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蘇高考滿分作文精選集合

滿分作文一:晚晴里智慧的靈蝶

在烏鎮,一隻靈蝶款款飛起,飄洋過海,又緩緩停留在歷史的扉頁上。

這扇動輕盈翅膀的,便是木心先生。他自甘平淡,隨緣而適,淡然處世而又執著不屈,活出了自己的境界,凝成了智慧的詩篇。

他的一生,怎可用“傳奇”二字草草概括?木心先生走出烏鎮,踏上美利堅的土地,又決意返回,投入故鄉的懷抱,自樂於慢速的生活,自得於“車、馬、郵件都慢”的日子。

然而,狂風暴雨砸向先生。“文革”期間,他被捕入獄十八個月,慘遭三根手指的斷截。先生的眼中該是寫滿了後悔吧?可是沒有,他在獄中用本該寫交待的紙洋洋灑灑留下了六十多萬字的獄中筆記。每一字,都匯聚了先生的堅毅、隱忍與智慧。

靈蝶扇動著翅膀,他的眼睛依舊雲淡風輕。先生,將自己煉成了一塊璞玉;閃光中,其魂魄神遊於文學與藝術的天地。

“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在《雲雀叫了一整天》里,木心如是說。手裡夾著一支菸捲,面對自己殘缺的手掌,先生百感交集但又分外沉靜,仿佛這一切風雨與自己無關。是靈蝶,即使被折斷翼翅,也要努力地飛翔。

就這樣,拿起一支筆,飛速沉游,木心在卷頁上繪出屬於自己的智慧的江山,將生活塗抹得色彩斑斕。在外部條件極其黑暗的那個年代,先生不曾因沿途巉岩而退去了步伐。

“我本該放手,可我未曾停止痴纏”。這一“痴”字,便是先生內心的精神境界吧。偏執地追逐,將一生的智慧和風骨寫成了詩。

智慧是一種境界,先生用手繪的黑白琴鍵奏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樂章。筆耕不輟,宛如靈蝶,翩翩起舞,無拘無束,自得於人生之樂。

如今細想來,先生曾於《從前慢》中提及“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然而,在先生八十多歲的漫長時光里,卻始終孑然一身,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了藝術與文學。超脫而又不受牽絆,做一隻自由的靈蝶;瀟灑而又不放縱,被文學與藝術的紅線牽引著。先生內心,安於這一份充實和自我的感動。

素心花對素心人,先生之“素”,化為飛動的風景,裊裊間進入人的心底,成為永恆的傳唱。

滿分作文二:智慧與傳承

小時候的我對什麼都容易產生好奇,但一切都只是好奇而已,根本不會像爺爺那樣專注地做一件事。每當提到爺爺我都會想起爺爺用玻璃做佛龕的情形。

我曾經聽說過爺爺少年時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少年,然而在我看來爺爺並不像衣來伸手的大少爺。爺爺生活的那個年代恰逢侵華戰爭,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我的爺爺做過地主也當過農民。因而我總覺得在爺爺的身上仿佛能夠看到舊時代與新時代的縮影。這樣的時代經歷也讓爺爺身上凝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積攢下來的智慧。智慧不僅凝聚在了爺爺的大腦里,更凝在了他的手上,融合在了他的血液里。

我爺爺的手工活特別厲害,每次看他做東西的時候總覺得他的身上閃耀著光芒。佛龕是專門用來供奉神像的,爺爺做的玻璃佛龕精巧細緻,每一條花紋都是對稱的,每一條接縫都是筆直的,放到現在,一定有人會說爺爺是“有強迫症的處女座”。

除了玻璃佛龕之外,爺爺令人嘖嘖稱奇的小玩意兒還有很多。紅紅綠綠的膠片唱片剪成各種花色圖案,貼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燈。元宵節的時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塑膠或紙質的兔兒燈也好荷花燈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舊了的衣服,爺爺戴上老花鏡,一雙粗大的手上下翻飛,不一會竟縫出一個小布包。別看這布包小,裡面竟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暗袋,錢財放進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竊。最妙的是爺爺親手做的一根拐杖。普通的拐杖上,爺爺用榫卯安了一個可摺疊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拐棍正好4根,拐棍瞬間變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後,爺爺去世。我便再也沒有見到過那樣精巧的佛龕,也再沒有見過那樣玲瓏剔透的花燈。爺爺給我做的那隻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櫃裡。可不管是媽媽還是姑姑,都再也沒有這樣好的手藝。只有那個帶小凳子的拐棍,悄然間成為廣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個早,便能看到滿大街都是拄著這種拐棍的老人。那時候爺爺已經過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們能想到的總是像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用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他們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覺得,另一種智慧也不容忽視。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細思量,甚至不覺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斑斕色彩。這就是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這片黃土地上積攢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爺爺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東西算不上“作品”,更談不上“有造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後,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隨風消逝再也不見蹤影。華夏文明傳承千百年的漆雕、精緻中藥、古琴演奏、宣紙刺繡等等,這些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正在慢慢消亡。沒有傳承人,我們終究會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們,輕輕感嘆一句:我們的祖先真有智慧!

發展科技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些曾經燦爛輝煌的智慧的結晶。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傳承文化的瑰寶,人們的生活才能更豐富、更精彩。這何嘗不是更高一層的智慧?

爺爺在世時做的玻璃佛龕還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裡,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做出比這更精巧的佛龕來。把這勞動人民的智慧傳承下去。

滿分作文三:智慧,知識與德行

智慧是什麼?仁者見仁更仁,智者見智更智。

它是知識、記憶、能力、經驗,它也有情感、邏輯、文化、操守、德行、境界。“剛健篤實,輝光乃新”,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培育氣象和境界的過程,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必然是有著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智慧之人是由“知識我”、“德行我”再到“宇宙我”。

孔子在河川上嘆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莊子品秋水而明悟“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牛頓“上帝的蘋果”而聞名遐邇;貝多芬一生磨難,而在他的葬禮上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的題詞寫道,“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餒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近期一位老人褚時健的褚橙大賣,而其背後所折射出的是“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的智慧之悟。近幾日的“東方之星”遊輪傾覆,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海軍“蛙人”部隊成了眾多搜救力量中的尖兵,而蛙人中我的江蘇東台鄉友東海艦隊某防救船大隊一級軍士長、潛水員丁春東,隱忍著喪父之痛,不顧兒子的高考,奔赴長江沉船救援現場,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操守使然、道德使然。古今中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哲人蔚起,智慧輩出。哲人的智慧牽動著芸芸眾生之心弦,文人騷客的音符,捕捉著天地之萬物,商人的故事又描述出人生之萬象。

智慧之人,當然需要知識。人的生命是不斷超越的過程,知識是智慧不可或缺的基礎。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立”的過程——在茫茫天涯路上鑄造“知識我”的智慧形象。當下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人需要靠知識來自立。一個獨立意義的生命,它不能脫離這個世界秩序的洪流,它在與秩序的協調中,創造新的生命。知識的獲得是生命積澱的一種過程,必然同時也附有重要的“行”。“知行合一”,即知識實踐的過程,“知識”和“實踐”兩者不可偏廢。

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這裡把“知識”演繹為“良知”,他在闡釋“良知”是一種不經後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範。前兩天母親節,我給遠在千里之外的鄉下母親道母親節問候的時候,母親一句話“你還能想起我”讓我眼角濕潤。十七年前母親患食道癌症,當我把她推到病房時,她給我說的一句話是“多讓你費心了”,五年前她不小心摔倒在地,當我趕回家在付清醫院的醫藥費時,她把我喊到身邊,一句“又讓你花很多錢了”令我錯愕。近年來我常常“同理心”掛在嘴邊,我不知道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母親,她總是為她的兒子,為他人想的這種質樸是不是一種沒有知識學習的道德,我為我有這樣的智慧母親而驕傲。

當下中國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社會也充斥著欲求高漲,戾氣升騰,精神疲勞,信用困頓。而所有這些正考量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智慧”。“德行我”告訴我們,幸福生活不是生命的全部,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欲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人們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感覺良好,當一天你囊中羞澀,你會感到生活缺少意義,幸福感下降。

智慧也是一種悟的能力和判斷力。春節間一篇“博士返鄉記”躥紅,然而上海大學的王磊光博士洋洋灑灑幾千字的“返鄉記”,無外於農村淪陷、知識階層的無力“鄉愁”、感慨“農村生活讓心腸變硬”、“對鄉村未來迷茫”等等,在我看來這或不是智慧的判斷。近來“網際網路+”炙手可熱,一些人在“+”的概念上有紛爭,僅僅“+”出電子商務,還是“+”出網際網路的哲學、思想,並用它去改變傳統行業,改變用戶體驗,改變商業模式。智者自然在這中間有著“道”上的認知,而非在“術”的層面上。

“萬物皆備於我”,什麼事物都讓你占有,怎么可以呢?萬物皆備於我,是心靈和世界的融合。當你融入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是你的空間,存在都是你的所有,山花爛漫,流水潺潺。“宇宙我”的智慧,強調著人的精神與世界、與行為活動的一致性,韞德修身和人格完善也就在於此。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世界就光明而嚴正崇高,心靈陰幽黑暗,生活就陰幽黑暗。

滿分作文四:智慧從麥香里飄出

滿眼金黃的麥子呵!

但外公並沒有笑。他乾皺的嘴巴在風裡微微顫著。風倒是清爽,可此時吹在他臉上,顯得蒼涼。天暗下來,燈光星星點點被夜引亮,風吹進外公心裡,繞了十八個彎子愣是沒繞出來。

收成好,麥子卻賣不出去了。這對於農人來說,是無比煎熬的。外公是拿捏過故事的人,饑荒歲月曾經慢慢熬過,眼前的困境無疑打不垮外公。

外公並不識字,但不乏智慧。這智慧,常常從麥香里飄出。

金黃的麥子們很快被處理。它們脫去了殼兒被不停地、一道一道地碾壓,變成碎兒,變得末兒。麥子粉出來了。

外公眉眼彎彎,喜不自禁。他徵得家裡人同意,買來器械,將麥子粉進行深加工,再出售。這樣一來,麥子都能賣出去了。他還替村里別的人家加工麥子。小小成本,又做了好事,外公樂得自在。

外公留了些麥子粉,做成不同樣的食品吃。雖是同樣的原料,但嘗起來還真是不重味,妙得很。

冬日的陽光斜斜地射進了院牆,臘肉香腸悠閒地掛在竹篙上晃蕩,它們早已被陽光和風熏出了緊瘦的奇香。外公把秋天裡收的麥子碾成的麥粉炒熟,又和上各種不知名的食材,做成他自創的糕點。一盤臘肉,一碟香腸,一碗外公自創小糕點,他的日子活色生香起來。

麥子賣不出去,外公用智慧將它們抬得高高的。麥子們也好不驕傲。可充滿智慧的外公能改變所有麥子的命運嗎?他總是嘆氣,可惜了這些好東西,可惜了他們在田地里彎得直不起來的腰!

他開始鼓動村委,將他的創意和想法帶到更多的地方。麥子殼能做枕頭芯,麥子粉能做蛋糕,麥子炒香了存起來做大麥香茶也是極有味的……他說得頭頭是道,他說得真誠懇切。他的不依不饒讓我心疼起來,他的話里飽含了無奈與不捨。

他的智慧在麥子生長時一併發芽。外公不想辜負麥子,所以他得用智慧救救它們。

在後來的好幾年,我聞到麥子香都能想到外公,以及從麥香里飄散出來的小智慧。

也深,也長,也久遠……

滿分作文五:榮枯隨緣,遇合盡興

近年,“爭先恐後”仿佛成為一個熱詞。無論是“路怒症”司機,還是為了小升初費盡心思的家長,無不是其代名詞。而僥倖得利之人,往往暗自得意,以為盡得生活之智慧。

只是,如此這般景象,真的可以稱之為“智慧”嗎?

恐怕不然!這般猴急刻意,反倒暴露出些許自私與猥瑣來。這一點點小聰明,如何承載“智慧”之廣博與厚重?

極喜歡簡女貞的一句話:“樹木不向天空起誓,榮枯隨緣;海浪不須對沙岸承諾,遇合盡興。”不爭不搶,不急不躁;該我的,儘管伸手去拿,不是我的,任它隨風飛去,也不留遺憾。

生命的景象如此,方可稱得上“智慧”二字。

文化又何嘗不是如此?

有漢一朝,國土開闢,四方來朝,何其威武。如此壯闊之景。文人也紛紛追逐膜拜,卻只產生了詞藻華麗、語言空洞的漢賦。朱熹的評價很中肯:“以浮華為尚,無實可言矣。”而反觀唐朝,一壺酒,一支筆,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為何?皆因境界不同。漢的追求太過急切,反而丟了應有的從容與智慧;而唐的面目似永遠不急不躁,透過歷史的塵埃,仍可窺見春江花月夜一般的從容微笑。

這一切的智慧,智慧的一切,皆源自熱愛,熱愛天空的每一朵雲,路旁的每一簇花,身邊的每一個人。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蘭德之口說了這么一段話:那不斷低頭尋找六便士銀幣的生活太空洞了,唯有藝術的月光才能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曾一度思考是什麼讓已過中年、鮮衣怒馬的斯特里克蘭德放棄優渥的生活,去體驗那樣苦痛的艱辛?如今了悟,那是熱愛,是心口不滅不熄的熾熱岩漿。

如此,有誰能去譏諷嘲笑他的不智慧?即便最終畫作不成功又如何?有了熱愛,有了那純粹追求的過程,結果又有何差別?剩下的一切對於蘭德而言,都只是順乎天然罷了。

泰戈爾說:“且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頻頻遺漏一點,又深陷風霜雨雪的感動。”榮枯隨緣,遇合盡興,我們也終將窺得生活的洞天。

滿分作文六: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

夏雨初霽 ,於校內一棵不知名的老樹上,拾提一隻蟬蛻,很好的中藥。

一顆露水滾落。就著千千萬萬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這隻晶瑩剔透的蟬蛻,這是一間寂寞的空屋,惹人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間寂寞空屋,不盤花簇錦亦不金碧輝煌,只如蟬蛻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閃耀著一星光華,於漫漫長夜中點燃了一豆燈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蟬之生命有限,於陰暗潮濕的地下蟄伏數載只為了一個夏天。數千個寂寞長夜它們無言熬過,待到一朝羽化,便成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這時,它們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卻免不自憐自哀,憂傷慨嘆,哪裡來的心情唱什麼歌呢?可蟬偏不。“烏髮如銀”的時節偏要日日歡歌,這便是生命的大氣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無形,是一個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證據。人之智慧便在這空屋中歲歲積澱,蘊於血脈的最深處。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這是歸有光的寂寞空屋。室僅方丈,容不下金銀珠寶亦容不下繁華如夢,容得下的僅是那一份割捨不斷的回憶。“某所,而母立於茲……”歸有光在這裡讀書成長,身後有母親噓寒問暖的身影。空屋雖寂寞,此心卻溫柔,體察父母親情,就是我們最平實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給高蹈以平實,給浮華不定的心靈以腳踏實地的依靠。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紀上忽然殘廢了雙腿。他的世界,從此不再有歡笑嬉鬧。他走進地壇,走進百代帝王家遺落下的那一間寂寞空屋。他看見葉上陽光、花間蜂蝶,他聽見這世界繁華落盡,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個必然來臨的節日”,史鐵生如是說。他的生命於此一間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氣盛,褪去了高蹈與不切實際的幻夢,他擁抱敞開的生命之門,成為智者。

人活於世,往往被各種各樣的幻光所眩惑,心靈與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謂天堂的路途中。其實,“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獨擁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滿分作文七:莊子的智慧

推開莊子的門,他不在。

本想與他交談,可惜,他不在。我漫步於草廬旁,落葉已積了八層。他真的在這裡住過嗎?還是讓他的智慧隨著自己的身影飄走了?

“不,我可以證明他在這兒住過。”循聲望去,原來是池中探出的魚。“我是他筆下快樂的魚,他從未想過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樂的,但他卻知道我是快樂的。他現在的確不在這兒,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風中與你交談;也可能在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實,你的心靈;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魚搖動著尾巴,游遠了。我站起身來,這可以照透人之心靈的碧波,不就是莊子的智慧嗎?

不知何時,肩上停了一隻蝴蝶。“他帶走的是我,留下的卻是他。我們在夢中飛舞,在花間大笑,我們讓後人疑惑已久,可我們卻感知著對方。他對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為他妻子的解脫而開心。他無時無刻不在微笑,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他讓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紋一樣美艷。他選擇了我,讓自身也升華得如此美麗。”蝴蝶撲閃著翅膀,飛入花間。我閉上眼,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莊子的智慧嗎?

“你是官吏?”腳邊爬來了一隻老龜。“不,不是,和你一樣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莊子曾以我為喻,拒絕相位。其實,這泥土並不髒,曳尾於其中真的是世界最快活的事兒。有人曾問我帶著這么重的殼行走累嗎?殊不知,我早就把殼視為自己的血與肉,又怎的會覺得累呢?就像有人問莊子讀那么多書累嗎?在自然中行走累嗎?書與自然早已是他的血與骨,何談受累呢?”龜轉過身,爬向淤泥深處。我直起腰來,原來這淤泥中也蘊藏著莊子的智慧呢……

莊子生於亂世,在世間唱著屬於自己的狂想曲。他讚嘆有自然的偉大與人的渺小。並不是我們離莊子的智慧太遠,而是塵世的塵埃遮住了我們的心扉,困住了我們的腳步。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渺小的,但當二者合為一體時,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見。這才是莊子智慧的根本嗎?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淺陋,竟在這裡等莊子回來。我應當去大自然,應當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尋找,去拾起他遺留的智慧。

滿分作文八:凡人智慧

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休教師。

他老人家的語文教得極好,常有些朋友托他教自己的子女作文。爺爺再三推辭,卻終究敵不過大家的邀請,開了個小小作文班。

一日,我前去瞧瞧。但見他帶著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念著古詩。稚嫩的童聲響徹整個小院。我不禁啞然失笑:“爺爺,他們懂這些詩的意思嗎?您就興抖抖地帶著他們讀!”爺爺依然搖頭晃腦:“這你就不懂了。他們這年紀,正是培養興趣的時候。幼學如漆,興趣成才,暫時讀不懂,又何妨?”我只得笑笑,似乎領悟到其中的某些奧妙。

爺爺愛出去遛彎,天天不落。這一日,外面的天氣有些陰,怕是要下雨,我卻看到爺爺穿上鞋準備出門。

“外面要下雨啦,您就別再遛了。”爺爺充耳不聞,神神秘秘地掏出一把雨傘和一本書。我定睛一看,竟是一本《紅樓夢》。“難道您準備打著傘,在雨中會林妹妹嗎?”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文人意趣,在斜風細雨中才能抒發得淋漓盡致。這紅樓可是女性悲歌,若晴空麗日,何來哀愁?”話音未落,爺爺便推門而去。我望著爺爺的背影,暗暗噓唏。

爺爺有四個子女,雖不出類拔萃,卻個個都挺直腰桿做人,辦事極認真,經商的誠信,行醫的仁義。

別人問爺爺怎么調教的,爺爺只是呵呵一笑,道:“笨人自有笨辦法……”竟丟下眾人,抱起一本書,遛彎去了。

我太過好奇,終於從奶奶那裡得知爺爺的“教育妙法”。原來,爺爺在子女成人後,並未太多過問,也不給任何一個特殊的照顧和幫助。於是,四個子女只得咬緊牙關,自立更生,去闖各自的天地。這么做,倒成全了他們的性格,一個個磨礪得堅強勇敢,不懼艱難。

爺爺只不過是個普通人。他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難登大雅。然而,街坊們總覺得他有某種境界。

凡人智慧,不可奢求,罷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