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優秀作文範文5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作文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套用文、議論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的優秀作文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高考的優秀作文範文5篇(一)

畢業前最後一節課,老師對學生說:“我再看看你們。”

即將說再見,老師不捨,要“再看看”。是啊,人生路那么漫長,可老師能陪伴學生走過的,終究只有一段路。這段路是艱辛的,傳道、授業、解惑,都是這條路上必經。老師要對學生們傾囊相授,讓學生從不知到知之;要對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對學生倍加關懷,讓學生感覺到他們不僅在獲得知識,尋求真理,更在得到老師的愛。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佳句,陶行知先生如此,圖中的老師如此,普天之下的老師也莫不如此。也因著這一顆心,才有了“我再看看你們”的那份不捨。

當然,除了不捨,還有希冀。

正如圖中老師對學生說的那句:“你們再看看書。”

對於老師而言,即將揮手作別的是學生。老師希望學生再看看書,字短情長:再看看書,學生們才能更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更好地應對考試,更穩健地走好未來的路。

師生一回,學生們終究要遠行,老師能給他們的,是不捨,是希冀,是一場充滿愛的目送。

這樣充滿愛的目送,我一定是擁有過的,可惜的是,在我擁有的時候不曾有太強烈的感受,直到畢業多年,才在回憶中享用。譬如我在大學畢業後回東北故鄉探親的時候,國小班主任遠遠看見我並喊我名字,說看背影也看得出是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說這些話的時候,班主任老師眼裡滿是真摯。

那之後我在反問自己,如果是我遠遠看到老師的背影,我認得出么?恐怕不能。譬如我的國中語文老師在多年之後托人打聽我的手機號碼,同我聯繫,只是想知道我過得怎么樣,她說她會為我驕傲,而我呢?接到語文老師電話那一刻,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羞愧,我可能對老師也有一樣的牽掛?上述種種,應了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老師對我們那份愛,那份不捨與希冀,總是在分別之後,才被感知。

老師們知道的,是分別時,他們對學生們那一場愛的目送。

老師們不知道的,是分別後,他們也正在或終將成為學生們心中一道愛的風景,隨著時光永恆。

今天,因著圖中這一場愛的目送,也讓我想對曾經教過我的老師說一句:“請讓我再看看書,也請讓我再看看您!”

高考的優秀作文範文5篇(二)

有一天,火辣辣的太陽在空中巡邏,我開開心心地來到學校,坐下來準備早讀。

這時,我的仇人張琦來了,他順手牽羊拿走了我一塊橡皮。下課了,我拿回橡皮,但是他坐在外面又不讓我出去,我只好從桌子底下小心翼翼地出去了。我剛出門沒有多久,他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來打我。

這次我忍不住了,用狼一般的眼神瞪著他,攥緊了拳頭,怒火在我的胸中翻騰,像馬上就要爆炸的鍋爐一樣。他發現我被激怒,就趕緊逃跑,我一把把他推到了牆角,可是他太靈活了,瞬間身體就躲過去了。幾番折騰後,我實在制服不了他,火冒三丈地找老師去了。到了辦公室,我像火箭一樣飛快地跑到老師面前,生氣地對她說:“報告老師,張琦又打我又拿我的東西,我受不了了!”老師聽了,也生氣了,就把張琦拎了過來,使勁地一拍桌子,這聲音像火山爆發一樣。“張琦!”劉老師像一隻被激怒的獅子,七竅生煙地大喊道:“你怎么能這樣欺負同學呢,大家都是集體!”

就這樣,張琦傷心地回家反省了。

高考的優秀作文範文5篇(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勞動。

雨果曾言:“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換言之,勞動者始終主宰著時代。他們的身影穿梭在各個時代、地點,沉默而高貴。

陽光沿著既定的軌道滑動,那是先民們銘記於文字中的勞作日常。天有四時,他們有條不紊地揮舞著雙臂,修犁、耕種、採桑、織布、收割、釀酒……從身邊起伏而過,如松濤一般現出季節痕跡的自然之聲,仿佛一種應和:春天的鶯啼,夏日的蟬鳴,秋季蟋蟀振翅,入冬,雪沉沉壓住聲響,只有灶頭的柴火不時發出噼里啪啦的低唱,瀰漫出一絲絲甜香,勞動,讓生命的脈絡由此相續。

鏡頭一轉,穩定而較為遲緩的農耕時代中躍入了工業革命的火種勞動以一種新的形式在延續。電光穿透蒸汽的薄霧,世界像堆積木似地層層塗上更加鮮亮的色彩,路更平坦,車如游蟻,留聲機里有婉轉清晰的聲線。文學家和哲學家們在燈光下撫摸過他們被列印成鉛字的作品,那些小小的黑體字將要插上翅膀飛往世界各地,再無阻礙,在各種國籍和膚色的人心裡點燃起另一種光亮。新的勞動,帶來工業時代的喜悅歡欣以及覺醒,像碟片裡音樂家的琴鍵,不斷呼出新的渴盼,工業時代,又促進新的勞動發展。

時光繼續向前輪轉,如今大多數人都是電子科技的擁躉,“勞動”可以斷檔隱匿了嗎?並不,科技時代更需要勞動,唯有思考,唯有親自實踐,才能在信息爆炸時代獲得屬於自己的真知。我們習慣了簡化而便利的一切,只需手指輕輕一划,很多問題似乎就已迎刃而解。但這不是生活全部的奧義,當然不是——冰冷的器械不能代替經驗、情感以及溝通。“為學雖有聰明之資,必須做遲鈍工夫,始得。”求學問如是,其他事業何嘗不是如此?科技的進步只是為大家提供了利器,而人的思考和直接經驗怎能被代替?要想真正了解並精通,除非自己動手,否則終究是紙上談兵,隔靴搔癢。打開網路,搜尋時爭先恐後冒出的種種“教程”,真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如何去做,此過程中幾有分符合自身情形,如何因地制宜,適時調整,都是極其現實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不斷地思考、嘗試。

你仍然甘心做一個“電子奴隸”嗎?相信我,只要嘗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快樂,可得的、重複濫用的事物所蠱惑。無論身處何處,你的思想將伸向宇宙般廣大、星河般燦爛的境地,你感到無限的幸福,因為你在思考和勞動中實現了真正的獨一無二的自我。

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從田間地頭到宇宙天空,從注目方寸到思接千里,不同時代的勞動,讓我們得以不斷掙脫牢籠,我們也可以成為新時代的新勞動者,打破新時代出現的新牢籠!

謝謝大家。

高考的優秀作文範文5篇(四)

著名的數學家瓦爾德在二戰時因排除眾議建議美軍在飛機引擎處安置裝甲,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軍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因此產生了著名的"倖存者偏差"理論。通俗地講,就是人們常常偏信來自於倖存者的資料、數據,而不去探究"死亡者"的信息,因而資訊與真實情況存在偏差。現實生活中,小到個人生活大到商業運作,"倖存者偏差"現象無處不在。

作為學生,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擇校、選擇補課班。家長們選擇的標準通常依靠的是升學率、高分學生的數量和成績,而不去看低分學生的占比和分數,更不去考慮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和是否因材施教。儘管家長們都知道每個學生都是有獨立個性、學習習慣、興趣特長的個體,也承認很多優秀的學生本身就是天資過人,但由於"倖存者偏差"的誤導,他們仍一葉障目,心存僥倖。

今天對於全中國975萬考生來講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寒窗苦讀數十載,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能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知名學府。因為家長和考生們看到以往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能找到好工作,擁有較同齡人更高的收入。可是,正因為"倖存者偏差"效應,媒體爭相報導的都是高等學府優秀畢業生的案例,而不去追蹤、探究那些畢業即失業的學生現狀。畢竟,社會鼓勵宣揚正向、積極的思想,以慰藉讀者,給人以希望。這就給普通老百姓造成一種錯覺,即頂尖名校畢業的所有人都是優秀的。

那么,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從中國頂尖學府畢業的學子怎么會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一般、收入平平呢?這裡面其實同樣蘊含著"倖存者偏差"現象。從大的機率上講,人們普遍認為學習好,就能考上知名大學,就會擁有一片光明的就業前景,因而擁有完美人生。可人們往往不知道或選擇不聽、不看、不相信,很多僅僅關注學習成績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狹窄被擠出職場;由於興趣貧乏、不擅長與人溝通、合作,餘生寡味;甚至,一些成績優秀,習慣被人仰視的畢業生,人生中遭遇一點小挫折就選擇結束生命。

跳出個人學習、生活的小視野,放眼看社會,理順一些商業發展的規律、脈搏,不難發現,很多人和事的失敗往往是由於受"倖存者偏差"的影響。拿從前年開始在全國各地上演的如火如荼的共享腳踏車來舉例。當一些共享腳踏車初現成功的時候,很多人覺得自己看明白了盈利者成功的商業模式,也順而跟風為之,可忽略了其他做該項目失敗者的經驗教訓和諸如市場飽和率、占有率的問題。

因為"倖存者偏差",人們常常以偏概全,結果導致跟風而上、一味效仿,而不去正視"死亡者"、"失敗者"的經驗教訓。即便是特效藥,也只是對某一部分群體有效,不可能對所有人都奏效。即便是成功的商業模式,也是經過不斷歷練、修正建立的,而不能一味盲目照搬。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懂,"倖存者偏差"這個理論,人們雖然以前可能不知道它的確切名稱,但也略知其中道理,只是人們傾向於從主觀上選擇讓自己輕信"倖存者"的經驗、教訓,而不願意聽"死亡者"說話,畢竟,他們也不能說話。

高考的優秀作文範文5篇(五)

在江南霪霪的細雨中,撐一把油紙傘,看柳下打馬徐行的過客。在長安精雕的窗欞旁,引一壺杜康,賞一輪不及故鄉明的玉盤。在漠北僕僕的黃沙中,滿上一張彎弓,聽金戈鐵馬里隱約的《梅花落》。

中國味總是這樣不經意地展示他傲人的風采,小至一方刻印,大至一方水土,“中國味”這三個字濃縮了從海島到平原,又從平原到高原的一切,濃郁得口齒留香,意猶未盡。但這美味正被全球化的浪潮一點點稀釋,變成紛繁雜燴里的一道調味菜,中國味,你還嘗得出嗎?“良辰美景都付於,奈何天。”一曲《牡丹亭》唱絕了那個且聽且吟的腔調。《遊園驚夢》驚不醒紙醉金迷的人們。多美的中國藝術瑰寶,卻只能從視頻模糊的光影中尋找杜麗娘的倩影。于丹教授曾做過專題節目,一出出折子戲被解讀被透析,但這些過眼雲煙的一幕幕在閃爍的螢光屏上一晃,留給我更多的卻是對文化的嘆息。

你脫下鳳冠霞帔,將油彩擦去,大紅的帷幔結束了這齣戲。崑曲所處的尷尬局面也是許多傳統藝術所正面臨的,希望這大紅的幔布在緩緩閉上之後還能再度拉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最具中國味的真情告白,比起直譯的“我愛你”更有中國人骨子裡的含蓄雋永。“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是一格格的方塊字才可能擁有的魅力。而今,充斥著現代味的詩歌,可以輕易地換上“字母裝”,流傳於世界每個角落,卻再也回不去盛唐時素胚韻腳的中國味了。那些絕版的李白、蘇軾、無名氏,在柜子的頂格發出灰濛濛的光,照得人心寒。

中國味中又一道美味叫“劍”。那個血雨腥風的江湖,那個快意恩仇的江湖,那個俠骨柔情的江湖都離不開一把好劍。鑄一支名劍花費多少功夫還有多少人知道?只有深山裡的師徒二人還在緬懷那個熱血飛揚的年頭,而我們,全身的熱血已在逐代的平和中變得循規蹈矩,早忘了祖先們的激情。

中國味還有多少正在溶解,多少已被替代?我們還有多少尚來不及品味就已被一碗雜燴取代?請大聲呼喊:“給我來碗中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