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肉體,陪伴靈魂

吳  雨

“獨”是什麼?將其拆開,便是獸與蟲。喜愛喧囂之人,當其獨身一人時,孤寂成了一隻不安的獸,沉默成了一條騷動的蟲,一絲一絲抓撓啃咬著他的心靈,使其躁動不安;嚮往寧靜之人,當其孤身獨處時,孤寂便成了一隻安靜的獸,沉默便成了一條冬眠的蟲,他會忽略世間一切干擾,只是如同幼貓舐毛,螞蟻搬食一般,一絲不苟地做著自己的事,雖孤獨了肉體,但他陪伴著自己的靈魂。

然而,在這個眾聲喧譁的時代,能夠真正享受孤獨的人實屬不易。人們已經習慣了追求浮華無實的熱鬧,而忘卻了寧靜,放棄了享受孤獨的機會。殊不知,人們追求的不過是虛無的肉體的喧騰,而捨棄了的,是自己遺忘許久的靈魂。因為長久的喧囂,會使靈魂落滿塵埃,只有孤獨著肉體時,才能洗去一身鉛華,以純淨安寧的心態與靈魂對話。

齊白石說:“畫者,寂寞之道。”愛默生說:“有些聲音是在孤獨時才聽見的,在人群中它們會模糊消隱。”多少關於孤獨的深刻而優美的表述,都具有一種哲理的高度。 

黑格爾二十三歲獲得哲學學位後,不為熱鬧的文壇所動,終於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愛因斯坦一生的豐碩成果,幾乎無一不是獨闢蹊徑、冥思苦想的結果;而陳子昂千古獨步,才唱出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登幽州台歌》。今天,因厭倦了都市的喧囂,余秋雨隻身苦旅,在敦煌、在陽關、在都江堰,他孤獨著肉體,但靈魂卻並不孤獨,他同古文化交流著,於是,《文化苦旅》才得以誕生。這是在孤獨中誕生的作品,但內容卻不孤獨,它充滿了作者對文化的思考,這是只有靜下心來才有的思考啊。孤獨肉體,沉下浮躁的心,忘卻嘈雜,便會有大的驚喜。

川端康成曾說:“我獨自一個人時,我是快樂的,因為我可以孤獨著。”因為孤獨,才有了梭羅獨身在瓦爾登湖畔的淺吟低唱;因為孤獨,居里夫婦默默地提煉鐳終獲成功;因為孤獨,史鐵生才能獨自在地壇享受“寂靜的光輝在地面平鋪的那一刻”,他們都是享受孤獨的人,他們都是追求在寂靜中升華自我的人。

城市就是幾百個人一起孤單。”蘇格拉底於幾千年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即使再熱鬧的都市,在一起歡樂的也不過是肉體,每個人的靈魂都還是孤單的。在喧囂與吵鬧的陪伴中,永遠也無法真正與靈魂通話。所以,請讓肉體暫且孤獨一會兒吧,陪伴著自己的靈魂,與心靈對話,待繁華落盡,待浮色褪去,等待你的,便將是大徹大悟的燦爛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