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暑假遊記作文:游橋陵

明媚的早晨,我們興高采烈來到離縣城西北三十里堯山的余脈豐山——橋陵,這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走進陵區,一條寬闊的神道呈現在我們面前。神道兩旁樹立著雕琢精美的宏偉石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華表。華表立於神道南,首道門闕以北。左右各一。高約兩丈七八,礎石上雕復蓮12瓣;柱身八棱形。再往前走,在神道兩旁並立著一對獬豸:高和長約九尺,體態十分壯碩.面容兇猛。石鴕鳥立於獬豸以北,是高肉雕石刻,雕在高約六尺寬約六尺的石屏上,石鴕鳥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貼附翅膀上。雕琢洗鍊自然,栩栩如生。.石人現存23尊。其中十對分布在石馬以北,東西兩側。石人,古稱“翁忡”.石馬共五對。位於神道東西兩側,馬高五六尺,長六七尺,底座與馬用一塊整石雕成。雕刻得極為細膩。我們走完神道,便看到倆個大石獅。一東一西,好似兩個守護神。

繼續往前走,來到山腳下,我們好高興,快到山頂的時候,路變成用石頭壘成的一台一台的,很費勁。我們互相攙扶終於上到了頂端。在山頂上眺望,按照山勢有曲有直。據歷史記載,陵區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門,四門分別以“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命名。歇了一會,我們便向另一個山頭進發,因為一個山頭與另一個山頭之間有一段下坡路,而那下坡路很陡,又差不多呈80度,走起來特別危險,也特別費勁,使人提心弔膽,比上山還難。走到最後一個山頭時,找不到下山的路了,我們便只好重新上,而那幾個說:“不能在上了,順著這石子路下。”而我們想:“石子路那麽陡,我們都不敢下,怎麽辦?”正在大家思想不統一的時候,白昕桐.楊哲.張婉林他們三個便從石子路下,我,蔣彤,李斌麒,武少康.辛尉嬌.我們幾個便上山找路。上了一段,山坳中出現盤鏇的烏鴉,我們好害怕,只能順著石子路下,下的時候,那才叫刺激,我的腳,不知歪了多少次,但終歸是下來了。走到山腳下,我們無路可走了,武少康說:“從這個麥子路下去,或許能找到出路。”於是,我們便從麥子路走過,走到一半時,遇到一條大蛇爬行在麥子路的上邊,把我們嚇得便奔跑起來。

終於下到山下了,我們在一棵小樹歇息起來,吃著自己拿來的食物。我還在橋陵商販手中買了一個十字架,我將永遠帶著它。

橋陵的這一切充分說明,唐朝在石刻文化藝術上已發展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在唐十八陵中,它是規模最雄偉壯麗的。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藝術的驕傲,橋陵的秘密有待於我們後人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