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關於傳統文化的議論文範文篇一
中華,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黃子孫,而經歷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後,又傳承給炎黃子孫許多精神上的文化!
愛國詩人陸遊說“位卑未敢望憂國”。是啊,從古至今,有許多人,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而奮鬥。岳飛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帶領的岳家軍,使金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而詩人文天祥面對元軍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偉大精神將永垂不朽!
孝悌友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東漢時期的孝子黃香,他幫助父親料理家事,還在寒冷的夜晚用體溫溫暖父親冰冷的床。而黃香的孝行讓我在感動之餘多了幾分敬佩。
當然,孝悌友愛很重要,尊師重教卻也不可缺少,老師教給我們知識,也幫我們養成使我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是個極富感情的人,他很敬重他的老師徐特立,不僅請徐老吃飯,還送給徐老在當時很珍貴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毛主席對徐老無微不至地關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講誠信,上學後,老師也要求我們誠實守信,不欺騙他人。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此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
“中國信義媽媽”李雪英,她打工7年為兒子還債75萬!有人說她傻,兒子欠的債務,母親沒必要承擔。她卻堅定地說:“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債呢?咱一定要還!“李雪英四處找工作,一乾就是7年,她最終還清了欠款。她的事跡一經傳出,便感動和影響了無數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講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禮守法的典範,他斷案時務求公正,不畏強權,不徇私情,包拯的從舅仗勢霸占田產,不僅被包拯沒收了田產,還被包拯打了一頓。所以,我們要積極學習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精神!
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勤學勵志,歷史學家司馬光少時好學,他做了一個“警枕”,只要晚上讀書枕在“警枕”上一睡著,他就會馬上驚醒。還有西漢時的匡衡,鑿壁借光只為了讀書,那么微弱的燈光卻使匡衡讀得津津有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嗎?
我們應該讓這些沉澱在時空中的傳統文化重新復甦,散發耀眼的光芒!讓我們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吧!
高中關於傳統文化的議論文範文篇二
“很有feeling!”“好歡型啊!”目前,像這樣將英文直接嵌入漢語,似乎已成為國人的一種習慣,而漢英夾雜再遇上網路,就形成更為荒誕的語言風格。因此,我們應該淨化漢語,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載體,語言的純潔性事關一國的凝聚力及軟實力。我們最初是太想與國際接軌了,可過多地接“英語”的軌,卻並未搭上真正的“國際”班車,就像“邯鄲學步”的壽陵子,非但沒有學好,還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命脈,是民族獨立的象徵。國亡了,可以復;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就很難在世上立足。猶太民族在歷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難,卻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捍衛著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的消失,吉普賽民族的消亡,關鍵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喪失。
漢語表達英語化,漢字書寫錯字連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漢語的沒落,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學的傳承。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假如有一天,我們再無法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渾;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理解“仁義禮智信”——那就叫做“數典忘祖”!
因此,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勢在必行。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開始嘗試改變:“漢字聽寫”“高考加大語文權重”“學校開設國學課”,一時之間,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國學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但“熱”這個詞讓我又有些隱憂。因為“熱”就意味“一時”,意味“潮流”,意味“盲從”,而復興傳統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辦幾所國學院、讀幾本經典書籍就能做到的。中國小中,引導學生“讀經”成為時尚,30所學校引進台灣國學教材,卻都未考慮是否適用。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在“老路”上翻撿“寶貝”,到別人家借家具用,應該放出眼光運用智慧,尋求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國學發展之路。
有人曾說,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系,根深才能葉茂。為這棵樹施肥澆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動腦、用心,幫助人們重溫經典,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高中關於傳統文化的議論文範文篇三
文化是我們與世界交流的獨特語言,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而傳統文化更是獨一無二地標誌著我們的民族特徵。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能為我們留住民族的瑰寶,對傳統文化的展望能讓更多經典融入時代發展的步伐。守望傳統文化,是每箇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
節日是傳統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是節日習俗,還是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演變。尤其以春節為例,過去,人們會寫春聯、貼年畫鬥神、祭拜先祖、燃放煙花炮竹,慶祝一年之始、萬物復甦的時節到來,也趕走過去一年裡的不吉利、帶給新年以祝福。如今的春節,春聯、年畫、鬥神都少了,更多的只是長輩給小輩紅包、全家看一看春晚、放一放煙花爆竹。那些新時代里不接地氣的習俗漸漸被人淡忘,節日裡的文化味道也越來越少。甚至,少有的一點習俗還飽受人們的質疑,近幾年,大氣污染的嚴峻局面使得民眾對於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呼聲越來越高,關於保護環境、產業發展及傳統文化的爭議聲也隨之而起。守望傳統文化迫在眉睫!
堅守,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不得不承認,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確實會帶來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的轉變,但也總會有一些值得代代相傳、祖孫延續的民族文化,留下它們、引導人們重視它們是堅守傳統文化的重要工作。首先,對於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節日習俗進行適當的保留。比如,春節期間舞龍舞獅是期待來年的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元宵節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寓意合家團聚、其樂融融,清明節的掃墓獻花寄託的是對祖先的思念之情。這些習俗的內涵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美好的,也是應當保留的。其次,加大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宣傳,尤其是引導民眾重視傳統節日。國人對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的青睞更多源於商業炒作帶來的好奇,但這也恰恰提醒了我們,對節日的重視首先應源於民眾的關注。因此,通過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對節日內涵及習俗進行宣傳,讓民眾對傳統增進了解才能更好地接納、傳承文化。
展望,助傳統文化發展創新。時代背景的變化常帶來需求的轉變,文化也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及時轉變才不會被時代淘汰。而在文化適應時代的轉變過程中,技術手段的運用往往能起到催化作用。比如,新拍攝技術帶來的3D電影使不少影片給人以視覺衝擊,讓不少人重新燃起對電影及背後歷史傳說的興趣。而不少電子技術的運用能製造更好的光電效果,也給傳統舞火龍、燃放鞭炮帶來革新的可能,更減少了危險及污染的可能。再如,網際網路及視頻軟體的普及增進著人們跨越不同地域的溝通,也讓打工在外的子女少了一些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的遺憾,逢年過節的團圓也不再難實現。這些都是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的創新。
堅守與展望,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肩負起這一責任的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願傳統世代長在,望文化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