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團結議論文800字

【篇一】

一群大雁由一隻大雁領頭,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向南飛去。但假若其中有一隻大雁受傷,總會有另一隻大雁陪伴著它痊癒或死亡。看了這個故事後,我感悟到了很多東西。我們人類是不是正在缺少這樣一種團隊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呢?

在一次奧運會上,中國一共獲得了28枚獎牌,但卻只有一枚是在團體項目上獲得的。這又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中國人沒有合作意識。

而相反在世界盃足球賽上,開賽之前並不被看好的巴西隊在20xx年獲得了冠軍,其關鍵就是全隊的團結,這已不是什麼秘密,但巴西隊發揚團隊精神的具體做法卻鮮為人知。

在世界盃賽籌劃階段,主教練斯科拉里為入選隊員規定的先決條件是:除球技高超以外,好要有好脾氣,能與人為善等品質。

這位主教練在球隊的團結方面確實下了很多工夫。在賽前看錄像時,畫面中從來不出現巴西對任何一隊員的形象,避免隊員產生高人一等的想法。

在他的努力下,全體隊員認識到任何人在巴西隊都沒有特權,遵守紀律成為了一種時尚。

在巴西足協組織的任何活動中,缺席是不允許的。作息時間必須嚴格遵守,違者將受到懲罰,連主教練斯科拉里也從沒有里外過。

就這樣,擰成一股繩的巴西隊終於在本屆世界盃上脫穎而出,從開賽前不被看好的球隊成了冠軍隊。如果說巴西隊員高超的球技是獲勝的重要因素的話,那么巴西隊的團結合作就是獲得冠軍的關鍵,即使一個全部由世界超級球星組成的球隊,如果不講究團結合作,各自行事的話,也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

【篇二】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每當唱起這首歌,我都會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多年前,一位從南疆來烏魯木齊闖生活的維吾爾族小伙,身無分文,饑寒交迫,蜷縮在一個天橋下,努力抵禦著烏魯木齊零下20度的寒冬,奄奄一息。一位漢族中年人,看他並非好酒,宿醉於此,只因窮困潦倒。於是叫醒他,帶他回家,中途在菜市場,買了兩公斤羊肉,一口嶄新的鍋,幾個饅頭。回家後拙劣地為這個維吾爾族青年做了一鍋“清燉羊肉”,維吾爾族青年狼吞虎咽之後,中年人送了他200元錢,將他送走。

多年後那個窮困的維吾爾族青年,以他當年獨闖烏魯木齊的勇氣闖勁與語言優勢,在外貿市場闖出了一篇天地。身價百萬計,生意之餘,他也陪同他的外國生意夥伴遍游祖國名山大川。但也不忘花費數萬去尋找當年那位恩人,甚至曾懸賞尋人,但一直未果。私下朋友們和他聊起這事,他才將恩人一事全盤托出。

他說當年恩人相助,他最感動的,不是那一頓救命的飯,也不是在當時還算“巨款”的200元錢,而是那一口嶄新的鍋,那一口鍋證明恩人是真心相助,而非憐憫他,可憐他。

那一口嶄新的鍋,證明恩人“尊重他的信仰,尊重他的民族,更尊重當時窮困潦倒的他”。

這個感人的事例,不正真實地突出了個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嗎?而這,僅僅是民族團結大樂章之中的一個動人的音符。

在臨夏縣,曾發生過一件感天動地的事情——入冬的臨夏天寒地冷,劉家峽水庫的廣闊水面上霧氣蒙蒙。臨夏縣蓮花碼頭上一輛準備上渡船的中型客運車因剎車失靈滑入深水中,一起特大路外交通事故發生了。

包括司乘人員在內的33人剎那間與客車一同衝進了冰冷的蓮花碼頭渡口水中,此時,陸上寒風凜冽,氣溫零下十幾度,水中更是刺骨透心寒冷。就在這33條生命經歷生死考驗之時,岸上各族幹部和民眾自發地組成了搶險隊伍,在最寶貴的十幾分鐘內,成功地救出了三十三名落水者,其中二十六人生還,剩下七人因溺水時間過長而不幸落難。

出事的那一刻,不論是漢族大娘還是少數民族老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沒有人召喚,沒有人命令,沒有懸賞,沒有承諾,沒有任何世俗的想法,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目的——救人。

那一刻,各族人民團結如鋼,產生了強大的力量;那一刻,素不相識的人們,將涓涓愛心匯成愛心的海洋;那一刻,無處不在的感動,沖淡了災難的分量……

在現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我只列舉了小小的一部分。你看,那巍然屹立的太子山,見證著唐蕃古道民族團結進步的悠久歷史;那緩緩流淌的大夏河,訴說著河州古地民族團結進步的美麗故事;那奔騰東去的黃河水,彈奏著彩陶之鄉民族團結進步的動聽鏇律。

中國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著愛的民族!愛,在民族團結中流淌;愛,在中華民族裡洋溢!

此時此刻,我又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那首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篇三】

只記得,那天的空氣中,充滿了沉重的氣息,坐立不安。窗外,灰濛濛的,幾個沉悶的雷聲劃破了雨中的寂靜……

誰都沒有想到,災難從天而降,什麼都成了黑色。當人們還為奧運祝福時,一場天災將人們從無盡的幸福中拉向悲痛。災難中,多少稚幼的眼神中多了些許的傷感,多少青春的眼神中多了些許的渴望,多少滄桑的眼神中多了些許的堅強!大災大難之後,堅強的中華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樑!那山坳里的“綠色長龍”,那滾石邊的堅強吶喊,觸動著中華兒女的心靈。聽,廢墟里還有生命的跡象,那一雙雙粗糙而有力的雙手,在生命仍有希望的那一刻,傳遞了愛的真諦,這是比火炬更為神聖的接力,它傳遞了華夏兒女對生命的祝福……

這場天災,帶給了中華民族一次精神的洗禮。在帳篷里,在廢墟前,一位六旬的老人用沙啞的嗓音,撫慰著所有人內心的傷口。“孩子不哭,政府會照顧你,大家不會不管你。”“我有信心大家會戰勝這次災難。”平凡的話,帶給人們生存的力量;鏗鏹有力的聲音,撫慰著每一個受災人們的心靈。

英雄出自平凡。那個“軍哥哥”和“小娃娃”之間的感情是如此的純樸,“小娃娃”稚幼的眼神中充滿著信任,微微的一笑,在這廢墟之外的世界裡,給了多少人欣慰。“軍哥哥”手中那個新生的生命,給了人們無限的希望。那些地震中出生的孩子,就像重石下堅強的小草,憑著對生命的渴望與本能,在這地洞山搖中,用響亮的啼哭,喚醒了上蒼;用對生命的吶喊,喚醒了天地神靈的感動。不論是前線的救援官兵還是後方的醫護人員,他們手中的生命傳承著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從他們堅定的眼神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廢墟下的人們,你們可知道,你們的呼吸牽動了祖國上下13億人的心!因為有你們對生命的渴望,才使得更多的災區人民對明天充滿著希望。

也許,我們無法記得所有在這場災難中默默奉獻得人們,但這段記憶會帶給我們所有人勇氣與力量。那些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的志願者,成了災區的另一米陽光。用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熱血,他們的愛心,傳遞著溫暖。眼看著,一排排板房拔地而起,工廠開工了,學校複課了,在遠方又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傷員回家了,一切就在這準備就序中開始了新的生活。那些忙碌的身影,依舊沒有停歇,他們還要為明天繼續工作……

綿延了五千多年的民族精神,在這一刻又熠熠生輝。我們在災難面前的勇敢與堅強,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當人們的一筆筆捐款,一車車物資送向災區時,心中就告訴自己,中國,做得到!當再次看到火炬傳遞時,那希望與夢想的交匯,變的愈加有意義。此刻,中華民族孕育了新的希望,在堅強中,我們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風采。“國難興邦!”激勵著中國人在災難面前一同挺起不屈的脊樑!

多少的風雨我們一同走過,我們為之動容,我們為之感動,四川的兄弟姐妹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他們的意志,他們的眼神中再也沒有了傷感,他們的家在自己的雙手中又重新建起。生活還要繼續,路還很長,嶄新的四川,又將在中國的版圖中頂起一片天空!在困難面前我們不哭!在與災難不屈不撓的抗爭中,我們走過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