我們都會越來越奢侈。我不希望若干年後,世界將上演一切我們在農村“墓碑”前寂寞弔唁的悲劇。沒有農村的世界是蒼白的,我們應該重拾一份對淳樸、對自然的敬意,在忙碌中秉持一顆返璞之心,回歸農村,回歸自然,回歸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