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的選擇高中議論文範文

【篇一】

有個小孩,小時候認為圓月像油餅。有一次中秋節,他父親問他;寶貝,這月亮像什麼啊?本以為兒子會說月亮像圓盤或是鏡子,不料他兒子說像我們吃的油餅。他父親非常生氣,胡扯,明明像圓盤,怎么會像呢油餅呢?那個小孩委屈的哭了……

這是多么痛心的故事啊!就因為把月亮比喻成了油餅,被父親罵了一頓,這值得嗎?教育到底是什麼?是使別人懂得更多的知識,還是囚禁別人思想的柵欄?我看是後者,要一成不變地按照前人的思想,沒有一絲創新的空間。舉個例子,月亮。幾乎都是比喻成了圓盤和鏡子,難道這么多人的想法都相同?當然,前人好的地方是可以做為參考,但是幾乎人人都用,好像月亮除了叫月亮,只有叫圓盤了。太單調了,怪不得有這么多人不愛讀書,也許就是因為學習太枯燥了。還有語文,語文的答案不肯能是的,有許多語文老師只認可參考答案上的答案和他自己做的,不允許學生有一字之差,那么考試是,與其說考試,還不如說是在默寫答案,這樣長期地壓抑大腦開放的思維,那後果將不堪構想。中國的教育似乎一直是口上說一套,做一套。喊的是素質教育,實施的卻是應試教育,學生的任務就是應付一場又一場無休止的考試,毫無樂趣可言。而國外的同齡孩子確是在快樂的度過童年,在玩中學,學中玩。

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句話:只要你小時候把基礎打好,多用點功,將來你考上了大學就輕鬆了。似乎中國的教育就是小時候辛苦,長大後輕鬆。而國外就剛好相反,他們是小時候輕鬆,長大後辛苦,他們的理論是:小時候不懂事,應該享受屬於自己的童年美好時光,而你長大後,就有責任去背負自己的學習任務,用功讀書。

韓寒在他的《通稿20xx》裡面談到中國有一個概念一錯錯了幾十年,那就是“全面發展學生”。在學校里,什麼叫“全面發展學生”呢?首先你語數外理化應該學得不錯,然後你的體育也湊合,補考能夠及格,偶爾也有會樂器的(如果口琴,豎笛也算的話)。然後呢?沒有了。其實在全面發展里,各種學科只算一項。說好聽點就是“學科能力”,說難聽點就是“考試能力”。想想這些“全面發展學生”也可憐,將來他們參加工作,看到別人什麼都會,自己卻一無是處。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么多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國外的教育在這方面做的很好,他們很注重培養素質教育的培養,從多方面培養人才,他們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課程:例如陶藝課、游泳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從中受益,真正的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在中國,卻是固定、死板的按照固定的教科書給學生上課,既單調又枯燥乏味。國外的教育非常活躍,常常是布置一兩道沒有固定答案的題自己去查資料,學生往往是在圖書館裡泡幾個小時才能為完成作業。這同時增加了課外閱讀量,使他們的知識面更廣,思維變得活躍。中國學生的作業往往是老師費盡心思找到的習題或者試卷在做,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那么多“抄作業”的現象的重要原因。而且這樣顯得很呆板,不利於學生的教育成長和智力開發。有人說,外國的學生把電腦當作工具,而中國的學生把電腦當玩具,這不是沒有道理。

國外的教育中最注重培養孩子堅韌不拔、勇敢無畏、敢於冒險,團結友善的品質,他們甚至從小就開始打工掙錢,懂得不依賴父母,如何靠自己養活。這同時也讓他們早日融入社會,更加能夠理解父母掙錢的辛苦,從而學會勤儉節約。讓孩子變得獨立、堅強、成熟。中國由於計畫生育,獨生子女幾乎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燙不得、摸不得,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丟了。養成了自私,不為別人著想,懶惰等壞習慣,變得脆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受不起風雨的摧殘。特別是一些父母的想法就是:只要孩子好好讀書,什麼事都不用做了。這導致了一些可笑的悲劇。例:一些“好學生”考上大學離開父母后什麼都不會做,甚至連水都不會燒。可悲!就更別說自己養活自己了。他們心安理得的花著父母的錢,出手闊氣得很。儘管從小到大,總有人在他們耳邊嘮叨要勤儉節約,然而這些話對於他們來講或許感到很陌生吧。

有人說教育應該根據不同的國情而去實施,我並不是想去刻意地去崇拜國外的教育,只是就事論事,把中國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相比較,那么我們大家都很清楚我們的教育需要改進的是哪些地方?我們需要的教育又是什麼?

可惜啊,漫漫的人生路上,印滿了多少謹慎的足跡!

【篇二】

做事需時時謹慎,不能在小河溝里翻大船。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要告訴我們平靜之中蘊含著危機,時刻需保持警惕。

時刻保持謹慎態度,讓戰後日本迅速崛起。有位美國學者寫了一本關於日本崛起的書。這在日本國內引起強烈震動。日本一些學者都紛紛出書反對美國學者的觀點,而且還有人質疑美國學者寫這本書是為了讓日本人放鬆警惕。正是日本人時刻保持清醒的姿態,鑄就了日本的強大。

時刻保持警惕,讓我們在平靜中意識到危機的存在,避免讓我們陷入不利處境。象那只在不斷加熱中被煮死的青蛙,沒有起落的生活方式,也許是最危險的生活方式,滿足於小環境的舒適與習慣,一旦覺醒,已經大難臨頭了。

俗話說,謹慎無大錯。正是因為諸葛亮一生惟謹慎,才被劉備臨終托以大事,輔佐後主,寄以振興漢室之望。在三國逐鹿中未思勝,先慮敗,穩紮穩打,逐漸贏得先機。但智者千慮,終有一失。一時大意派馬謖鎮守街亭,造成北伐大局的被動。也正因為其“一生謹慎”使得敵軍主帥司馬懿不敢乘勝掩殺。

喪失謹慎,帶來巨大災難。以色列前國防部長因在二戰中右眼受傷導致失明而被稱為獨眼將軍。他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衝突中屢立戰功。也許是以軍的幾次勝利讓他覺得阿拉伯國家的弱小,不敢向以色列發起進攻。所以他在收到敵方即將進攻的情報後無動於衷。直到戰前的幾個小時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遭受重大損失。

平靜的水面下往往暗流涌動,我們不要被眼前的和平、寧靜迷惑,透過表面的平靜,洞察背後的危機,這樣我們就可以化解危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曾國藩深居高位,最後能全身而退,這在當時是極為不易的。他做官做人處處小心:給家人的書信中告誡家人低調處事,勿自驕意滿;平息天國之亂後遣散x隊;朝廷賞賜往往謝辭而不居功。正是其謹慎小心,才打消了朝廷對他的猜忌,而沒有出現兔死狗烹的結局。

謹慎,不是懦弱,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穩中取勝的智慧。

放鬆警惕,災禍不斷湧出,給我們帶來人生的悲劇。

時刻保持警惕,小心行得萬年船。

【篇三】

社會猶如一條未經過濾的海水,裡面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如果我們不能夠擦亮眼睛的話,一不留神便會跌入深不可測的深淵不可自拔。而要說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那就只有明辨是非,謹慎前行。

明辨是非,就需要我們有一雙雪亮的眼睛和一顆清醒的大腦。多少年來,有多少青年應蒙蔽雙眼而葬送青春。“婚片”與網友交往而騙了家產的案例遍地都是。醫院裡排隊等待著墮胎的“少女媽媽”更是令人扼腕,問起原因無非是被美好的幻想蒙蔽了雙眼而不能夠看清現實。以至落得這番田地。更有浙江音樂學院的大二女學生*毀容,這都是不能夠明辨是非帶來的惡果。輕則毀了生活,重則毀了生命。但仔細想起來,外來的因素是顧不可免的,只有我們自己身上沒有設立“防線”,擦亮眼睛才能夠於濁世之中傲然獨立。

謹慎前行,需要我們善於觀察。孫悟空能夠帶領師徒四人成功取得真經,有一半要歸功於他單懷疑的精神。而豬八戒雖然武力並不遜色,但他過分的信任他人,從而丟失的自我最終不能夠救出唐僧,還把自己搭了進去。我們平時中的人際交往也應當如此,每一個人都是人都有迷茫彷徨的時候,也有犯錯的時候,所以就算是最為親密的夥伴也不能給予超過的信任,過度的信任不但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別人,持有懷疑的精神並不是把自己裝的套子裡,而是一種大智慧。而過分信任他人的軟弱之人,永遠也不能夠謹慎前行,不能夠保護自己。

明辨是非,謹慎前行,我還需要敢於丟下的勇氣。正如《韓非子》所記載的那個故事中那樣。中興文子意識到故友是牆頭草之後勇敢的丟下了這段友情繼續前行,如果他還戀戀不捨的話,那么他可能早已是他國的俘虜。有句話說得好“有舍才有得”。就像林教頭一樣,如果那天晚上,他沒有果斷地取下那三顆人頭,他日後也不會好過。換作是我們,也應當有一顆果敢的心,“是為是,非為非”是與非應當有非常清晰的界限,當我們面臨不好的威脅時,不能含糊地站在交界線處而應當退回來勇敢地站在是的一邊,與非劃清界限。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么能夠明辨是非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世界的濁流之中我們不能夠隨波逐流,要做一股清流,明辨是非,如此才能謹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