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高一作文700字

這幾天,我閱讀了很多有名的書,如《紅樓夢》、《愛的教育》等,其中,讓我最記憶深刻也是最有感受的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首先,在這本書里,我了解到了海倫·凱勒的故事,海倫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國南部拉巴州北部的一個叫塔斯堪比亞的城鎮。她六個月時就因為去踩樹的影子,而自己學會了走路。她的聽力很好,口齒靈敏,父母還指望她去當音樂家呢!可是,她卻在一歲半的一次高燒後失明、失聰,成了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殘疾人。七歲時,她迎來了對她一生影響最大的安妮·沙莉文老師。沙莉文老師教了海倫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路。海倫也在長大後靠自己堅強的意志考入了哈佛大學,畢業後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她最著名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該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然後,我知道了如果她三天可以看見任何東西的時間,將要去看什麼:第一天,她首先要看“人”,第一眼要看的是她親愛的安妮·沙莉文老師,然後去看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看完“人”後,她要去看狗,注視著狗的眼睛,看那些狗的樣子;最後,她要去森林裡看大自然。第二天,她將通過博物館,看“世界”的過去和現在,晚上,她要去看戲劇,用眼睛看一次故事的情節,而不是讓別人把故事寫在她手上。第三天,她要去看看“城市”是什麼樣子的。

讀了這本書,我有三點感受:一、我不是殘疾人,身體健全,比海倫·凱勒幸運多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與健康的身體;二、海倫·凱勒憑藉自己堅強的意志考入了哈佛大學,她那渴望得到知識的頑強的毅力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三、她對社會做出了很多奉獻,十分有愛心,我也要好好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用自己的知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