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人與自然為話題的作文【三篇】

【篇一】

大自然是奇妙無比的,它蘊含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好奇心驅使著人們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對大自然的研究當中,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並把它們記錄下來,編成了一部部對後人很有影響的書籍。《昆蟲記》就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昆蟲記》這本書主要記載了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四十多年來不斷研究昆蟲所得出的結論與體會。書中的那些昆蟲們栩栩如生,讓讀者好像親眼見到了他們一樣。而且其中大部分昆蟲都是鮮為人知的,更加的富有新意,讓人讀完以後回味無窮,實在不失為一部佳作哪!

我們不得不佩服法布爾先生妙筆生花的才華。《昆蟲記》不單單是平鋪直敘的介紹昆蟲,而且是以“我”為人稱,用敘事體的手法,以一位觀察者的角度來寫的,又不缺少親切感,使讀者能夠能加側面的了解他們。

法布爾在介紹每一種小昆蟲的時候,首先先介紹他們的肢體、顏色、花紋、形狀、特徵等外部構造,更好地使讀者認識他們,並為下文打好了基礎。然後,把他們的生活習性做一簡單的闡述。最後,大篇幅的介紹他們捕食、交配、繁殖等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方面,並在其中穿插記敘了自己在觀察研究中所發生的趣事,更加讓文章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思緒萬千,受益匪淺。不僅僅是豐富了自己的閱歷,而更多的則是對小昆蟲的刮目相看。以前,我對那些不起眼的小昆蟲不屑一顧,現在則對他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就拿螞蟻來說吧,他們起早貪黑,兢兢業業;他們團結一心,通力合作;他們巧用智慧,機靈伶俐;他們不畏艱辛,全力以赴;他們互幫互助,團結友愛;他們懂得分享,懂得謙讓;他們誠實守信,不予欺騙;他們捨己為人,以小顧大;他們分工明細,各盡其職……微小的螞蟻,竟有如此崇高的品質,頑強的精神,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是啊,連人類都望塵莫及,無法做到完全具備的,螞蟻卻做到了。所以,我們不能小看每一個生物,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大自然就是這樣的豐富多彩。讀了《昆蟲記》,讓我更加懂得愛護昆蟲,興致勃勃的欣賞有趣的昆蟲。他們實在是太有趣了!致力於此類事業,真是不亦樂乎那!

【篇二】

假期,是我最最渴望,也是我夢寐以求的。因為,它能給我充足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完成作業後,我就可以看電視、看書、上網,還可以自由自在瘋狂的玩兒。那天,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一檔電視節目《人與自然》,令我印象頗深。

這期《人與自然》的專題,是與海洋生物有關,名為《生命——海闊憑魚躍》。與一般介紹海洋類的節目不同,這期欄目向觀眾講述了生存在海洋中的一些奇特生物。節目以一群海洋捕獵高手在捕捉沙丁魚為開場,這種高手的名字叫旗魚;然後陸陸續續映入我眼帘的是不可思議的飛魚、顏色艷麗的草海龍、海底工程師鰻䲁、好鬥的保家專家鼻䲁······他們各式各樣的奇異本領使我大開眼界,對海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在眾多海洋生物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種魚類——飛魚和彈塗魚。

飛魚被稱為海中飛行者。飛魚有著強力的雙翼,在海中的游弋速度奇快,可以輕易地甩開獵視者。令人佩服的不止這些,他們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敬佩。飛魚媽媽們會盡力找到用於產卵的植物避難所,植物的最深處往往很安全,所以有很多魚都會在這裡產卵,並且都會往最深處。產卵的過程中是很危險的,有很多飛魚在產卵時被卵的粘液黏在植物上,甚至導致窒息死亡。她們明知危險重重,但也毫無顧忌的在最深處產下後代,之所以能如此不顧危險,只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安全的生長環境。

彈塗魚給我留下的印象也格外深刻。彈塗魚大部分時間是在海邊生活,它們躲在海灘下的泥里打洞,以防止自己不會被曬死,因此彈塗魚也是魚類中的地道專家。不過讓我感動的並不單單是彈塗魚會挖地道,而是她們也有著偉大的母愛。同樣是為了卵的安全,在她們的地道最深處才是產卵區,由於卵的孵化需要充足的氧氣,而地道深處含氧量稀薄,為了給魚卵補充氧氣,彈塗魚媽媽要先到外面吸一大口氣,再到卵區呼出,這樣的行為每天要重複幾十次到幾百次,期間她們從未放棄。

今天的《人與自然》讓我見識到動物們用生命去捍衛自己的孩子,感受到了自然界裡母愛的偉大。同時,我想起了現實生活中我的媽媽,她從孕育我到把我生下來,再到伴隨我的成長,付出了無限的辛勞和關愛。我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的媽媽,並祝願全天下所有的媽媽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篇三】

人本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是……

在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今天,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人們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產出各種紙張。參天的大樹在高科技的電鋸中轟然倒下,綠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後,那些紙張卻被隨意丟棄,成為垃圾。它們在哭訴,哭訴自己的命運,也為人類感到悲哀。

工廠一座座地興建起來。它們把矛頭指向天空,把廢氣排向大氣;它們把矛頭指向大地,把廢水排進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藍,流水不再清澈。“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美好景象已成為往事。抬頭,藍灰色的天空上飄著幾朵略帶灰色的雲,時而還彌散著一些塵土。再看看水呢?深綠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魚呢?它們在哪兒?答案是在飯店的餐桌上,或是永遠沉沒在了河底。

這樣的自然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嗎?

洪水泛濫了,淹沒了一塊塊土地,一個個村莊,奪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人們不得不離開世代居住的故鄉。水土流失了,沙塵暴滾滾襲來。天空被披上了一層黃褐色的“沙衣”,揚塵使人們睜不開眼。人們被迫戴上眼鏡、口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當大自然憤怒、咆哮時,人們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人們開始植樹造林,一大批小樹苗肩負著防風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崗位,陽光照耀下,它們在微笑。人們整治河流,把它們渾濁的身體洗淨,又放養魚苗,讓河水煥發往日的生機,成為魚兒歡樂的家園。人們開發新能源,把對大氣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變得澄清了,時而鳥兒們俏麗的身影又會從頭頂上輕輕掠過。

人們生活在自然的懷抱中,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活才會美好,人們才會幸福。如果人們光想著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那么生活就不會圓滿,當然,人們的幸福也就此告終。

我幸福地憧憬著:在藍天白雲下,鳥語花香,蜂蝶翩飛,魚游潛水,人們在燦爛地微笑。

人總認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卻告訴我們,人是“自然的懷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毀壞母親的健康,到頭來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愛護,才能幸福生活。對我們所關注的對象,跳出圈子來看,也是一種行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