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承的作文700字高中

傳承,這兩個字帶著歷史的厚重,更帶著深沉。下面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有關傳承的高中作文,僅供閱讀!

雷鋒精神永傳承

周恩來總理說過這樣一句讚頌雷鋒的話: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待自由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冬天般的殘酷無情。

雷鋒這個名字聽起來並不陌生,雖然他早已去世,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用短暫的一生幫助了無數處於困境中的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像雷鋒一樣的人,他們無私奉獻,默默無聞,一直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像74歲的朱伯儒老人,多年來義務贍養孤寡老人,先後接濟幾十位生活困難的百姓。

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而這“難做到的”,雷鋒做到了。毛澤東在1963年把3月5日定為向雷鋒學習日。我們要學習雷鋒的精神,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別人受苦,人民的財產就是國家的財產。還清楚地記得,一天,突然下大雨,雷鋒就把自己的被子當遮篷,蓋住集體的水泥,保護了國家財產,而自己卻冷了一晚上。我們就要像雷鋒那樣愛護國家財產。

雷鋒的螺絲釘精神也是很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他從不認為自己平凡普通就沒有價值,他常常把自己比作是機器中的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無論被安排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他都盡心盡力,任勞任怨。還有,他那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難迎刃而上的鑽研精神,也正是現在的我們所缺乏的。現在的我們,總是怕這怕那,遇到一點點小困難就手足無措,因而,要好好向雷鋒學習,要像雷鋒那樣,對待學習和工作,要有夏天般的熱情和幹勁。

雷鋒,我們需要你,新時代需要你,雷鋒精神應當永遠傳承下去。

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

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而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更有責任傳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

從古至今,青少年人才輩出,古代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到了現代,更是有獨自照顧癱瘓養母十二年的孟佩傑,在他們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中華文化的縮影。他門的心都是最美的。孟佩傑照顧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養母十二年,十二年,難以想像十二年中她上如何用她稚嫩的肩膀撐起這個家。可是,她從來不說苦不說累,沒有一絲怨言。她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人嗎?

其實,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需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只需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啊,美德就是藏在在點點滴滴的小事裡。在生活中我們應樹立起我們的榜樣,樹立自己的理想,積極學習,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詮釋美德,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我們的美德感染更多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美德的化身。青少年時期是我們一生中的黃金階段,也是我們性格形成的階段,我們更要挖掘自身的潛能,開發自己的優點,讓自己的優點變成一種美德。“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多的是要喚起我們心中的美德。時間匆匆,但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心中的美德。我們要努力,要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要讓自己的美德在中華文化中熠熠發光。

榮耀不敗,紅岩傳承

“榮耀”,八年榮耀,正是為了打出這深埋心中的榮耀,中國人民花了八年,也正是因為其才顯得他彌足珍貴。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有為的人來說,紅岩烈士在抗日戰爭中打出的“榮耀”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嚮往。

《紅岩》是一部充滿戰鬥激情的動人小說,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鬥圖景,描寫了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鬥爭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以獄中鬥爭為主要內容,江姐、許雲峰、華子良等人物為主要人物。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她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革命者,曾經過一場場艱苦的磨練。她出身於一個貧困家庭,不幸的是,丈夫彭詠梧慘遭迫害致死,頭顱被放到木籠子掛在城牆之上,但堅強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負擔著黨託付的任務,沒有權利在這裡流露內心的痛苦,更沒有權利逗留。她的腳步,不斷踏進泥濘,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濺滿了褲腿,她卻一點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著悲憤心情,要把痛苦,深深地埋進心底。慢慢地,向前凝視的目光,終於替代了淚水。她深藏在心頭的榮耀,比淚水更多,比痛苦更深!在重慶即將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國民黨殘忍的殺害了,為共產主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腳下都會有一條道路,隨著步伐伸向未知的領域。濃霧遮蓋視線,荊棘割破身體。但縱然冰原之上也有呼吸的苔蘚,仍有人知道筆直走下去就會成功,儘管前行的腳步不同,但只要同樣燃燒著對勝利的渴望,堅持朝終點跋涉,即身披榮耀的革命勇者。

閱讀《紅岩》,使我點燃了激情。我們雖無法像華子良那樣去從事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但我們卻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重任。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榮耀之歌的每一個音符,奏響紅岩之歌的每一個音符,讓紅岩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