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滿分作文800字

這是一個漫長的下午,坐在書房裡,慢慢地收拾書,整理舊物、過去的信件,翻看昔日的相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交流的無奈

滑鼠輕擊,按鍵輕點,電波激發一個個信息點,代碼串聯起一個個字元。此時此刻,你的話語就傳達到我的身邊。高速發展的現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們瞬息之間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訊方式,我們能夠真正地了解彼此嗎?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我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如今的時代,書信早已被冷落,它們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們心中的只是父輩們發黃的寫著或黑或藍鋼筆字的紙張。必須承認,電子傳媒有著書信無法比擬的優點,方便,快捷,費用極為低廉,但是轉瞬即來的信息,大多數的時候就如同三個月就長大的肯德基香辣雞,往往味同嚼蠟。手機和電子信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連串自創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轉發的數字元號,往往並沒有給我們充實飽滿的感覺,反而感到時時的空虛和無助,仿佛一場疲憊的夢幻。

這就是交流的無奈。我們很難或者無法拒絕突如其來的電話信息的打擾,做好的安排與計畫付諸東流。很多時候往往最大的無奈不是別人從我們這裡奪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現實中給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變不了的,因為我們還要生活。只是對於後者,又有誰人能夠做到?如今是一個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沒有了對於信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欣喜,也減淡了“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的叮嚀;遺忘了“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訊息,他鄉且舊居”的囑咐。書信時代,有的是:“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的擔心與牽掛,多的是“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在那一封封親筆書寫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充滿了未被浮躁時代洪流所淹沒的親切與溫馨,浪漫與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願望與囑託,然後在無盡的期待中翹首以盼書信鴻雁回傳。在手寫書信這個載體上,我們前輩們的思考進一步深入擴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豐富細膩的情感在筆尖流淌,文字後面浮現的面孔和情感,對一種深度情感模式的嚮往,曾經多么讓人激動不安。

手寫書信所附帶的傳統的元素文化價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網路所湮滅的危機。是的,科技解決了符號傳遞的問題,但是還是沒有解決真正交流溝通的問題。因為“如果意義不在詞語裡,而是在腦子裡或是在對客體的參照里,那么,什麼東西也不能保證,意義可以跨越兩個腦子而成功遷移”。假如我們缺少了等待與珍視,我們注定是不能“心連心”的人,我們發出的電子信號最終消散在茫茫太空,我們從未知之中來,又往未知之中去。

發揮科技優勢,弘揚傳統文化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並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澱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著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著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著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見字如面

這是一個漫長的下午,坐在書房裡,慢慢地收拾書,整理舊物、過去的信件,翻看昔日的相片。

這些物件上面會騰起灰塵,在一室夕陽的映照下裊裊升起。

旁邊隱隱約約傳來老舊的音樂,或者是蔡琴,或者是《憶故人》。

我總是喜歡把以前的信件交到三兩好友處保管,這樣輾轉這么多地方,這么些年份,在自己手上留存的,就沒幾封了。

1998年,我在以前單位的那排施工房前,找了個搪瓷的臉盆,燒掉了好幾盆的信件。

火光輝映中,在旁邊並不相熟的同事突然深長地嘆氣:就這么燒掉了啊……

以前的我們,是多么喜愛信件往來這種方式啊。

那時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傳達室,在一堆信里急切地扒拉,看到自己的名字或是認識的人的名字,都一樣興奮。

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把桌子收拾乾淨,攤開信紙,用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或者純藍墨水,或者藍黑,把所有的心事娓娓敘來。

旁邊有時是收音機里傳出的音樂,有時是燭光搖曳。

那時寫信近乎儀式了,信封、信紙、鋼筆、郵票的貼法,無不講究。

信封裡面,裝的也不一定就只是信,一張相片,一頁明信片,甚至一枚樹葉,都能從信封裡面意外地掉出來。

青春期得憂鬱症的時候,大楠曾經給我寄過一張小而精美的五月的月曆,她說希望你這個五月能過得快樂……她還給我寄過幸運星賀我的生日,後來又急急的來道歉:不好意思,我好像算錯了你的年齡所以多疊了一顆星星……

失散了七年的燕又聯繫上了。

我們恢復了中斷了七年的通信,我們都寫得很長很長。

燕說:我是在芙蓉湖邊讀你的來信的,這封信我等了七年。

燕說: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七年啊,可為什麼苦難永遠只是冰山一角?

後來我也到了芙蓉湖,我在湖邊一圈一圈地走,體會著她在湖邊讀信的心情。

現在我手上有的信,只有不多的幾封了。

陸離的字永遠像個認真的學生,字跡小而清晰,喜歡分很多段,喜歡寫長長的“又及”。

她在我考研期間說:我想給你買點吃的補補腦子,等我這次的差旅費報了,我就立刻買了寄給你。

我在夕陽里淚流滿面。

鄧子是我到現在也沒找回來的昔日知己。

她在石家莊寫信給我,在太原寫信給我,在介休寫信給我,在南寧寫信給我。

她是充滿靈性思考的人,因此在現實的環境中飽嘗孤寂。我們不斷地給對方打氣,在怎樣的環境裡也要堅持自己。

這一封里,她手抄了一篇喜愛的文章給我;

這一封里,她附了一篇複印的文字;

這一封里,是一張“亭亭淨植”的蓮花的相片;

這一封里,有她自信甜美的笑靨。

鄧子,你現在在哪裡?

我們現在,是不是已經失去這些了?“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