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8高考滿分作文四篇

曾經熱血沸騰地仰視你,愛你的一切。中華---我的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情感—認知—文化

那是《詩經》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華美的楚辭,閃閃發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爭鳴;那是大唐華章,仙樂飄飄;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長城的細細青苔,那是嶽麓書院的依依夕陽……漫步在中華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歸路,多少人沉醉於那泛黃的書頁,將精華與糟粕統統吸收。

因為深愛你,我們忘了去洗淨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覺中,流水靜默不流,華美的書頁一頁頁在腐朽。

我們變得自大,我們變得驕縱。大宋宮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們忙著作詩寫賦,用程朱理學教化子民時,北方的鐵騎席捲了中華;康乾盛世,書生們忙著去作八股,去作經注考證時,大洋的另一端,開始了科技革命,改寫了歷史……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們有地動儀,我們有早他國一千多年的圓周率。可是,我們的土地上蘊育的是以農為本、固步自守的黃色文明,我們有鄭和去炫耀國威,可是我們沒有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我們有李白杜甫,卻沒有哥白尼牛頓;我們知道天朝上國,卻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們陶醉於自己,我們不斷地用《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去總結輝煌,卻忘了重視審視自己的文化……我們落後了。

歷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熱情並沒有冷卻,但我們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細地審視……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樣的筆尖為自己的文化做手術---他是魯迅。我被深深地震動了。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文化,而是太愛,以至於束縛了自己的靈魂。他,讓我們深深的明白,不能因為情感而影響對文化的認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東升,新的陽光在衝散陳腐的氣息。嶄新的人們放下了對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來了孫中山,李大釗,迎來了毛澤東、鄧小平,“天朝聖國”的幻覺消失了,代替它的是“與時俱進”。我們激動歡欣……

我們終於衝破了情感的依戀,用一分理智去審視自己的文化。沒有全部接收,也沒有全盤否定,我們的目光更客觀、理性而又智慧……

遠處,傳來“關關睢鳩”的樂聲,依舊那么傳神、清晰、生動……

學會歷史般的旁觀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為花給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摯友,因為蜂給予她生命的延續。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過是埋頭苦幹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過是遊戲花間的浪子。

愛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愛憎,歷史會還給我們一份真實的面目。

霸王騎著烏騅化為了鬼雄,虞姬將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藍,於是心被感動了,那殿上之君只不過是無恥小人,聽聽漢家小兒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就熱血沸騰。

可是就是這個被唾罵的人建立了中華大地的一代霸業。沒了他,哪來的張騫扶著駝鈴走向天山的雪蓮?沒了他,哪來的衛青舞著旌旗奔向大漠的飛沙?

歷史長河滾滾奔流,告訴我們---劉邦比項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業。

煬帝踏著龍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著妻小沿河悲慟。於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運河不再雄渾,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淚。

可是就是這條勞民傷財的大運河,書寫了大都的輝煌,托起了沿河的點點明珠之城。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告訴我們---京杭大運河滅了一個隋朝,卻也開闢了更輝煌的盛世。

人鏡對著太宗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於是雙手揮舞著高呼“明君”、“偉人”。

可即使是這樣一代聖明,我們又怎能忘了玄武門前的血泊?

歷史的高峰迴響著一個聲音:“再偉大的君王,他的身後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愛憎後的我們,會有一雙清澈靈動的心眼。環視世間一定會有新的認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觀。

以清澈的眼審視自己,對於任何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靈動的心審視世界,對任何對錯,保留一份最真實的了解。

給所有的事物一個旁觀的眼神,讓歷史的車轍輾過額頭,留下讚許的痕跡。

路是月的痕跡

依稀想來,已有幾年未踏上這一條灑滿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親親手用鵝卵石鋪成,在月下泛著朦朧柔和的光。路的那頭,連著那河邊的小屋,連著我的父親。父親呵,你是否依然執著地坐在岸邊,哀怨地吹著笛子,等著兒子的歸來?

父親愛好吹笛。小的時候,父親的笛聲載滿了我童年的樂趣,像那條絲帶一樣的小河,牽引著我的童心在父親愛的港灣里晃悠。父親很疼我這個惟一的兒子,老喜歡用粗糙的雙手捏我的臉蛋,不顧我疼得哭起來,還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親帶我到河邊的草地上放牛。父親常常放開牛繩讓牛自己吃草,自己便從背後的草簍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間最美妙的音樂。我就靠在父親腿上,看著天邊的夕陽將父親的頭髮染上點點金色。我愛父親,父親的笛聲最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討厭起父親,討厭他滿嘴煙味,討厭他的黃牙;討厭他背個草簍到學校找我,還從窗外傻傻地盯著我看,我還討厭他沒有本事,只知侍弄幾畝薄地,連我的學費也沒能賺回。我和父親逐漸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幾次後,父親不再打著赤腳去學校看我,不再嘮叨著讓我好好學習。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來,這又成了不務正業的標誌。

我到外地上學去了。離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條熟悉的小路,感覺到一絲眷戀與不捨。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過的痕,也划過我的心。幾年時間裡,我未回過一次家。母親在電話里告訴我,我走後,父親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飯不思,只知去河邊吹笛子。最終,我應母親的請求回到了家。到家裡已是夜晚,月剛升起,當我懷著無盡的思緒在小路上行走時,遇到了等我的父親。我忽地一下子哭出來,緊緊抱住了父親。我請求父親給我吹笛,父親答應了。哽咽的笛聲又在耳畔響起,響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憶。我感覺到父親眷眷的愛子之情,感到愧對父親的笛聲,父親愛我,愛著自己的兒子。他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發現它和我的心竟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過的痕。月是路的魂,父親的笛聲是我的心魂!

我愛唐裝

APEC讓全世界颳起了“唐裝熱”。看著那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著一身相同的唐裝時,我不禁吶喊,我愛唐裝!

曾經,這樣的傳統服裝讓國人排斥,單調乏味,不及洋裝輕便舒適,人們抱怨過,人們責難過,穿著這樣的衣服甚至讓他們羞愧,我不禁要問:一件衣服,有那么多過錯嗎?

我們明白,錯的不是衣服,而是有些人戴上有色眼鏡去審視它的眼光。民族落後,讓他們自卑自憐。於是,在他們心目中,一切與祖國的、民族的、傳統的沾邊的東西,都沒了自信:卡通片不及日本的生動,名著不及俄國的有內涵,手機不及美國的先進,甚至覺得連文字也沒有英語簡單。一旦喪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後的陰影,人們便陷入“外國的月亮總是圓的”的誤區。

可為何,唐裝還是那件唐裝,如今卻走上了國際大舞台,並綻放著最美麗的花朵呢?為何,唐裝還是那件唐裝,如今卻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呢?

原來,這是中國經濟騰飛之後,是中國重振泱泱大國雄風之後,是人們足以驕傲地自稱“我是炎黃子孫”之後對民族熱愛最直率的呈現。愛祖國,愛唐裝,愛這個能讓我們揚眉吐氣的國家的一切。我們的“海爾”拒絕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們的陶瓷驚艷了多少黃頭髮藍眼睛。

因著民族的愛,撒播對唐裝的愛。

人的感情左右著人的判斷力。回想那不屑於唐裝的年代,真的是因為衣服本身嗎?誰能否認當我們一想到它的傳統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誰又能否認其實我們根本沒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別提客觀評判它的輕率呢?

唐裝以上等絲綢製成,其上的刺秀藝術更凝聚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這樣的認識,難道不是基於我們發自內心的讚嘆嗎?這樣的改觀難道不是因為我們心中充滿的民族之愛嗎?

民族的自立自強拾回了人們久違的判斷力,真愛唐裝也罷,因愛中華民族而愛唐裝也罷,我只想高呼:我愛唐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