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作文精選5篇 900字

新的事物無處不在,我們需要有一雙擅長發現的眼睛,關於發現有哪些優秀的作文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發現愛——讀《搗蛋鬼日記》有感

很多人羨慕造物者的萬能,殊不知每個人就是造物者,人們創造出自己的下一代,順理成章地擁有權力賦予一個孩子有愛的生活或是失落的童年……

《搗蛋鬼日記》講述的是一個富有想像力,天真善良的小男孩加尼諾的神奇經歷。他弄了一個動物園,掛在樹上的猴子是姑媽的鄰居的小孩子;他在姐姐的婚禮上,把鞭炮拴在姐夫的紐扣上點燃爆炸了;他在家中表演魔術,差點用玩具手槍射瞎了一個客人;他在客廳里釣魚,卻釣到了一個老人的牙齒……他的經歷令人發笑,卻又給人無盡啟迪。

然而,好心的加尼諾每次都會辦壞事,幾個姊妹在家中辦了一個舞會,她們怕“不請自來”的姑媽會給她們丟臉,加尼諾勸姑媽在舞會前一天離開,卻遭來一陣毒打。我實在為他感到不服,為什麼他的好心,父母不能理解?難道就因為他是孩子?可是孩子犯錯就要挨打嗎?我實在是想不明白,只是感受到有時候孩子在父母面前太過卑微。

假如你是個家長,我想告訴你,每個孩子,都需要被讚揚,而不是粗暴的否定。

假如你是個家長,我想告訴你,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寬容,而不只是一味地嚴格。

假如你是個家長,我想告訴你,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寵愛”,而不是過分溺愛!

正如我的一個姐姐的一次感慨:“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帶著善念來的,與生俱來得只有飢餓和欲望這些生存本能。只有經歷過無數的笑和淚,喜歡過別人,也被別人喜歡,然後會變得溫柔,會明白一些人,事,物,這就是善良。沒有人會希望別人不喜歡自己,這就是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看完《搗蛋鬼日記》後我總是在想:如果加尼諾沒有生病的話,他的父母會對他好嗎?或許吧,關愛總是在受過傷後才能體現的出來。又或許,這份愛一直在,只是青春期的好強讓我們習慣將自己包裹得太緊太緊了。

孩子與父母間關係不好,錯只歸於父母嗎?不是的。正如他父母所說,他的頑皮讓他在墓地也能玩的開心。或許吧,他們曾多次想過原諒他,畢竟他還小,可是,很多家長都會想:“難道就這樣放任他們嗎?難道說這次原諒了下次他們就不會再調皮了嗎?吃一塹長一智,若不讓他們受點教訓他們會變懂事嗎?”因此,又以暴力對待。

假如你是個孩子,我想問問你,當你快樂時,你是否跟父母分享你的快樂了?

假如你是個孩子,我想問問你,當你生氣時,你是否只是大吼大叫,而沒有告訴他們你發火的理由?

假如你是個孩子,我想問問你,當你難過時,你是否一味地埋怨父母為什麼不理解你,而沒有好好地跟他們說一說你為什麼難過?

我想,如果是這樣,我們是否又太理所當然了?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應該明白我們想要什麼,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應當明白我們不想要什麼,在想什麼,而我們,卻什麼也不跟他們說!

於是,經常地,孩子不服,家長生氣;孩子叛逆,家長無奈;孩子頂撞,家長打罵。明明我們都愛對方,明明我們都是無條件地為對方好。一家人的關係又何故會弄得如此“水深火熱”?

也許,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對於我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我們也並不缺少愛,而是缺少發現愛的眼睛,缺少發現愛的心靈。

所以,去發現身邊的愛並從中獲得力量吧!

我在嘗試,你可願與我一同前行?

探索發現

大千世界充滿了無數未知的領域,在人類面前形成一個個謎團。天性探索解密的人往往不服輸,調動一切智力、毅力、體力,只為探索、征服未知的世界。

問,始終與探索同行。面對光怪陸離的世界,面對芸芸眾生,我們問天問地,問自己也問他人,以求探索出那些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理。

我們問天問地,從包羅萬象的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得到靈感。18世紀中葉,維也納一名叫盎布魯格的醫生診治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始終查不出結症所在。病人死後,經過解剖屍體才發現胸腔內擠滿了膿水。他問自己,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最後他從用手指關節敲擊酒桶的情景上得到啟發,探索出胸部疾病和叩擊音變之間的關係。

我們問自己問他人,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中深入探索。亞歷士多德認為:推一個物體,當不再推它時,物體會歸於靜止。1000多年後,這個似是而非的論斷讓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用理想實驗推翻了這個結論,奠定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湖南師範大學3名學生利用暑假調研,針對部分城市“雙禁”政策(禁止機車、小排量汽車通行)所撰寫的報告,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從而就當地政府“禁摩”、“禁微”的一些做法予於了否定。這群年輕的大學生敢於就不合理的現象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問題。

問,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明確的目標。問,引發了思考;問,牽引著思考。問,是荒漠中水草豐美的綠洲,始終激勵著饑渴地穿越在荒漠中的旅人;問,是暗夜裡永遠懸在北方的夜空的璀璨的北極星,為在無畏的探索中迷途的勇士指明方向。

在盧瑟福從阿爾法粒子小散射實驗證實原子核存在後,發現原子核的質量數與質子數不符,他產生了疑問,在實驗的基礎上,積極思考,終於成功地預言了中子的存在,極大地推動了原子物理學的發展。這對於一個只知重複實驗,不善於提出質疑並思考的人來說,是不可想像的。如果像盧瑟福的那位學生那樣,只知埋頭工作,而不善於提出質疑、根本不思考,成功了不知為什麼成功,而失敗了也不知為什麼失敗,好像兢兢業業,其實卻浪費了很多時間,這不可能取得成就。他之所以一無所獲就是因為少了問的引導。

問,使人類走向高科技領域,使人類戰勝自然,戰勝自我。問,是人類創造發明的陽光雨露,是走向成功的階梯。

哥白尼說過:“人的天職在於勇於探索。”

讓問與探索同行。讓我們問天問地,從萬象中有所得;讓我們問自己問他人,不斷總結,不斷吸取,不斷充實。讓我們帶著問,上下而求索。

我發現了一條大路

今年寒假,我參加了市少年宮舉辦的科技活動。

活動剛過半,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每人搞一件小製作,題材自選,活動結束時完成,算是“畢業論文”。

聽老師講,看老師做,挺容易的,可是讓自己動手,就傻眼了。我做什麼好呢?

小時候,我玩“小公雞啄米”,那要用手不停的操作。能不能像老式掛鍾那樣,在下面裝個擺,搞成半自動呢?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老師,得到了老師的指點。老師說:“好聯想是創造的起點,也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靠實踐,自己動手吧!”

我再求爸爸,爸爸是個建築設計師,搞這樣的小玩意根本不在話下。

誰知爸爸的回答更乾脆:“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才能有收穫!”

一連三個“自己”!

我學著爸爸的樣子找資料、製圖、備料、動手……經過一段時間,還真的把半自動化的“小公雞啄米”造出來了。

不但造出來了,而且在製做過程中我意外的發現了一條規律:擺線的長短和啄米的速度有關。我靈機一動,又在擺線的下端串了三個小環,這樣,我的“小公雞啄米”不但實現了半自動,而且達到了多功能。

你瞧,兩隻活潑可愛的小公雞,固定在一個精緻的支架兩端,相向而視,栩栩如生。

把擺錘掛在中間環上,拿起支架,輕輕一晃,兩隻小公雞便輪番不停的啄起米來。你一下我一下,不緊不慢,十分滑稽。

擺錘上移,速度加快,啄米變成了搶米,你一下,我一下,拚命爭搶,像幾輩子沒有吃過東西似的。

把擺錘移到下面的環上,又能看到另一翻景象:兩隻小雞在慢慢騰騰的找米,你一下,我一下,悠然自得,彬彬有禮……

我的小製作博得了老師的稱讚,老師當著全體同學的面,表揚我的鑽研精神,還說:“這位同學不但出色的完成了作業,而且發現了一樣最珍貴的東西。”

說我鑽研是真的,可說我發現了“最珍貴的東西”,我卻有點不明白。

我得問一下老師。

老師說:“你會明白的,把你的作品進一步改進一下。在改進的過程中,你自己會弄明白的。”

還能怎樣改進呢?

你一下,我一下……我盯著兩隻不知疲倦的小公雞不知饑飽的小公雞,搜腸刮肚的思考著……

忽然,孫悟空的形象在我眼前一閃,能否改裝成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我找來一本連環畫,照樣子繪製了一個孫悟空,一個豬八戒和一個化做美女的白骨精……改裝工作完成後,我又在橋式支架上貼了一枚小標籤:“師兄弟怒打白骨精”。

星期天晚上,我坐在電視機前,欣賞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米老鼠和唐老鴨》:

“這事沃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

在播音員叔叔親切悅耳的解說聲中,米老鼠和唐老鴨的造型在螢幕上不斷的變換著……

我眼前一亮,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改裝方案。

我坐不住了,一頭扎了進我的“工房”。

爸爸和媽媽知道我的創作進入了“角色”,都沒有來打擾我。

當我把寫著“米唐二將奪冠戰”的標籤貼上橋式支架時,時針已指向了11點。

我喝了杯水,吃了點東西。

11點10分,我慎重的拿起我的“作品”,左右輕輕晃動了幾下,一場爭奪乒壇霸主的決鬥開始了,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米老鼠好像在扣,唐老鴨似乎在削,還真有點架勢呢!

成功了!我高興的真想喊起來,但馬上安靜下來了。爸爸媽媽還要早起上班呢。

該睡了,但一點睡意也沒有,我關掉燈,躺在床上,捧著我的第三件“作品”,想著,想著……

從“啄米”到“怒打”,從“怒打”到“奪冠”,經歷了一條由聯想、實踐到成功的道路。

從鳥到飛機,從魚到輪船,不也經歷了這樣的道路嗎。

還有,從中國古代的火箭,到美國的太空梭……

在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條路,一條隱隱約約的路,一條金光燦燦的路,一條為人類造福的路。

啊,老師,我明白了,我發現了一條大路。

偷偷的等我去發現

我一直以為我的身邊沒有“詩意”,但是有一天我發現,它藏在我的生活中,每天偷偷的看著我等我去發現.. .

生活像一道彩虹,七彩絢麗,變幻無窮;生活像一片藍天,廣闊無垠,任你翱翔;生活像一片海洋,波濤澎湃,充滿激情;我更願將生活看成一首清新的小詩。彩虹、藍天、海洋,不都洋溢著詩的韻味嗎?

生活就像一首抒情詩。新的一天總是令人愉悅,一縷陽光緩緩灑向窗前,躡手躡腳地柔聲喚醒熟睡的人們。送走朝霞的面龐,迎來嶄新的一天,又見熟悉的校門,又聞琅琅的讀書聲。早晨的氣息是忙碌的,然而又是輕快的。一切都充滿著活力,走進教室,空氣中似乎瀰漫著一股濃濃的讀書氣氛。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台下津津有味地聽,這就是生活。同學們時而展開激烈言論,時而共同探討難題,時而開懷大笑一番,那么充滿情趣!數學課我們開動大腦,作文課我們盡情想像,體育課我們活力四射,音樂課我們放聲歌唱。我們學習,我們快樂!音樂讓人倍感輕鬆,運動讓人倍感愉悅,網路讓人開闊視野,校園生活,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喔,早晨的生活充滿希望,是優美、輕快的篇章!

生活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詩。生活是耕耘、是收穫,沒有付出又怎能有收穫。頂著烈日,冒著風雨,日以繼夜,有多少人正努力奮鬥著!學生在每一間教室里學習,播下希望的種子,守望著知識的碩果,收穫美好的明天!農民在每一塊田埂里耕耘,撒下辛勤的汗水,守望著嫩綠的禾苗,收穫大地的豐收!科學家在每一間研究室里奔波,灑下智慧的汗水,守望著實驗的數據,收穫探索的成果!教室里留下學生渴望知識的面龐;田野里留下農民伯伯辛勤的汗水;實驗室里留下了科學家探索的足跡。你聽,大地母親在歌唱,感謝辛勞的人們!喔,創造的生活充滿激情,是激動人心的篇章!

生活就像一首沉靜舒緩的詩。繁忙了一天,回到家中,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有說有笑,歡歡喜喜。坐在燈光下,捧本書隨意翻幾頁,細細咀嚼其中的佳句;或是坐在電視前,望著螢幕收看新聞,關心國內外的大事。夜深了,打開音樂,靜靜地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空氣中瀰漫著寂靜的氣息,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夜空中閃爍著無數隻調皮的“小眼睛”,平添了幾分安詳。閉上雙眼,舒緩的曲調,柔美的聲音,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眼前似乎出現了一道銀白色的月光,划過寂靜的蒼穹,投入大海的懷抱……頓時,只覺心曠神怡,一天的煩惱頓時拋到了九霄雲外,倍感輕鬆。喔,夜晚的生活充滿情調、是令人嚮往的篇章!

抒情,激情,沉靜,構成了生活這首交響詩。來吧,伸出雙手,把握時機,將生活的星空點綴得五彩斑斕,將這首最美麗的人生詩歌譜寫得更燦爛些吧!

我發現了種子的秘密

每次去鄉下,望著天地間那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莊稼,我總是陶醉其中。同時,有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種子寶貝兒只有在肥沃的泥土裡才能發芽長大嗎?開學初,科學老師布置我們一個實驗觀察作業:把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土壤和紙巾中,若干天后,看看有怎樣的現象出現。呀,這個實驗不是恰巧就能解開我的疑惑了嗎?我迫不及待地忙碌了起來。

我先準備好了實驗所需之材料,包括六顆綠豆種子、一張紙巾、一些土壤和水。接著,我將紙巾和土各自均勻地鋪在兩個器皿中,然後,將綠豆寶寶們平均分成兩組,又請它們分別舒舒坦坦地躺進了這兩個器皿中。最後,我在寶寶們的兩個小窩中都澆上了水,讓它們靜靜地呆在了桌子的一角。做好了這些,接下去就是耐心地等待了……

幾天后,我欣喜地發現,嫩黃色的小芽竟已偷偷地舒展開了身軀,綻露出了燦爛的笑臉,而且兩個器皿中都有!我再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哇,紙巾上的綠豆嫩芽甚至比土裡的長得還要茁壯!植物真的可以不依靠土壤而發芽成長嗎?我還是不太相信自己的實驗結果。對了,上網查唄!

我興沖沖地來到了電腦旁,好奇地搜尋相關的資料。果不其然,我找到了答案:植物們成長所需的土壤實際是在其中起到一個固定植物的用途,同時,還提供充足的養分讓植物們吸取。也就是說,植物不是一定要土壤才能存活,只要有了充足的空氣、養分、水和適宜的溫度,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間就能快活成長了。喔,是這個道理啊,怪不得兩個小窩中的綠豆寶寶都長勢喜人呢,我發現了種子寶寶的又一個舒適的家了!

其實,根據植物生長的這個科學原理,我們人類早已發明了無土栽培技術。無土栽培就是不用土壤,完全用營養液栽培植物的技術,是人類種植方式上的一項重大革新。它改變了“萬物土中生”的依賴土地生存的傳統觀念,在不宜耕種的地方,如沙灘薄地、鹽鹼地、沙漠、礁石島、南北極等都可以栽培作物,極有效的改善了那裡的自然環境;在家庭、辦公室的窗台、陽台、走廊、屋頂及其它空閒地也可以栽種植物,這不僅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還可以淨化空氣、節約用水、美化環境。無土栽培的植物不僅生長快、產量高、質量好,而且把人類的種植活動從土壤的束縛下解放了出來,為實現農業、園藝生產的工廠化、自動化打開了廣闊的前景。

通過這一次小小的實驗,我豐富了自己的科學知識。是的,“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仔細地觀察身邊的事物,用發現的眼睛學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就不時能收穫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