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700字:當我遇上辛棄疾

我手指輕撫古籍上泛黃的紙頁,一遍一遍回味著這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胸中早已是驚濤駭浪,我閉上眼,追溯著辛棄疾的生平,突地感到一股力量從之間傳來,將我拉入書中。

眼前出現了不同的光景:波光粼粼的水面,遠方的夕陽肆意鋪染天地,大雁從頭頂飛過,深秋的寒意浸透到瑟瑟秋風裡。我四下望去,高高的亭子立在身後,那亭子匾上書著“賞心亭”三個字,一位高大男子站在亭中,背影挺拔而剛硬。我心下念頭冒出:我是來到了古代,面前正是偉大的詞人辛棄疾,那個以血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寫詞的愛國詞人。此時他正扶欄遠眺,痛擊闌乾,望眼欲穿。他身上單薄長衫臨風飛舞,他握拳挺立,身形如一張無法彎曲的弓弩。

我步步上前,胸口翻覆著早已熟稔在心的他的詞:“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這個一生都在為國擔憂卻無法真正報效國家的詞人,志在戎裝卻成就了文名的詞人,是否感到悲戚?我懷著深深的敬意,卻又不知從何談起,只是輕輕地道一聲:“先生?辛幼安先生?”

他轉身望向我,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眼神啊,毫不掩飾他內心的憂愁、無奈、不甘,以及深入骨髓的悲哀,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我渾身一震,他的雙手仍緊握闌乾,不說話,目光似詢問。

我對他簡要地敘述了我的來歷,他在震驚的同時難以相信,眉心間濃郁的結似乎更深,他望著天邊漸深的暮色,仍舊是一聲悲愴的輕嘆。

“先生!”我道,“朝廷如此負你一腔熱血,您難道就沒有想過,遠離紛爭,再也不用受這種苦?”他一震,從眼角漫開堅定來:“朝廷負我,但我無法負國家,負百姓。國家正處於危亡之際,作為大宋子民,怎可推卸?”繼而他慘然一笑:“然而何嘗沒有動搖之時?像陶潛歸隱田園,不是沒有想過,然而何甘埋沒,何甘國滅?這一腔熱血難以平復,只能空在此亭痛擊闌乾,絲毫不敢有忘國之心。”

我鼻尖一酸:“縱使您一生都難以得到重用,縱使當今聖上腐敗無能,只圖苟安,不願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