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門的閱讀感想滿分作文範文

《鄭義門》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頗具“依法治國”的思想,欲以一本《大明律》約束人心,修德敬業。很多讀者讀了鄭義門之後也會有讀後感。小編給大家精心推薦寫鄭義門讀後感作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鄭義門讀後感作文篇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國家”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概念。“國”和“家”緊密相聯,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治國從治家開始。“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鄭義門,又稱“江南第一家”,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占地約5000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20xx年)至明天順三年(1459年),鄭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歷時340餘年,以孝義治家聞名於世。長達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範》,被譽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載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鄭義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中國的人文學者和江南人家中,鄭義門已經整整聞名了920xx年。它十五世合族同居的奧秘,它被宋、元、明三代正史所傳頌的榮光,以及它那部傳世家規《鄭氏規範》中所蘊藏的“學問”,都被歸置在研究者的案頭,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在一個江南雨後的下午,我們來到了矗立於浦江之畔的鄭氏宗祠。這是一座別有韻味的古式建築。有記載說它“石柱林立,橫樑盈抱”,有親歷者贊其“庭院幽深,別有洞天”,看來這些都並非浮誇之詞。移步室內,眼前的一幕幕是如此親切!那個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他為鄭家家譜題寫“鄭氏家寶”的故事,在導遊的娓娓講述下似乎就發生在不久之前;那個大家並不陌生的明代“開國第一文臣”宋濂——就是他寫下了我們早在國中就熟讀的文言名篇《送東陽馬生序》,作為鄭氏家族的朋友和恩師,正是在他的參與和修訂下促成了《鄭氏規範》的最終成熟;那個我們感佩不已的一代大儒方孝孺,作為鄭氏私塾東明書院培育的英才,他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楹聯“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就靜靜地懸掛在祠堂的旁柱上……

漫步在鄭氏宗祠,那一字一句鐫刻著《鄭氏規範》的木牌,依然還端端正正擺放在祠堂的中央。祠堂的大門開開合合。數百年來,被家規溫潤的光芒和智慧潤澤著的鄭氏後人,走出了大宅。環繞著鄭氏祠堂,兩層三層的江南民居,白牆黑瓦相映,一座接一座向四周鋪陳、延展,形成了今天的鄭宅鎮。還有許多的鄭氏族人散布到全國、甚至海外……

觸碰那口懸掛在宗祠左側的大鐘,耳邊響起悠遠而又熟悉的鐘聲。回望鄭氏義門,那本被視為其家族靈魂的《鄭氏規範》,其中的一些條款或許與今天的人們產生了時空上的隔膜和認同上的疏離,但這種以一紙家規將“孝義”精神傳承至今的創舉,以及蘊藏其中的重教育、尚節儉、睦鄉鄰、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成為今天的人們治國治家的啟示和借鑑。

鄭義門讀後感作文篇二

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浦江鄭宅鎮的鄭義門,號稱“江南第一家”。920xx年歷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她的傳奇故事在於:其一,這一家族十五代同居生活,320xx年不分家,鼎盛時期鄭家3000餘人同吃一鍋飯;其二,鄭義門173人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禮部尚書,卻沒有一人因貪墨而遭罷官。

鄭氏先人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風家訓,卻實實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鄭氏子孫的血液里。

是什麼,使這戶尋常人家有著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又是什麼,讓這個傳統家族延續著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修身齊家

家風傳承

“江南第一家”古宅,其實是浦江鄭氏的祠堂,是一座五進九間的四合院,古樸、寧靜。與其他宗祠最大的不同是,院內有著密密麻麻的各式牌匾。

最出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欽賜的“孝義家”。

鄭定漢,鄭義門第27代孫,雖然已經71歲,但身板硬朗、聲如洪鐘。幾乎每天,他都在這裡給來往客人講述鄭義門的故事,今天也不例外。

傳奇的家族,總是有著驚心動魄的歷史。老鄭兒時印象最深刻、也是他最愛講的,是一個“兄弟爭死”的故事。宋末元初時期,鄭氏有兄弟倆,鄭德珪的弟弟鄭德璋頗有才能,但因為有些脾氣而得罪了權貴,被誣陷判了死刑。鄭德珪拼了自己一死,保全了弟弟的性命。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祖先的故事是如此,老鄭過的日子也是如此。老鄭的兩個兒子都40多歲,都做生意,一個做拉絲,一個做掛鎖。有了錢,兩個兒子也沒造新房,也沒搬到城裡去住。大兒子鄭可教說,離父母近,能照顧,有房子住就行。

吃飯也在一起,老鄭的老伴掌勺,兩兒媳婦就打下手。不管哪個兄弟的客人來了,到了老鄭家,就是大家的客人,誰在家誰接待,都一樣。4個孫子但凡回家,都要幫著給家裡幹活、做家務,伺候太奶奶。

“勤勤懇懇是做人的本分!”這是老鄭的口頭禪,也是這一家三代不成文的家訓。

數百年的同居,浦江鄭氏靠168條《鄭氏規範》管理著數百人的大家庭。如今,鄭氏子孫各家各戶也都有各自的家訓。這些家訓來自於《鄭氏規範》,又有著各家的特色。

東明村是鄭氏子孫聚居的村子之一,共398戶人家。無論你走進哪家,牆上都掛著一塊牌子,寫著這一家的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縷半絲,恆念物力為艱。”這是村民鄭隆利家的家訓。

“主持正義,肩挑道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鄭隆善家的家訓。

“吾人生於天地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這是金曉峰家的家訓。

……

儒家抽象的孝悌忠信,在這裡有了更通俗、更具體的解讀。鄭氏數百年的家風家訓,實實在在地印在了每個村民的生活里。

克己自律?德行為先

360多年時間,鄭義門十五代人同居的生活,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可想像。

鄭義門讀後感作文篇三

家風正,則民風淳、政風清、黨風端。奉賢區認真學習貫徹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要求,抓住制度約束、意識提升、作用發揮三個關鍵,著力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引領作用,將奉賢“好家風”的培育和建設工作作為塑造優良黨風政風民風的重要基礎。

加強制度規範,

建設“好家風”嚴字當頭

建設“好家風”,制度規範是關鍵。奉賢區把領導幹部家風建設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制定和實施《區管領導幹部德的考核評價辦法》為抓手,有效開展幹部家庭美德考評工作,引導和推動領導幹部正好家風、管好家人、處好家事,安好家庭成長搖籃。

一是細化量化考德標準。細化正向指標,把“模範遵守社會公共道德、抵制各種不文明行為”,“誠實守信、品行端正”,“孝敬長輩,嚴格要求配偶、子女等直系親屬”作為評價內容。細化反向指標,選擇當前民眾意見比較集中、社會反響比較強烈的負面現象作為評價指標,設定“有違章搭建”,“鄰里關係緊張、民眾有反映”,“有貪圖享樂、鋪張浪費的反映”等12項反向指標。根據每項指標的評價等次量化相應分值,賦權相加得出相應總分,使幹部家庭美德表現顯性直觀、外在具體、便於考評。

二是建立“考德鏈”。對幹部家庭美德實行全方位、多角度考評,形成相對完整的幹部“考德鏈”。一為個人諾德,擬提拔考察對象簽訂《德的承諾書》,對家庭美德情況作出承諾。二為民主測德,參加測評人員根據幹部家庭美德日常表現,對幹部遵守德的情況進行測評。截至20xx年底,先後有 4783人次對155名擬提拔幹部進行測評。三為民意查德,對幹部進行家庭美德民意調查,居委幹部、樓道組長、物業管理員、志願者、小區鄰里等相關人員都列入參評範圍。四為聯動審德,書面徵求考察對象所在單位紀檢部門、黨支部意見,徵求區紀檢部門意見,全面了解幹部“八小時內外”的表現。

三是加強考德結果運用。把家庭美德考評結果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對德表現好的幹部,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對品質不好的幹部堅決不用,作風不正的幹部堅決不用。同時,從去年12月開始,幹部評先評優都要到所在居民區黨支部了解12項反向指標情況,問題突出的幹部取消評先評優資格。今年換屆考核也將到幹部所在居民區黨支部了解家風情況。去年,已有1名幹部因在遵守社會公德、小區秩序上存在不文明行為,居住地德的民意調查負面反響大,最終德的考評不過關被取消提拔資格。

鄭義門讀後感作文篇四

初聽說鄭義門是20xx年秋在金華的侍王府,府里有個全金華地區的文物展,圖文並茂的,其中有幅“十橋九閘”的照片,清溪古橋,兩岸斜生的樹木,浣衣的村婦,看上去怡人得很,註明地點是在浦江縣的鄭宅。因為有了興趣,此後上網又特意瀏覽了一下浦江縣,知道鄭宅的古民居已列入第五批全國文保單位,又開發了旅遊,稱“江南第一家”。20xx年的1月,去東陽的途中,終於有機會順道一訪這處古建築。

總體印象:

略出意料的是,這“江南第一家”並非如山西王家大院或東陽盧宅那般以奢華氣派取勝,而是聞名於以儒治家的傳統。到鄭宅旅遊,不是看熱鬧,而是受教育來了。不過這教育受得還挺值得。

鄭氏從北宋年間遷居浦江,倡導同族聚居,孝義治家,逐步建立了一套基於儒學的家規,稱“鄭氏規範”。規範中有特色的內容很多,同居(聚族而居,財產家族公有)、合食(吃大鍋飯),家規168條,還涉及節儉、教育、廉潔、敬老、愛幼等,具體內容都頗有特色,不一一介紹了。這樣近乎儒家烏托邦式的家規,在成員達三千人時仍然能執行,很令人感佩。浦江縣把鄭義門作為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基地,很有意思。家學淵源,鄭氏一族在元明清三代出任縣級以上官員的達169人,除一人受誣罷官,其餘均政績清明,確實很值得我們的黨員幹部學習。

鄭氏家族於元大正四年受旌表為“孝義門”,從此以鄭義門聞名,門者,家族也。明太祖又敕封為“江南第一家”(也就是現在旅遊景點的名字),不是因為其資財,而是因為孝義門風。

“江南第一家”:

鄭義門於20xx年初作為旅遊點開放,去年一年已接待8萬人。據介紹是投資幾百萬元,修葺了原被糧站占為倉庫的鄭氏宗祠,作為核心景點,收門票25元,開放時間冬季7:30-16:30,夏季7:00-17:00(開門時間之早,在同類景點中挺少見的)。景點工作人員大多為鄭氏後裔。

鄭氏宗祠朝街懸著“江南第一家”的匾額,進門是坐東朝西的五進院落,第一進師儉廳,懸滿名人匾額,廳前還有一排古柏,傳是明初名臣宋濂所植,這老先生在鄭家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對鄭義門影響很大。進院依次是和義廳、有序堂、孝友堂、寢室(安放祖宗牌位的所在)等,陳列有鄭氏家規連環畫,家族歷代名人畫像介紹。

以古蹟論,師儉廳最勝,舊時梁棟宛然,有明清風味,其餘各進整舊如新,好在陳列都饒有趣味,購票遊客還配備免費講解員,不辜負這25元的票價。講解員不索取也不謝絕小費,不付無妨,付些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推薦1號講解員鄭小勉(導遊部經理,鄭氏第二十八代),對鄭宅風物如數家珍。

每年正月初一是鄭氏宗祠的祭祖日,此日姓鄭的憑身份證是免門票的。

其他景點:

鎮上還有若干處小景點,都不收門票,多數分布在白鱗溪兩岸,按圖(見"推薦書目")步行逛逛即可。比較可看的有(按建議遊覽次序),

十橋九閘-鱗溪上,溪水中攔閘為塘,溪上有若干明清石板橋連線兩岸,當年鄭氏家族便是夾溪而居的,可惜今天古建築留下很少了,聽說景區管理部門有斥巨資恢復古村落原貌的想法。若是春天來此,蔥綠掩映,十橋九閘是很上照的。

孝感泉-和鄭氏家族出的一名孝子有關,泉水清澈。

老佛社-和明建文帝避難鄭家的史事有關,原名眉壽堂,正在整修。

鄭氏宗祠正門(西門)門樓-面朝鱗溪,但先祖有訓,不出狀元此門不開,所以自古至今進宗祠的都走南側的門。

九世同居碑-元末鄭氏受朝廷旌表“一門尚義,九世同居”,所以立碑建亭為念。

昌七公祠-在九世同居碑旁,未開放。昌七公即鄭鉉,元末明初使家族鼎盛的一位家長。

東明書院-在江南第一家沿街東行三百米處,原先還有個宋濂祠在一起,現在都只剩門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