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9高考優秀作文

雄鷹接受了天空的遼闊,所以它俯瞰大地;雨兒接受了小溪的叮咚,所以嬉戲於水間。人也一樣,有時只有接受了他人的幫助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接受

雄鷹接受了天空的遼闊,所以它俯瞰大地;雨兒接受了小溪的叮咚,所以嬉戲於水間。人也一樣,有時只有接受了他人的幫助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王安石曾說,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人生要向前看。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困難,有的可以自行解決,可有的棘手的問題就需要他人的幫助。有的人分得清幫助和施捨,接受幫助拒絕施捨。可有的人自負,把別人的好意當做憐憫、同情,不接受。試問自己,你真的有那么大的能力走出困境嗎?如果有就最好不過;如果沒有,就放下你的自尊,誠心接受他人的幫助。

接受也不是一味接受,沒有人願意讓別人一直在自己這裡索取。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高考滿分作文反過來有一天,別人有困難時也會接受我們的幫助。這樣才能架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讓溫暖走在每個人的身邊。

當然,我們也應明白接受怎樣的幫助。對於一簞食,蹴爾而與之,是對自尊的一種踐踏。沒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幫助。這是一種施捨,而且明顯帶著一種輕視。這時,我們要豎起自己的自尊,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這樣的施捨。

一位富人為三家窮人捐錢,一家欣然接受;一家表明會償還;而另一家人認為這是一種施捨,不接受。後面會發生什麼我們無法預料。我最贊成的是第二家,他們沒有認為這是一種施捨接受了別人的好意,也沒有認為這是靠山,表明有一天會償還。他們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接受。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等詞不斷湧現。有團隊,有合作,不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接受他人的幫助嗎。接受別人的幫助不代表你弱,沒有能力。而不接受別人的幫助也不代表你很強大,不需要。所以要正確理解什麼是接受,該接受什麼。把別人的幫助作為自己達到彼岸的有力工具。

作為年輕氣盛的中學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太多外物來輔助讓我們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學會接受。

為富當仁

白手起家,所以他懂得窮人的艱辛。成了富翁,他為人慷慨,熱心於慈善事業,是因為他知道社會並不是處處平等,並不是付出與收穫成正比。這就是為富當仁的代表,是富豪們學習的典範。

他為三個貧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興地接受了他的幫助,為此他一定也很高興;一家猶豫著接受了,但聲明一定會償還,為此他一定會很滿足;一家謝謝他的好意,但認為這是一種施捨,拒絕了。為此他並不感到難過,相反地,他認為這一家人很有骨氣,他可以為這一家提供工作崗位,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困難。他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以真情實意去幫助他人,即使遇到他人的不屑,也不會灰心,而是以其他方式去幫助他人。

“暴力慈善家”陳游標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一個富豪,他熱愛慈善事業,他承諾死後會“裸捐”,這都說明了他是一個活雷鋒。但他的行為很讓人不解,他要求受捐的人拿起錢來合影,要求受捐的人集體讚美他。假如他也遇上這三家人,他的錢會有人要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他是富翁,但他不懷善意,陳游標只是通過散錢來標榜自己,並未真正做到為富當仁。他只是為捐款這件事在忙碌而不是為慈善在奔走。

為富當仁,方可萬世流芳。為富當仁,才可仰不愧天,俯不愧人。高考滿分作文在人有難之際,我們應該伸出援手,即使送出的只是掌心的暖意,受惠者也會認為你是個富有的人。

拉古迪亞的禮帽感動過無數人,他也曾像這位富翁一樣為人慷慨,熱心於慈善事業。他在法律之外給予老奶奶的幫助不但使她擺脫了生活的困境,更是給予了她心靈的安慰。偷麵包養活三個孫子沒有錯,錯的是城市的制度和冷漠。拉古迪亞是一個富者,他讓接受幫助的人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是真正的為富當仁。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正是因為不公平,有人站出來幫助弱者,有人站出來維護正義。正是因為不公平,才會使富翁積極地為他人提供幫助,做了一回為富當仁的表率。假若人人都懷有一顆“為富當仁”的心,世界難道不會更好嗎?

施與受的學問

劉震雲有言:“中國是個人情的社會。”的確,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國家,人情是司空見慣的交往情感。而交往中的兩大要素——施與受,此中蘊涵的人情學問可就多了。

一位熱心於慈善的富翁欲向三個貧困家庭施助,而三個貧困家庭的接受方式各有不同,一個家庭欣然接受,一個家庭禮貌謝絕,還有一個家庭接受但承諾償還,這個富翁的施善之心固然值得稱讚,而這善意的回覆卻是大相逕庭,這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探索。

施,是給予,是付出,是一份情意的交託。對有需要的人,不求回報的施如沙漠中的一抹綠,及時而又令人感懷。可施,不意味著施捨,孟子譴責過那高高在上的施捨之心,的確,作為施的一方,在行事上具有主動性,可若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就讓人生厭了,施也講究方式,如陳游標那昭告天下的施善行為,高中作文不過是一種虛榮和抬高自己的手段罷了。著名花樣滑冰運動員金妍兒在日本地震翌日便捐出3億日圓賑災,卻在一年後日本紅十字會公布善款名單才為人所知。這樣默默的奉獻,才讓人感到善意。

施的方式講究,而受的心理同樣值得探討。

受,是接受,是拿取。是一種感懷的領受。受在行事上具有被動性,比起施來,受背後的心理活動更為複雜,有些應該施助的人卻沒有接受,往往是心中那不甘接受施捨的自尊起主導作用。的確,有時拒絕這種“受”並不僅僅因為自尊心——陶淵明除去官職隱居山林,“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志向不同而拒絕的受。

有施才有受,但若不受,施也成立不了。所以施者要注重方式,考慮到受者的心理,同時調整好施的心理,這才是良好的施。敬老院的老奶奶們一天被洗七次腳,這就是一撥撥志願者錯誤的施。而受者要有自己的意願,不可盲目地接受施。無條件的接受施只會使自己陷入無形的桎梏。官員、執政者更應該拒絕帶有表演性的、走過場的施,而致力於建設好的慈善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貧困、弱勢群體之類的問題,這才是人民公務員、人民公僕真正應該做的。

在貧富差別的社會裡,施與受關係總是存在並頻繁的進行著。施者要有善心愛心的施,不必強迫受者受;受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自尊等考慮受,不必一味的接受他人的施。在考慮他人的情況下施,在接納對方情意的、或者作出償還回報的前提下受,這才是施與受關係方面的金玉良言,人情社會裡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