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除夕日記三篇

篇一

過年啦!過年啦!這個新年我們是在鄉下過的。我們在那兒度過了一個別出心裁的除夕夜。有很多親戚參加。

年夜飯開始了,首先姑姑說:“春聯是過年的代表之一,我們來對春聯吧,對不出的可要表演一個節目喲。”“好!”大家笑著說。姑父提問:“一聲鞭炮一聲福。”晶晶表妹搶先說:“一朵鮮花一朵紅。”“哈哈,鮮花與過年有什麼關係?對得不好。”大家都笑了。“喔,我知道了!一束煙花一束喜。”表姐喊道。奶奶摸著表妹的頭說:“這個不錯。晶晶啊,你可要和燕姐姐學習。”表姐想了一想對我說:“盈盈,你來對。”“鳳舞歡笑辭舊歲。”“龍騰喜悅鬧新春。”我在書上看見這些對聯,此時正好用上了。“很好!”表姐點頭說。“我來問,一聲鞭炮喜人心,表姐,你對。”我微笑著問表姐。“這——,我不知道。”表姐低下頭思考著。“應該是‘幾句祝福暖友意’表姐,請你表演一個節目吧,哈哈。”我說。“對呀,對呀”大家附和道。“好吧。”與我同齡的表姐想了一想,唱出了這學期學的《新春到,步步高》:“新春到……,辭舊迎新步步登高!”表姐歌聲清脆悅耳,她一邊唱,一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讓大家都陶醉了。客廳里大家一邊對著春聯,一邊吃著豐盛的年夜飯,溫馨又熱鬧,大家都興高采烈。

吃好晚飯,我們決定放鞭炮,賞煙花。我們把一串鞭炮系好,然後用香菸點燃了它。剎那間,噼里啪啦的聲音響起,震耳欲聾。我們高興的喊道:“鞭炮響,晦氣跑!”長長的鞭炮響了很久才放完。放完鞭炮我們便坐在門邊的小椅子上看煙花。煙花很美!它五顏六色的,紅的黃的綠的都有,有的甚至是混合色的。“砰”的一聲,一束彩線飛上天空,瞬時爆炸,五顏六色的線條向各個方向散去,甚是絢麗。燃燒的煙花與我們的笑臉成為夜晚最壯觀的風景。在點點光亮中,我許下了我美好的願望:願在新的一年裡所有人都健康快樂,生活像煙花一樣絢麗多彩。

夜已至深,柔和的月光照亮了大地,萬家燈火依然火樹銀花,在美麗的煙花中,新的一年開始了。這真是一個難忘的除夕之夜啊!

篇二

每一個除夕夜都是那么的難忘,那么的令人印象深刻。從除夕開始,就開始過年了!我們盼望的春節就到了。

早上,天好象還沒亮,朦朧一片,就聽奶奶爺爺在那嘀咕,把我都吵醒了,被逼無奈,害的我不得不從溫暖,舒服的被窩裡爬出來,因為我只要一醒就再也不能入睡了,也不知道怎么有這個習慣,我哆哆嗦嗦的穿衣服,這時爺爺看見了,很驚呀的說:“呦,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這么早起床,難能可貴啊!,話說回來,今天可過年了喔,倩兒就又長一歲了是個大姑娘了。”暈死,長一歲就變大人了,還有,爺爺您以為我想起來嗎?唉!

哇不愧是過年,連早飯也這么豐盛,看來有富享了。吃過飯後又要開始忙碌了,首先就是貼春連,爸爸給我和弟弟分工,每人貼兩對對子。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我的任務也差不多了,高興。興奮,“看,這是我自己一個人完成的,哈哈。”我非常滿意的說。“不過,好象有點問題,你看這個這個……”“什麼這個那個的,就是好。”“好好、貼的很正,很好看。”奶奶拉扯著爺爺的袖領說著。

終於到了晚上,用過了餃子,全家人圍著電視,準備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看,一邊吃,一邊笑,可樂乎了。大概10點的時候,爸爸媽媽匆忙的說:“快,沒時間了,我們現在要去寺廟拜佛。”。於是我們全家就出發了,因為是黑夜所以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雖然拿了手電筒,但光線還是很暗,“沒時間了,要在12點之前,趕到。”爸爸說著跑著,我,弟弟,媽媽看了,也學起了爸爸蒙著頭跑,突然我好想笑:“難道,你們不覺得我們好象是逃犯嗎?”這一說,把爸爸媽媽笑的直不起腰來。

已經11點50幾了,我等的不耐煩了“什麼時候才能去啊!剛才在路上還摧,現在快到了又不走”“小孩子不懂,一定要到12點才行,我們要接年,啊,快了,來倒計時,10,9,8,7,6……1”砰啪轟…各家各戶全都在同一時間放炮,那可叫個響啊!“好,出發。”

除夕夜,我們過的好開心喔!

篇三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放鞭炮,到處充滿著喜慶、歡快的氛圍。除夕夜,我們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尋找中國的“年味”。

年三十為什麼叫除夕呢?爸爸告訴我,版本有好多種,公認的說法是古時候有一個兇惡的怪獸叫做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最害怕紅色和響聲。於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戶貼大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逐夕獸,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寧。從此,這種習俗流傳下來,年三十就被稱為除夕。

中國的有著獨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餃子、貼鬥神、耍花燈,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期盼來年財源滾滾,吃雞寓意“吉利”,吃魚就是“年年有餘”……不過,聽說過年不能吃酸菜,說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說是“白乾”。但我覺得,不能光靠這些食物決定來年的好運或厄運,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顧,是要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得來的。

接著,爸爸媽媽聊起了自己的家鄉過除夕的風俗。爸爸給我講了湖南老家過年的習慣:在湖南,除夕的團圓飯是在除夕的早晨或中午開始的,食物一般有臘魚、臘肉、油炸豆腐等,還有地瓜乾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為豆腐諧音“多福”或“鬥富”,寓意著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爸爸說,他小時候最盼望的事就是除夕觀看花燈,還有耍雜技、變魔術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戲。

媽媽是江蘇人,她也講起了小時候除夕的情景:在江蘇,每家每戶的團圓飯都是在晚上吃的,“魚米之鄉”的年夜飯一定少不了魚,當然和湖南一樣,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媽媽小時候的新衣服是自家買布料,請裁縫做的,新鞋子是外婆親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初一還會跟同齡小朋友結伴去拜年,一圈下來就會“大獲豐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滿滿的……

聽了爸爸媽媽的講述,我又想到:像我這種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長”的“00後”,和爸媽他們這一代的過年方式就不一樣了,主要是使用各種電子產品,並通過網路和老家的親戚“團聚”。想和遠方的親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見到對方,還能用視頻通話模式;想送給長輩一件禮物,能夠先去網上挑選,再寄到對方家裡;當然,壓歲錢也不用給現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網上銀行賬戶……於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說了一遍。“不過,”我又說,“這樣過除夕,雖然省去了回老家時的旅途勞累,但總感覺缺少了家人團聚時的那種溫馨味道,不如我們明年回老家過年吧!”爸爸媽媽齊聲說“好”!

這時,我們仿佛聞聽到了遠方家鄉的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