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嚴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三篇】

【篇一】

什麼是尊嚴?辭典上的解釋是“尊貴莊嚴,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其實,真正的尊嚴絕不取決於身份和地位。尊嚴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自立奮鬥的精神。

尊嚴是不受嗟來之食的乞者高傲的拒絕,即使他此時已經餓的沒有繼續潛行的力量。尊嚴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它是請求許諾實現他一切願望的亞歷山大大帝別擋住曬在自己身上的陽光的第歐根尼慵懶的眼神;它是“居於陋室,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的快然自足;它是德國反納粹英雄索菲兄妹走向刑場前和父母坦然冷靜的告別。尊嚴是五彩繽紛的花朵,每一朵都有著它獨特的韻味,將感動深深的嵌入人們的心靈。

尊嚴是一種執著的追求,它拒絕隨波逐流,拒絕人云亦云,拒絕喪失真我。它是屈大夫行吟澤畔時對好心漁夫的建議的斷然拒絕“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它就是“眾人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在那個黑暗瘋狂的年代裡,劊子手割斷了張志新烈士的喉嚨,她的鮮血讓尊嚴的價值更加的光彩耀目。它又是高掛在彭澤縣衙的官印官服。“誤落塵網中”的五柳先生又怎么會為無斗米而折腰?尊嚴的價值值得人們為之窮困潦倒,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尊嚴是熊熊燃燒的火焰,將人的生命提至極限,將震撼清晰的記載在歷史的書簡上。

尊嚴是對生命的認同、珍視和書寫。它是一種積極奮進的精神。亞歷山大大帝對手下,從來不吝厚賞。一位忠心耿耿的僕人勸諫道,這樣下去,您將一無所有。而他的回答是:即使如此,我還擁有希望。他的死於征伐途中,不正是對英雄的詮釋嗎?太史公身受腐刑,尊嚴被帝王殘忍的踩到了腳底,可他“隱忍苟活”,忍受著“腸一日而就回”的痛苦,他的精神支柱就是那部使他獲得比世人認同更高的尊嚴—千秋萬代的景仰—的《史記》。為了完成它,司馬遷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他用他堅韌泣血的奮鬥完成了對理想和尊嚴的追求。

讓我們為這樣的尊嚴謳歌吧,讓我們追求擁有這樣的尊嚴吧。它並不是著高貴的身份和無數的財富,而是一種動人的精神力量。它是無論在多么黑的夜晚,都無法遮掩的璀璨的星光。

【篇二】

尊嚴是什麼?尊嚴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嚴是不可塵蔽的珠光。尊嚴植根於綿亘千古人文精神的聖殿,它只屬於大寫的“人”。它是人類不可褻瀆的理性、正義與良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翻開五千年中華古國的歷史,它飄然不群,特立獨行的偉岸身影隨處可見。

那不是出使楚國的晏子嗎?他以睿智與果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那不是冰天雪地里北海牧羊的蘇武嗎?他含辛茹苦19年,用生命守住大漢的尊嚴;那不是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彭澤縣令嗎?他歸隱田園,躬耕壟畝,守住他做人的尊嚴。誰能忘記,千古傳頌的包拯,為維護法律的尊嚴而大義滅親?誰不欽佩為了道義的尊嚴舍自己八尺之軀救了秦香蓮母子性命的韓琦?

從不食嵯來者身上,我們曾仰慕“貧賤不能移”的高風;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中,我們讚頌過“威武不能屈”的亮節;從偉大的人民總理身上,我們景仰著“富貴不能淫”的貞操。

這一切,古人一直稱道的“禮、義、廉、恥”,有人把它說成是“骨氣”,這“骨氣”中無不閃耀著尊嚴的光輝!

尊嚴是做人的高貴,尊嚴是生命的價值。

古往今來,尊嚴一直熔煉於血與火的考驗之中,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為它付出鮮血乃至生命。不必說圓明園石雕上記載的恥辱,南京屠城那永不磨滅的血跡——被蹂躪的民族尊嚴令人痛徹骨髓!就是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今天,尊嚴仍在苦苦掙扎。一份為民請命的“萬言書”成了開國元勛“犯上作亂”的罪狀;“史無前例”的人格尊嚴大浩劫;人們隨便被抓、被打、被批鬥,連xx都自身不保;不肯助紂為虐的正義之土被割斷喉嚨,講不了真話!此時,執法者卻心冷如冰,落井下石,如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了一紙空文,正義的尊嚴又在哪裡?如果“笑貧不笑娼”成了人們的正常理念,女性的人格尊嚴又在哪裡?如果眼看著弱勢群體受盡欺凌而麻木冷漠,道義的尊嚴也就可想可知了。想必人們不會這么健忘,就在“九·一八”國恥之日,沿海城市有人為了賺取更多的不義之財,竟然把自己的女同胞奉獻給大和民族“買春團”……如此之舉,人格何在?國格何在?尊嚴何在?

毛澤東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說的也和尊嚴有關吧?尊嚴與人性相關,尊嚴與國運相連。守住尊嚴,便守住人性的良知;守住尊嚴,便守拄生命的希望,守住尊嚴,便守住未來的美好:

“以人為本”,“以法治國”正在撐起尊嚴的保護傘,我仿佛看到那神聖的人文精神之光,普照中華大地。

【篇三】

尊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為人處世的底線,古往今來,迴繞尊嚴發生了許許多多動人故事,我們應該究竟怎樣對待尊嚴呢?

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許多先烈志士,視尊嚴如生命,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千古美談。西漢時蘇武出使西域,身陷大漠牧羊幾十年,但始終心繫皇上,忠於漢朝,在威逼利誘之下,不為所動。文天祥面對勸降,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昂首挺胸,大義凜然,被喻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在他們看來,國家、民族,信仰就是尊嚴,是置於自已的一切利益之上的,千萬不能違反的。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夠脫穎而出,突顯骨氣,體現了人格尊嚴,繪出了動人的篇章。孫天帥,這個神州大地眾所周知的青年,在韓國老闆大發淫威,責令全廠職工下跪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高高昂起尊貴的頭顱,寧失工作,不失尊嚴。在他眼裡,一個沒有尊嚴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但也有一些人在名利面前放棄了尊嚴,胡長清,成克傑,程維高之流為了一已私利,出賣人格,出賣尊嚴,全然忘卻了自已做人基本準則,基本底線。李真之流,放棄尊嚴,阿諛奉承,跑官要官,無所不用其極。還有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出現幾十萬仰人鼻息的偽軍,這些都是沒有人格的猥瑣小人,在他們眼裡,名利高於一切。

但在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上,也要靈活處理有關面子的問題,戒急用忍,有時為了更為遠大的理想,暫時委曲求全,將以有為也。當年韓信如果受不了胯下之辱,怎么有後來名振天下的將兵多多益善的準陰候呢?司馬遷如果受不了宮刑之辱,怎么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紀》呢,還有時下一些小青年,一句話不合,就大動干戈,為害他人,這不叫維持尊嚴,是叫顧不必要的面子。我們千成要引以為戒。

中國這個泱泱大國,崇尚尊嚴是人心所向,我們還要大力提倡,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一定要保持高貴的尊嚴,這樣,就會使我們社會的道德風尚向好的方向轉化,如果堅持下去,我們的民族幸矣,我們的國家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