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徵文內容及範文

為期3年(20xx—20xx年)、總投資557.2億元的“十個全覆蓋”工程是目前內蒙地區最大最亮麗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它包括: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和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十個全覆蓋”。通過"十個全覆蓋",內蒙古農村牧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內蒙古“十個全覆蓋”的徵文內容以及範文,歡迎閱讀。

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內容

今年年初,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用3年時間,在全區實現農村牧區危房改造等社會保障的“十個全覆蓋”。“十個全覆蓋”工程,涵蓋了公共服務的主要方面,樁樁件件關注民生,將觸角延伸到農牧民生活的細微之處,是一項民心所向的工程。

“十個全覆蓋”是在全區農村牧區實施的工程,自治區決定,將用3年時間在全區實施。包括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

內蒙古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紮實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其中,計畫利用3年時間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針對目前城鄉公共服務差距較大的現實,內蒙古決定從20xx年起,利用3年時間,在全區實現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十個全覆蓋”。

儘管內蒙古城鎮化率已達57%,但仍有1464萬農牧業戶籍人口,其中超過1000萬人生活在農牧區,580多萬人直接從事農牧業生產,占全部從業人員的44.7%。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把富裕農牧民作為核心任務”,著力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賦予農牧民更多財產權利,促進農牧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農牧民過上美好生活。

如今數月過去,一道道困擾農村牧區發展的難題,正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推進逐漸找到答案。鄉村里忙碌施工的場景隨處可見,有的村忙著拆舊房、蓋新房,有的村忙著硬化街巷,有的村忙著建大棚……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正在火熱進行。

“十個全覆蓋”工程的主要內容

為期3年(20xx—20xx年)、總投資557.2億元的“十個全覆蓋”工程是目前我區最大最亮麗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它包括: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和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十個全覆蓋”。

“十個全覆蓋”工程項目資金落實情況

自治區財政已下撥資金71.2億元,占全年應下撥資金(77.46億元)的91.92%。其中,下撥中央財政資金21.28億元,占全年應下撥資金(26.34元)的80.79%;下撥自治區本級財政資金49.92億元,占全年應下撥資金(51.12億元)的97.65%。

“十個全覆蓋”工程進展情況

目前,“十個全覆蓋”工程總體進展順利,農村牧區基礎設施條件正在發生改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5日,全區20xx年計畫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的4327個嘎查村中,已開工建設4050個嘎查村,占總計畫的93.6%;累計完成投資107.43億元,占全年計畫投資額(237.2億元)的45.3%。

—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工程

20xx年,危房改造任務量為17萬戶,現已開工11.4萬戶,占全年計畫的67%,竣工5.5萬戶,完成投資36.8億元。

—安全飲水工程

計畫解決80.3萬農牧民和5.05萬師生的飲水不安全問題,涉及347個嘎查村,項目數2276個,總投資額8.2億元。目前已開工3462處,覆蓋人口69萬人,占全年應覆蓋人口的80.8%,完成投資1.3億元。

—嘎查村街巷硬化工程

嘎查村街巷硬化工程計畫投資35.2億元,現已有2868個嘎查村的街巷硬化工程開工,開工建設里程達到5125公里,建設完成投資15.9億元,分別占全年建設計畫的106.2%、65.5%、45.2%,並有584個項目已經提前完工,實施硬化里程1764公里,完成投資10億元,分別占全年建設計畫的21.6%、22.6%、28.5%。

—村村通電工程

村村通電包括新增無電戶通電工程、風光互補系統升級改造工程和農網改造升級工程3項建設內容。涉及全區3741個嘎查村,共117個項目,投資50.8億元。目前,新增無電戶通電工程已報國網公司開展招投標;風光互補系統升級改造工程和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均已於7月開工建設,分別完成投資約2300萬元和6.3億元。

—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工程

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工程建設任務為50萬戶,總投資2.7億元。現已完成廣播電視戶戶通21萬戶,占全年計畫的42%,完成投資1億元。

—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工程

計畫實施540個嘎查村的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工程。涉及547個項目,總投資11.3億元,現已開工項目241個,占全年計畫的44%,完成投資0.9億元。

—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工程

計畫建設1965個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現已開工項目760個,占全年計畫的39%,其中已完工項目222個,完成投資0.5億元。

—嘎查村文化活動室工程

計畫實施3506個嘎查村文化活動室工程。現已將設備購置專項經費全部劃撥,正在進行採購、配發設備,劃撥資金0.5億元。

—便民連鎖超市工程

計畫新建1700個便民連鎖超市。現已開工1585個超市(其中953個已完工)、12個配送中心,分別占全年計畫的98%和100%,共完成投資0.75億元。

—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工程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享受人數已達到196.8萬人(其中城鎮居民待遇享受人數達到17.7萬人,農村牧區居民待遇享受人數達到179.1萬人),新增享受高齡津貼老人11.2萬人,已分別劃撥自治區本級補助資金1.24億元和0.82億元。

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徵文範文篇1: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覆蓋:服務到家了 村民心裡踏實了

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的號角一經吹響,作為其內容之一的嘎查村文化活動室建設項目,就進行的有聲有色。各盟市你爭我趕,為了提高農牧民的幸福指數,都爭相把嘎查村文化活動室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並且不斷徵求農牧民建議,讓農牧民滿意。目前已經建成的嘎查村文化活動室,讓農牧民有了場所來打打牌、跳跳舞、看看書、上上網、練練毛筆字等,極大地豐富了農牧民的業餘生活。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納林希里村是旗級示範村。其文化活動室包括了圖書閱覽室、文化排練室、多功能培訓室和室外演出廣場。村里還有一支自己的文藝演出隊,叫“紅河之聲藝術團”。藝術團成員全部是村民,利用農閒時間排練二人台、小品、三句半和歌劇等,僅20xx年,就為周邊地區農牧民演出40多場。除此之外,村里為了把古老的農耕文化傳承下去,正在建設村史博物館,展示部分農耕用品並將農耕場景再現。另外,村裡的文人墨客編纂了《納林希里村史》和《納林希里村村規民約》,整個村子文藝范兒十足。

在烏海市,每個村新建的文化廣場各具特色,既有供人們休閒娛樂的設施、活動廣場和遊園等,而且在設計上注重鄉土風味,突出文化內涵,為農區文化生活增添了一份樂趣。

包頭市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原則,計畫3年內實施638個嘎查村的文化活動室建設。僅20xx年,就建成了138個文化活動室。

烏蘭察布市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靈活分布,3年計畫完成1321個嘎查村的文化活動室建設任務。20xx年確定的目標是完成總任務量的80%,截至4月底,文化活動室在建及完工168個,完成計畫的33%。

……

“村裡有這么多的活動器材、圖書、樂器,我們不僅有了活動場地,而且還有了活動器材,這村文化室真是建在了我們心坎上了。”這是村文化室建成以來老百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茶餘飯後到村文化室,或吹拉彈唱,或翩翩起舞,形式多樣的民眾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的一道亮麗風景。

一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針對農村牧區居民的保障政策,建立了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個全覆蓋”工程將用3年時間實現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全覆蓋,讓廣大農牧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生活有保障,讓廣大農牧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太平莊村地處偏僻,村民有個頭疼腦熱都得往鎮上跑。如今,95平方米的標準化衛生室內病床整潔、藥品齊全。“現在好了,走幾步路問題就解決了。”正在村衛生室買藥的李大爺激動地說。“十個全覆蓋”工程,讓農牧民“小病拖,大病挨,病倒才往醫院抬”的困窘成為歷史。

在呼和浩特市,80歲的托克托縣黃河濕地管委會格圖營村村民周長女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不花一分錢就能住進寬敞明亮、道路平坦,而且還能在屋裡上廁所的幸福養老院。老人說,不僅住著舒坦,就連平日裡誰有頭疼腦熱的小毛病,都會有村裡的鄉村醫生巡診醫治,趕上這樣的好日子,高興得不知說啥好……

滿洲里市實施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擴面工程,重點做好企業新用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率先在自治區實現全覆蓋。城鎮居民養老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也一提再提,保障標準步入自治區前列。

“現在家門口就可以取養老保險金,再不用往鎮裡跑了。”呼和浩特市道試村69歲的翟文舉輕點了幾下手指,順利從POS機里取出幾張百元鈔票。土左旗率先實施社會保障卡綜合套用進村入戶工程,在每個行政村設立便民服務點,民眾不僅足不出村就可輕鬆辦理信息查詢、保險領取等業務,還實現了手握“一卡通”,全國ATM免費取現金,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一人一卡一賬戶一錢包,走到哪、服務跟到哪的互聯互通互享的保障新模式。

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為偏遠分散農牧民開通便民生活流動服務車,每月固定巡迴一次,為分散農牧戶提供文化、報刊、雜誌、醫療體檢、更換小藥箱藥品、配送日用品和蔬菜等一體化綜合服務。並固定服務人員、聯繫電話,按照農牧民的需求,缺什麼、送什麼,得到了廣大農牧民民眾的好評。

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徵文範文篇2: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鄉風文明了 村民素質提高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內蒙自治區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以來,鄉村的美,已不僅是環境靚麗的提法,而村民的笑,也不光是生活的富足,更融入了文明和諧的氣氛。同時,“十個全覆蓋”工程離不開鄉風文明這個“軟體”,如果離開鄉風文明,生活環境就不能好起來,新農村建設就難以持久。

在鄂爾多斯市,“十個全覆蓋”工程就是要讓幸福在農村牧區落地生根,不僅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還要讓農村牧區煥發出美麗的鄉野魅力,真正實現富裕、現代和文明、和諧的新夢想。為了讓文明之花開遍鄉野,鄂爾多斯市把“十個全覆蓋”與現代農牧業發展、扶貧攻堅、鄉風文明建設、文化旅遊工程、鄉村公路建設結合起來,“六位一體”同步推進,重點開展了先進個人評比表彰,用身邊的典型育人,並全面推廣建設善行義舉四德榜,宣揚文明新風。同時,廣泛開展志願服務、誠信建設等道德實踐活動;嚴厲打擊封建迷信、黃賭毒、非法宗教等活動;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對各種陳規陋習進行規勸、制止,引導農牧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健康文明鄉風。走進準格爾旗沙圪堵鎮西營子村,佩戴著紅袖章的監督員和志願者,每遇到一個紙片兒或是一個菸頭,都要彎腰撿起,丟進不遠處的垃圾桶里。

包頭市結合“鄉風文明大行動”,實施魅力村鎮建設工程,在主幹公路重要節點村建設停靠點,設立體現當地人文景觀、地理標識的多功能標識標牌;在建制鎮區及高標準示範村,聘請民間畫師手繪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的綠色農產品、農耕場景、“二十四孝”、當地歷史文化故事等內容的鄉風文明牆和文化長廊,打造集中體現地區精神風貌的主題雕塑。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兼顧了文化傳播和景觀觀賞功能,提升了新村魅力指數。

“十個全覆蓋”到哪裡,核心價值觀就宣傳到哪裡。在王齊村,各具特色的文化牆讓人眼前一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躍然於牆上,幾位村民在指點著、議論著……村民們反映自從有了文化牆,孩子們不在牆上面亂寫亂畫了;村里還有了講堂和草原書屋,男人們不在一起酗酒了,坐在一起談論土地的收成和科學耕種。總之,村里少了酗酒賭博、封建迷信,多了關心集體、熱心公益,村裡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在赤峰市,“十個全覆蓋”工程,帶來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大提速,讓“城市”和“農村”、“城裡人”和“鄉下人”的傳統概念悄然改變,實現了精神文明建設全程跟進。20xx年,赤峰市共評選出星級文明戶100餘戶、文明農牧民100餘人、美麗庭院20xx余戶、最美家庭2467戶、五好文明家庭630戶、孝心村200餘個,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扎蘭屯市成吉思汗鎮嶺航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示範村。嶺航村村部廣場建起了4面文化牆,彩繪著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老年幸福院門口的幸福廣場旁的文化牆,也展示了新24孝的內容。為方便村民擁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嶺航村便民超市的老闆自掏腰包購置了一批扇子、綢子,村民跳廣場舞時可免費取用,用完歸還。“別看每天那么多人跳舞,但扇子、綢子從來沒丟過,人們都很珍惜這些物品。”看著村民高興地去跳舞,超市老闆感到很欣慰。

烏蘭察布市為鞏固“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成果,商都縣田家卜村委會制定了管理辦法和村規民約,實行“三包”責任制,確保及時維護、長久運行。同時,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評比創建活動,倡導村風民俗新風尚。

……

如今,在內蒙古農村牧區老百姓口中,“十個全覆蓋”已然成為時髦的辭彙。最初,一些老百姓還不太清楚,這“十個全覆蓋”都包括啥?是咋回事?現在,他們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只因為,“十個全覆蓋”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溫暖了他們的心窩。

用通俗的話語來解釋“十個全覆蓋”,其實就是在關注內蒙古的農牧民住得怎么樣,能不能喝上放心水,出行方便不方便,文化生活單調不單調,年齡大了依靠誰……內蒙古自治區把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牧區,也就是把好事兒辦到了農牧民的心坎兒上,這些細微之處的點滴力量,必將匯集成促進社會和諧的“正能量”。我們堅信,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不斷深入,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村牧區會更美、農牧業會更強、農牧民的生活自然也會越來越幸福。

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徵文範文篇3:基礎設施建設到牧區:鄉村變美了 村民生活幸福了

“十個全覆蓋”實施以來,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民眾住的房子變好了,嘎查村里舖上水泥路了,路燈也亮起來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在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遵循“一村一規劃、一戶一張圖”的原則,既保持了原有村落的形態和特色,又實現了向體現田園風光、彰顯民俗文化的美麗鄉村華麗轉身,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同質化。

如今在鄂爾多斯市的農村牧區,無論走到誰家,都能“挖”出一段與“十個全覆蓋”息息相關的故事,或是“村莊志”,或是“建房史”,或是“修路記”,或是其他。每一座村莊,都因“十個全覆蓋”而變了新模樣。房屋整齊乾淨,棚圈結實牢固,道路平坦寬敞,水流電流穩當,廣播電視戶戶通,便民超市把貨供,幸福人家滋味濃。在鄂托克旗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木凱淖爾鎮索扣村,村民薛占元感慨說:“過去我們喝的水都是鹹的,就算茶水裡放上白糖,一喝還是滿嘴苦鹹。”長期以來村里人畜飲水主要靠洞井和手工掏挖的人工井,深度只有3至5米,吃水難、水質差,老老少少牙發黃、腿酸疼,還經常拉肚子,吃水成了村子裡的大問題。“現在可好了,村里自來水入戶,我們喝在嘴裡,甜在心上。”

牆面上貼著瓷磚,牆角安著洗臉池,呼和浩特市上十里坡村民齊靈芝一擰水龍頭,自來水傾瀉而出。受益於“十個全覆蓋”工程,村民們不僅搬進了新居,還通了下水道。過去夏天蚊蠅亂飛,冬天污水成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包頭市固陽縣金山鎮的東官井村,是位於包固一級公路旁的小村子,村民張引兒家世代居住在這裡。房子曾是他最大的心病,住了37年的土坯房早已四處裂縫,一家人擠在裡面夏天漏雨冬天灌風。隨著“十個全覆蓋”的陽光照進這裡,如今,他那破舊不堪的老房子被一幢65平方米的嶄新磚瓦房取代,這讓張引兒黝黑的臉露出了發自心底的歡笑。

雨過天晴,走在村裡的水泥路上,赤峰市敖漢旗四家子鎮老虎山村黨支部書記包文富心裡美滋滋的。他一邊和街坊鄰居打著招呼,一邊開心地介紹:“你看這條路,是20xx年街巷硬化完工的,村里為了把水泥路通到各家,還給各家配了地磚,讓大家自己動手,把各自的門前也給硬化了。以前我們村都是碎石路,到處坑坑窪窪的,下雨天,老百姓出趟門弄得滿腳都是泥。”年近五旬的包文富20xx年當選村主任,20xx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他下決心讓村里能有一條硬化的街路,讓鄉親們出門腳上不再粘泥。他的願望在20xx年秋季實現了。

在烏蘭察布市,村裡的便民連鎖超市是最熱鬧的地方,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往櫃檯里看,糖果菸酒、米麵豆油、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剛剛乾完農活兒,從櫃檯上買了瓶啤酒解渴的村民楊林,提起便民超市讚不絕口:“以前買瓶醋、倒瓶醬油都得到三四里外的鄉里,現在好了,一抬腿就到便民超市了,方便得很!”

在滿洲里市,敖爾金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扎區靈泉鎮、東湖區新開河鎮“舊貌”換“新顏”,危舊房拆了,安全飲水通過,街巷硬化了,社區衛生室整潔了,居民休閒有了更好的去處……這一巨大的變化,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

……

從無水到有水,從苦水到甜水;從無房到有房,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從無路到有路,從羊腸小道到寬闊水泥油路……伴隨著“十個全覆蓋”等一批基礎設施的改善,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幸福生活就像春風甘露灑向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