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實踐為話題的議論文

【篇一】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這話一點不錯,一個人知識再豐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實踐,也只能坐守老底,幹不成大事業。

我們對於歷的長平之戰並不陌生。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秦全部活埋,堪稱世間悲劇,原因也只是在於用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才讓歷史留下了遺憾的一筆,假使趙王善於用人,用的是廉頗而不是趙括,我想歷史將會改寫。這是血的教訓,我們應時刻銘記在心,時刻警告自己,要善於實踐。

蘇東坡寫過一篇《日喻》,說的是:一個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陽為何物,問有目者。有人告訴他太陽像銅盤,並敲了敲銅盤讓他聽;過幾天,盲人聽到鐘聲,就認為是太陽。又有人告訴分太陽的光芒像蠟燭,並讓他摸了摸蠟燭,過幾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為是太陽。蘇東坡在文章中還說,南方有一種沒人,能長時間潛在水中,只因為他日與水居。得於水道,所以七歲能涉,十歲能游,十五歲就能沒了。假如北方一名從不識水的勇士來找沒人學沒,沒人給他講得再好,他沒到水裡也只有死路一條。

魯班被茅草上的小細齒割破手指還發現蝗蟲的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細齒。魯班從中得到啟發,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蟲的細齒,來做一件邊緣帶有細齒的工具,用它來鋸樹,豈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嗎?魯班忘記疼痛,轉身下山,做起試驗來。在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了一把帶有許多細齒的鐵條。他將這件工具拿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子就這樣發明了。這個故事雖說是傳說,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紅的兩位京劇演員,一次,兩人在東西兩座戲台上演同一齣戲來競技。兩人扮演的都是奸相嚴嵩。結果觀看馬伶演出的觀眾逐漸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馬伶含羞而退。他連夜出走,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顧秉謙的門下當了一名差役。因為顧秉謙與嚴嵩都是一樣的奸臣,馬伶悉心伺候,更細心揣摩顧宰相的行為舉止。三年過後,馬伶回到金陵,與李伶相約再行競技。結果李伶的觀眾都成了馬伶的戲迷,他們被馬伶惟妙惟肖、行神兼備的表演所折服。正是馬伶長達三年的實踐活動,為他贏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穿過歷史的長河,讓我們回到現在。

*用實踐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通過實踐人們發現無產階級才是領導人民取得政權的核心力量;通過實踐人們逐漸淘汰了舊的社會工具,使得人類社會不段向前發展。

古往今來,哪個成才的人沒有經過實踐。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泡進行了上千次實驗;法拉第為了得到磁與電之間的關係,不也是一次次實踐得來的嗎?無數的客觀事實證明,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只有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實踐離不開正確理論的指導,否則在實踐中就會迷失方向,無所適從。故此,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認認真真學習,扎紮實實做事。

【篇二】

雖然是寒冬,但天氣出奇得好。陽光溫柔地照耀著大地,也照耀著爸爸媽媽開的油漆店門前。放了寒假,乾什麼好呢?我無所事事,媽媽說:”跟我們一起去上班吧!”也好。可到了店門,也沒事可做,只能靜靜地坐著,曬著陽光,儘量不去搗亂他們。

“美美,幫媽媽去拿一桶油漆過來。”忽然,媽媽對我說。我求之不得,馬上點頭答應了。

可等我看到那桶油漆的時候,驚訝得連下巴都差點垂到了地上。油漆桶是一個大圓柱,有我膝蓋那么高,有礦泉水桶那么粗,看樣子,分量可不輕呢!何況這個油漆桶那么髒,拎的把手又那么舊,好像一拿起來就要斷掉似的。我不禁犯了難:“這么大一桶油漆,我怎么拎得動呢?算了,還是跟媽媽說,讓她自己來拿吧!”我心裡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當我轉身想回去的時候,腦子裡忽然閃出一句話:“你沒有去嘗試,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對,老師曾經告訴我們“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那么實踐不也是知道真相的方法吧!我只有去做一做,才會知道這一桶油漆到底是不是像我想像得那么重呢!

一想到這裡,我又折了回去,來到油漆桶旁。我鼓起勇氣,小心翼翼地抓起了油漆桶的把手,試著往上提了一提,發現比我想像得輕多了,大概只有5、6斤吧。我拎著油漆桶,很快地拿到媽媽身邊。

“媽媽,拿來了。”我自豪地對媽媽喊。媽媽看看我,笑了:“看來上五年級的孩子,就是不一樣,能幫媽媽幹活了。”我不好意思地笑笑,真寫告訴媽媽,其實我還有另外一個收穫呢!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有些事情眼見也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去嘗試,去實踐,才能讓我們真正知道事情的真相。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若是遇到類似沒把握的事情,不能被它外表的樣子蒙蔽了雙眼,也要像今天這樣,去做一做,也許並沒有想像得那么簡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