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的高一作文900字

讀書你可以在知識的海洋里暢遊,那書激素一葉扁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談讀書的高一作文9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談讀書

很多人都說為了以後的人生,所以他們從小就刻苦專研,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複習,整天泡在書中,成績很好。只是很多的大學生畢業後憑著他們優異的成績,找不到好的工作,沒有出頭之日。相反,那些學歷不高的人,卻在社會上過得很好。。。

那些很早就罷學的人,多數是因為覺得讀書沒趣,所以就在家鄉那混過了幾年,幾年的生活,他們沒有獲得新知識,卻擁有更多,與那些“書呆子”相比,他們擁有比“書呆子”更多的知識,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與其死讀書,不如不讀書。多少學生因為讀書壓力過大而喪命,多少學生又因為讀書而失去什麼。讀書,我們收穫的同時,卻也在失去。

現在的學生,上課不是睡覺就是說話,再不然就是開小差,很少人聽講,雖然在課堂上應該嚴肅點,但過分的嚴肅反而使學生覺得上課很累,對學習感到厭煩,絲毫提不起學習興趣。也許活躍的課堂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更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只有在愉快的心情下,我們的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有趣的課堂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也可以提高寫作速度和水平。

毛主席曾說過:“學生上課睡覺不是學生的錯,應該怪教師講課沒有趣味性,不能把學生調到所講的內容上來,趕走瞌睡蟲。”所以老師講課趣味性尤為重要,備課時應和學生的實際聯繫起來。而老師講課不能只按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講解,不然全班終究全是書呆子。

傳統教學模式的環節:教師備課、教師講課(演員)、學生聽(觀眾)、學生做作業、教師批作業、學生改作業。

現在的教育,為了提高升學率,很多學校變成了監獄,學生是考試的機器。教學就是灌輸,學習就是接受!

現在大多數讀者都是集中在學生,而學生看書只是為了消磨無聊的時間,還有就是一些為了考試或者某個目的,然後才會去讀書。正所謂平時不學習,每逢考試就抄襲別人的。的確,現在的學生的作業,就一個字:抄。

讀死書,誰願意啊?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多數人認為只有讀書,將來才有出息。只是,不是真心想讀書或者只會死讀書,那和不讀書有什麼區別?

談讀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是學習的一種載體,對人的一生起著關鍵的作用。

讀書開啟心智

韋應物浪子回頭髮奮苦讀成為格調淡雅的傑出詩人;王國維飽覽詩書,諳熟儒道成為一代國學大師;于敏最好讀書,勤讀善思,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開卷有益,書里的知識無窮無盡,在書中可以和高尚的心靈為伴,與傑出的思想共舞,體會字裡行間的奧秘,了解事物的真相,探索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閱歷總是有限的,而書恰好能彌補知識的不足,打開我們的心智之窗,使我們走向成熟。

讀書塑造靈魂

身體和靈魂,要么旅行,要么讀書,總有一個在路上。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路,在書中,不僅有眼前,還有詩和遠方。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讀書就像是在雕塑一件工藝品,擦亮它的眼睛,擴大它的步伐,裝點它的靈魂。“已識乾坤大,尤憐草木青”應是最好的解釋,當你的知識積累得足夠多時,不驕不奢,還能憐惜那不起眼的草木的長勢,這便是人性的完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多了,那些平凡無奇的事物也有了蘊味,達到“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的境地。

讀書代表人生

字如其人,讀書代表人生亦為不可。看什麼樣的書,看多少書就決定了人生的走向、人生的高度。所謂“讀書無用論”就是針對讀書所帶來的回報有多大提出的。可是讀書本是“無用”的,因為它永遠不可能等價於物質財富,它的收穫是內在的、隱形的、無功利性的,如同宇宙一樣看似空曠卻豐富燦爛而無邊無際。朱子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字面上看自然給予我們的感悟比書純粹得多,但離開書本,光靠時間的滄桑獲得的感悟,這樣的感悟實在是微乎其微。當你逐漸了解自己,拓展視野,放下名利,或者說讀書到了一定程度,書中的理趣便如泉涌一般參悟人生。淡泊、寧靜,人生如同讀書,勤奮不懈,人生才沒有遺憾。

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就像喝不解渴的酒,吃不能飽的點心一樣,看似無用的裝點,其實是人生的必需品。以功利讀書的不過是生活的奴隸,以淡泊之心讀書,也許這一漫長過程無法給你帶來物質上的財富,但你豐厚的心靈足以成為你最寶貴的財富。當然勤奮刻苦的人還是有回報的,而且現在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讀書已成為多數人的追求。

多讀書,讀好書。

談讀書

我在地球上已經歷了十多個春秋,說起讀書,也應該有八九個年頭了。可如今想起來,沒有“下筆如有神”的感覺。可見,我讀書還未破萬卷啊。實在不知腦子裡到底裝的是什麼漿糊,莫非是黑芝麻糊?反正又沒吃假冒的劣質奶粉,只得回憶回憶這八九年,我到底讀出了甚“之乎者也”。

三五歲時,看的是《兒童畫報》之類的“印刷品”。因為每一頁紙上頂多有三五十個字,不知可否稱得上是“書”。畫報上常留下我做的“讀書筆記”――其實就是我邊看書,邊寫下的一系列數字罷了。有時模仿著書上的鴨子畫出只鵝,偶爾“畫興大發”臨摹山羊卻能造只公牛出來。鄰家小弟極喜歡我的“讀書筆記”,尤其對水果之輩情有獨鍾,見了就吃,吃了就笑。無奈的我竊喜,這可激發了我的讀書欲。我常自豪且充滿信心地翻騰著如約的畫報,拿著書問媽媽哪種水果好吃。至今,我對水果也極其敏感,這都是書促使我多進行社會實踐的結果啊!只可惜後來搬家,把畫報都賣了,只溜下來幾本幼稚園時發的《我們的祖國》之類的書,當然,上面也有我的“大作”。

七歲時上了國小。可惜我天分太淺,沒讀幾本有用的好書,學課本我還比較得心應手。我依稀記得學數學,老師說我寫的等號象飛機,字寫的不好看吧,老師說見字如見人。到了四年級,老爸才給我買《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激發學習興趣的書籍。時間充沛時看看科幻小說,至今腦子裡還常不聽使喚想些生活外的事,什麼“泰坦尼克”號為什麼就沉沒了呢?什麼死亡是否能預知呢?什麼世界上為什麼有不需睡眠的人呢?我感覺到不明白的太多。於是,就更如饑似渴地品著自己的精神食糧。直到六年級,我才看些正經的書。那時不想看書實為不易,只要老爸見我沒在看書,就像老婆婆一樣絮叨半天。真感激父親,我看了不少書,只是不明白的事理越來越多,只得看更多的書解決自己的疑問。我不懂為什麼《魯賓遜漂流記》中魯賓遜那么熱愛航海,又自強不息;我不懂為什麼《紅岩》中倔強堅貞為革命奉獻生命的江姐卻是個女共產黨員;我不懂寫出《激流三部曲》的巴金,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庭,卻能同情貧苦人,對封建大家庭的腐敗深惡痛絕;我更不懂為什麼小貝卡貧窮,忍飢挨餓卻熱愛生活和天真樂觀。唉!

後來我上了國中,又熱愛讀外國小說,《霧都孤兒》、《挪威的小森林》、《安娜.卡列尼娜》、《巴黎聖母院》都是我的最愛,偶爾翻一翻《聊齋》也能讓我感到人間堅貞、純貞的愛情以及一些倫理道德。我對老爸最近的行為有點生氣,他不讓我睡覺前看課外書,可憐的我還得搬出政治條條和他理論。“書到用時方恨少”,不看書,不思考,我們如何進步呢?

讀書,我讀出了人類思想的進步。它促使我思考,促使我進步,我把學與行聯繫起來,鑄造屬於我的知識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