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卷高考滿分作文:談“被需要”的心態

【題目】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 (2)不少於800字。

【範文欣賞】

  談“被需要”的心態

人們不僅關注自身需要,也時常渴求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題乾中的“不僅……而且”已然泄露天機:當今社會,空前豐裕的物質條件足以滿足自身需要,而能夠被他人需要、承認,反倒成了最為緊要的精神追求。對今天的年輕人,尤其是前來參加高考的00後而言,更是如此。

不過,反過來想想,人們之所以渴求被他人需要,恐怕正是出於對自身被遺忘、被忽視的擔憂。這並非杞人憂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世界的日新月異,人類社會正在原子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城市化讓人們永久性地身處於快節奏、高強度的生活之中,由其帶來的後果就是人與人之間失去了強有力的聯繫。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個體意識的空前高漲,都讓傳統的集體生活方式逐漸解體。我們常說,年輕一代越來越有主見,但未曾關注到的,可能是掩藏於個人內心深處的孤獨。

當皮膚黝黑、顏值不高,卻敢於表達自我的王菊出現在螢幕上時,立即引來萬千羨慕而又振奮的目光。原因無他,看似普普通通的她,代表的正是毫不起眼的“我”。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舞台中最閃亮的存在,不是嗎?用“被需要”來驅散生命中的陰霾,自然無可厚非。於是,不少年輕人愛上了當主播、拍抖音,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只求冬粉的點讚、公眾的關注。可問題是,這些,真的是“被需要”嗎?

須知,被需要,應源於自身真正的價值。當許多年輕人沉溺於視頻直播、網路遊戲,消磨著寶貴的青春時光時,一位隱姓埋名30年,從不求功名利祿的93歲老人卻受到了國人的矚目與尊敬。半個多世紀之前,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繫船舶製造專業,毅然走上了用“造船造艦”抵禦外侮的追夢之路,至今不悔。沒有舞台耀眼的燈光,沒有冬粉遞來的鮮花,但他,卻永遠被國家、民族“需要”。而即將步入象牙塔的自己,是否會忘卻曾經的理想?

被需要,從來不是一種單向關係。誠如叔本華所言,人類世界的發展動力從來源自於愛。因為愛與被愛,所以需要與被需要。不再被需要,就會產生娜拉出走的結局。不懂如何需要,就會催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成為重於泰山的存在,但我們完全有能力,讓自己被社會、被他人需要。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父母、朋友做起。走出考場時,我們將會迎來他們關切的目光和燦爛的笑臉。相信,這一場景會永遠烙印在你的心底,因為,這就是“被需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