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積累及運用

材料作文比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更有利於考生髮揮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過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和解讀,選擇適合自己的文體進行寫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積累及運用,歡迎大家參考!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及運用】

(一)積累材料是偽命題

【例1】

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目:

我們常常用古人所說的“鳳頭、豬肚、豹尾”六字來談寫作,意思是開頭要精彩亮麗,中間要充實豐富,結尾要響亮有力。寫作固然如此,仔細想想,小到生活、學習,大到事業、人生,又何嘗不該這樣呢?

請以“鳳頭、豬肚、豹尾”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文章。

【例文】

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

1我只是一介書生,所以難免賣點書呆子氣。每每看《西遊記》,總覺得既然孫大聖可以日行千里,為何不背著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萬苦,還有這妖那精的惦記著唐僧肉。

2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師徒幾人的關係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層次上了。所謂“患難見真情”:八戒雖色,卻處處念叨著師傅,偷了個西瓜還不忘分給師傅半個;沙僧雖傻,卻任勞任怨,甘心做大伙兒的下手;悟空雖狂,可師傅有難,不也是不顧生死,降妖除魔嗎?戰場上結下的友情才是鋼鐵鑄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個開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個腳夫,八戒逗逗大家開心而已,便是一個太無趣的故事了。

3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擔驚受怕的攪擾,安心地吃齋念佛,朝發夕至,取回佛經。可所謂“出門長見識”,唐僧若只隨徒兒們在雲裡霧裡日行千里,又怎知這天底下人間的百態?敝人不才,未曾念過佛經,可也聽說佛從人間來,人間酸甜苦辣嘗盡,才換來“佛”超脫塵世的感悟,寫入佛經,貽養後人。不經歷千難萬險,唐僧又怎能真正領悟這佛經的精深蘊意?陽光總在風雨後啊!

4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經取回,又怎么樣呢?抑或,難道西天之行僅僅為了取回幾本經書嗎?

5沒有遇上白骨精,沒有進過盤絲洞,又怎知世間的險惡?沒有住過高老莊,沒有下過龍王廟,又怎知世間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惡性如何擺脫?至性如何養成,高僧如何修煉?倘沒有這一路歷盡艱難的感悟,又怎可獲得?

6我們活在世上,總希望找這樣的捷徑,那樣的捷徑,嘆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財富。我們厭惡過程而只求所謂的結果,我們不管它是“豬肚”還是“蛇肚”,除了“豹尾”,我們什麼也不要。所以今天我們還要防什麼作弊,防什麼替考,防什麼徇私舞弊,防什麼假冒偽劣。

7倘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取經之路,以開放的心態迎接磨難,迎接考驗;倘若每個人看到的不僅是鮮花掌聲圍繞的“豹尾”,更祈求一個豐富多彩的“豬肚”,那我們得到的又豈止是那幾句讚美之詞呢?

8沒有妖魔的取經之路,是一條南轅北轍的路。

【思考】

看到這個作文題,可能高三的有些學生很犯難,覺得除了幾個老掉牙的材料外,就沒有什麼新鮮材料好寫,總覺得自己平時積累的材料不夠。但是看一下例文,高三的哪個學生不知道《西遊記》?高三的哪個學生沒有讀過《西遊記》?高三的哪個學生不知道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要經過千辛萬苦,哪為什麼有的學生能恰當的用在作文中,有的就用不上呢?

每位同學都生活在現實中,沒有都會經歷很多事情,每天都會閱讀很多文章,這些都是材料,還有些同學每天剪貼報紙,到書店買些“議論文論據大全”之類的教輔用書來學習,這些材料應付高考作文已經足夠了,只是沒有思考這些材料,沒有賦予這些材料靈氣,所以有材料但是用不上。

這就是說作文材料積累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思考這些材料,學以致用才對。

國中高中光我們精讀精講的課文就有200-300篇,教育部規定必讀的經典巨著要有40部,再加上你課外的閱讀,說自己沒有材料寫,怎么可能?

怎樣思考這些材料呢?大家對見到的聽到的社會事件,對自己閱讀過的書籍,平時就要留心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利弊如何,可以說明什麼觀點,類似的現象還有哪些……這樣長期思考,這些材料自然就有了靈氣,用時就遊刃有餘了。

花時間積累材料,更要花時間思考材料。

思考就是:(1)不僅僅是米才可以做飯;(2)把生米做成熟飯;(3)米不僅僅是可以做飯。

(二)思考的方向和習慣:

1.閱讀積澱

2.個人經歷

3.社會熱點

【練習】依照上述思考方法,為下列作文題寫論據

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目:

我們常常用古人所說的“鳳頭、豬肚、豹尾”六字來談寫作,意思是開頭要精彩亮麗,中間要充實豐富,結尾要響亮有力。寫作固然如此,仔細想想,小到生活、學習,大到事業、人生,又何嘗不該這樣呢?

請以“鳳頭、豬肚、豹尾”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文章。1.閱讀積澱

A.回歸課本

1.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láo曲演紅樓夢

作者已經把金陵十二釵的人生結局告知了作者,讀者為什麼還對這本書的愛不釋手呢?還認為它是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呢?蔣勛jiǎng xūn認為讀者更關注人物怎樣一步步走向這個結局的過程。這些人物的精彩之處在於豐富的過程。從常理上講,已經知道了人物命運,讀者為什麼還對後四十回的缺失耿耿於懷呢,因為關注過程。

2.《水滸傳》《三國演義》講述的也是這個道理,儘管“浪花淘盡英雄”,人生短暫;儘管“是非成敗轉頭空”,儘管“青山依舊在”,自然永恆,但是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我們最感興趣的是英雄們“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成敗的過程或者悲歡離合的情感歷程。不論成敗不論悲歡,都是充實豐富的

3.《我與地壇》: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 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鬆一點?並且慶幸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4.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侯。

5.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么煉成的》;托爾斯泰的《復活》的人物、《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簡愛》中的簡愛、《醜小鴨》中的醜小鴨……

6.《陽光總在風雨後》: 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風風雨雨都接受

7.《怒放的生命》:曾經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經多少次折斷過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飛翔在遼闊天空

8.《蝸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讓風吹乾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9.材料還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生活中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般,那另一半就是豐富的過程

天上不會掉餡餅

一口吃不了一個大胖子

B個人經歷

就個人而言,自己的人生經歷絕對是作文高營養的“米”啊,

此時正值青春期,正是充實豐富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代替

C社會熱點

歷史上,我們教育上高考招生制度,重視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是重視學生過程性評價,

其實我們我們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

[總結]

其實我們就坐在米倉里,可是我們卻說自己無米下鍋,根本的原因沒有能力把生米煮成熟飯,煮成熟飯的方法就是思想,帕斯卡爾說,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現實中人是葦草。

要有從三個方面思考材料的思維習慣。

要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練習】

閱讀材料,作文:

鮮花對牛來說是飼料

使用以下材料

1.《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紅院劫遇母蝗蟲》當下賈母等吃過茶,又帶了劉姥姥至櫳翠庵來.妙玉忙接了進去.至院中見花木繁盛,賈母笑道:“到底是他們修行的人,沒事常常修理,比別處越發好看。”一面說,一面便往東禪堂來.妙玉笑往裡讓,賈母道:“我們才都吃了酒肉,你這裡頭有菩薩,沖了罪過.我們這裡坐坐,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妙玉聽了,忙去烹了茶來.寶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juān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然後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2.《西遊記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他三人將三個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腸大,口又大,一則是聽見童子吃時,便覺饞蟲拱動,卻才見了果子,拿過來,張開口,轂轆gū lù的囫圇吞咽下肚,卻白著眼胡賴,向行者、沙僧道:“你兩個吃的是什麼?”沙僧道:“人參果。”八戒道:“什麼味道?”行者道:“悟淨,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來問誰?”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們細嚼細咽,嘗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無核,就吞下去了。哥啊,為人為徹。已經調動我這饞蟲,再去弄個兒來,老豬細細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這個東西,比不得那米食麵食,撞著盡飽。象這一萬年只結得三十個,我們吃他這一個,也是大有緣法,不等小可。罷,罷,罷!彀了!”他欠起身來,把一個金擊子,瞞窗眼兒,丟進他道房裡,竟不睬他。

3.周敦頤《愛蓮說》

4.陳壽《三國志》:“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5.王開嶺《古典之殤》:“越來越多的人,活得像一個人,像別人的替身。越來越多的人生,像一場抄襲,像流水線肥皂。”

6.王小波在《有與無》:“我想任何一個農場主都會覺得自己豬場的規範對豬來說是最好的——每隻豬除了吃什麼都不做,把自己養肥。”

7.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定。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定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定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8.許行寫過一個小小說——《立正》,一個國民黨的連長被施以變態訓練:一聽到“蔣介石”三個字就得“啪”得立正,後來他成了共產黨的俘虜,仍然無法擺脫訓練的影響。他真的想立正嗎?真的反共嗎?在一個人被主宰的時候,一切有關理性的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王爾德在《道連·葛雷的畫像》里說得更是絕對、漂亮:“任何影響都是不道德的,影響他人就是把自己的靈魂強加給他人。”

9.台灣作家蔣勛在《品味》中這樣說道:“口腔上官能的快樂稱為‘快感’,心靈上豐富的滿足才構成‘美感’。”

10.《放牛班的春天》里說過“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11.錢老曾尖銳地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12.羅素:“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13.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14.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5.盧梭:“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

16.梁曉聲說:“一味藥對於受病痛折磨的人來說是一劑救命的良藥,但對於一個健康的人來說卻很可能有致命的危險。”

17.《熊培云:我為什麼要寫作?》——《自由在高處》自序:以獨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

18.熊培雲《地圖知識分子》:

我一直相信,能讓知識分子安身立命者不外乎三樣東西,且缺一不可:一是知識,知識分子以思考為業,不僅捍衛常識,對社會、對世界更要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二是獨立,他不應附屬於任何戰略。這種獨立並非一種姿態,其價值正在於保護上述思考不被扭曲。三是對推進美好人生、社會進步與人類福祉的參與,正如左拉一樣,他從自己的參與中找到知識的意義,其所體現者即公共精神。

19.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20.韓少功《我心歸去/》:故鄉……成了我們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遊的去處,不是按照一定價格可以向任何顧客出售的往返車票和周末消遣節目。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中含悲。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

21. 【美】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在能看見的第一天下午,我將到森林裡進行一次遠足,讓我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麗之中。

22. 沈從文在其《從文習作選集代序》中的說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3. [波蘭]雅—伊瓦什凱維奇《蕭邦故園》:德居斯太因侯爵對蕭邦說過:“我聽著您的音樂,總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談心,甚至,似乎是跟一個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觸到了您身上那點最美好的東西。”

24. 雨果《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只見愛斯梅拉迭一言不發地走近那犯人,從胸前取出一隻葫蘆,溫柔地舉到那可憐人乾裂的嘴邊。這時,人們看見他那一直乾燥如焚的獨眼裡,滾出了一大顆眼淚,沿著那長時間被失望再皺了的難看的臉頰慢慢流下來。這也許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淚。

那漂亮、鮮艷、純潔、迷人而又那么嬌弱的姑娘,竟會那樣好心腸地跑去救助一個如此可憐醜惡的傢伙,那情景無論如何是很動人的,而這件事又發生在一個刑台上,那就更為動人。

25.電影《辛德勒名單》:

奧斯卡·辛德勒:看著,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訴我,它對你來說,值多少錢。你看一個人值多少?

26. 梁思成《關於北京城牆的存廢問題的討論》:北京的城牆無疑地也可當“中國的頸環”乃至“世界的頸環”的尊號而無愧。它是我們的國寶,也是世界人類的文物遺蹟。我們既承繼了這樣可珍貴的一件歷史遺產,我們豈可隨便把它毀掉!

27.牛的成語:牛郎織女、對牛彈琴、初生牛犢不怕虎、牛頭不對馬嘴

【練習】

一.題目

老師組織學生討論“遠與近”的話題。

有同學說,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遙遠的距離不再遙遠,從紐約回廣州不用一日可還,上海到廣州就兩個小時;就是在一座城市,也可以上班在城區,居住在郊區,二三十公里的距離開車不用半小時就可到達,遠與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有同學則說,人與人交往的空間距離是短了,但不一定心的距離同樣能夠縮短。

還有同學感嘆,有些東西遠了,而有些東西卻近了。

老師說,遠和近是個相對概念,過去以為遠的,現在近了;過去近的,現在變遠了……

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 ②不少於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二.立意:

1.空間距離近了,心的距離遠了;

2.城市近了,村落遠了;

3.財富近了,精神遠了;

4.科技近了,書信遠了;

5.暢銷書近了,經典遠了;

6.旅遊景點近了,文化底蘊遠了;

7.英文近了,文言文遠了;

8.外國文化近了,傳統文化遠了;

9.磚家近了,大師遠了;

10.離故鄉遠了,鄉愁近了;

11.離權利近了,離人民遠了;

12.過去以為遠的,現在近了;莫言、閻連科

13.過去以為近的,現在遠了;

三.用到的材料

1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顧城《遠和近》: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3.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坐在你的對面,你卻低頭看手機

4.王開嶺《消逝的放學路上》:街道要短,要很容易出現拐角。”這是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的話,我以為是對傳統街區最傳神的描述。

5.周國平《人人都是孤兒》:我們每一個人的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愛的理由。

6. 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 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8.周國平《靈魂的在場》:現代生活的特點之一是靈魂的缺席。

9.卞之琳《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0. 李之儀《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11. 泰戈爾《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練習】

一.題目

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其中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裡是個壞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裡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裡是個好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裡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沉思。

二.立意:

就看花這一動機而言,兩個姑娘言行的差別體現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事物特點和思維方式之間的關係,具體體現了以下符號意義:

1.看問題要全面,不要片面;

2.看問題要主要、主流的方面

思考辨析“優點和缺點”、“利和弊“、“真善美和假醜惡”、“光明和黑暗”、“積極和消極”、“樂觀和悲觀”、“完美和缺陷”……

如果看成新材料作文的話,還可以增加立意:

1.追求自然和本真

三.思考材料

(一)閱讀積澱

1.《紅樓夢》中27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1)“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2)“寶玉因不見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別處去了,……登山渡水,過樹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處來.將已到了花冢,猶未轉過山坡,只聽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一行數落著,哭的好不傷感.寶玉心下想道:“這不知是那房裡的丫頭,受了委曲,跑到這個地方來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腳步,聽他哭道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2.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黑羊和牡羊:農夫養了一群羊。放牧時,他總是放聲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愛……”可是,他的羊群里有一隻黑羊。農夫為此感到遺憾,盤算著賣掉黑羊,“這樣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愛的牡羊了”一天,在暴風雪中,農夫與羊群走散了。風雪停止的時候,漫山遍野銀裝素裹,哪裡還有羊群的影子?這時,四處尋找的農夫看到遠處有一個晃動的小黑點,跑過去,果然是那隻黑羊!其他的牡羊也在那裡。

4顧城《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5.抗日戰爭時期沈從文的《邊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抗日時期昆明西南聯大在日寇轟炸下的樂觀淡定生活:汪曾祺1984年寫的《跑警報》:日本人派飛機來轟炸昆明,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軍事意義,用意不過是嚇唬嚇唬昆明人,施加威脅,使人產生恐懼。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報》。

6.張愛玲小說《愛》: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7.《請不要開錯窗》:一個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他心愛的小狗,不禁淚流滿面,悲慟不已。他的外祖父見狀,連忙引她到另一個視窗,讓她欣賞他的花園。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頓時明朗。老人托起外孫女的下巴說:“孩子,你開錯了窗戶。”試著打開失敗旁邊的那扇窗戶,也許你就會看到希望。

8.《熊培云:我為什麼要寫作?》——《自由在高處》自序:

我承認,我更喜歡胡適的那份安寧豁朗、樂觀寬容以及“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的爛漫與純樸……在苦難與陽光之間,我更願意看到陽光的一面、積極的一面,看到萬物生長,而不是百花凋零,獨自嘆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個人,由著一個漸次開放的環境,都在向著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沒有敵人。

熊培雲《國家與玫瑰》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巴黎玫瑰”的。1942年5月,德軍三個機械化師越過孚日山脈,沿羅納河兩岸直驅巴黎。這天夜裡,巴黎凱鏇門廣場周圍的幾乎所有人家,都收到一大把鮮艷的玫瑰,裡面附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明天上街請都懷抱鮮花,讓納粹看看我們並沒有被他們嚇著。我們依舊熱愛生活和大自然。”字條的落款是“洛希亞”,一個賣花姑娘。據說,當德軍進駐巴黎時,洛希亞看到平時生意興隆的花店竟然沒有一個人來買花,她心裡十分難受,不是擔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淪落的生活。於是,她將店裡所有的玫瑰花和她從別人店裡買來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給左鄰右舍。洛希亞的行為感動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駐紮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德軍發現,幾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鮮花,面帶笑容,眼裡沒有一絲絕望的神情。……當年執勤的德軍士兵著書回憶此事時,同樣不忘感慨:我們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無論經歷多少波折、困苦與殘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尋,亘古如新。

9.馮驥才《苦夏》:快樂把時光縮短,苦難把歲月拉長,一如這長長的仿佛沒有盡頭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歡談自己往日的苦楚與磨礪。相反,我卻從中領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穫都壓在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邊。

10.聖·埃克蘇佩里《小王子》:(1)如果你愛上了某個星球的一朵花。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會覺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2)因為有一朵我們看不到的花兒,星星才顯得如此美麗,沙漠美麗。因為,沙漠某處隱藏著一口井。

11.王開嶺《古典之殤》:我有個觀點:對大自然來說,一切“原配”都是最好的,也是最富饒、最完臻的,無論山壑泉林、花草鳥獸、河澤湖海、大漠綠洲……《河殤》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資源並非供人消費的,也無須人類命名和確認。像日月星辰一樣,它們有自在的意義、目標和使命。人最恰當的態度,就是以遠眺的方式保持敬畏和憧憬,而人唯一獲得的,就是一片原始聖地在內心激起的美好情愫和宗教暖意。《荒野的消逝》

12.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飄》中的郝思嘉。

13.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發生在一個封閉性寄宿學校里。這間學校環境陰冷森慘,實行的是軍營式的管理制度,沒有自由也沒有。校長是個冷酷無情的傢伙,常對學生們進行體罰或者強制其勞動,而其它教師則對校長的做法沉默不語。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們很多都是頑皮搗蛋,野性不羈的,經常搞些惡作劇來捉弄教師們。不知道那究竟是因為他們本性惡劣,還是為了表達他們對學校的憤怒與反抗。

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克萊門特,因為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便來到這間寄宿學校當一個助教老師。克萊門特沒有將學生懲罰,反而寬宏大量地饒恕他們。他盡力在校長面前掩飾學生們的調皮搗蛋,以其愛心與仁慈包容學生們。

音樂課開設,克萊門特根據學生的音高把他們分組,並組成樂隊。令他驚奇的是,孩子們都很乖地跟著學習。也許那是因為學校的惡劣環境,與他們本身悲慘的生活遭遇使他們長期受到壓抑和打擊,使他們自甘墮落,而克萊門特帶來的音樂,無疑是他們生活中唯一的亮色與溫暖,所以他們自然迫不及待地把它抓住,如同瀕臨絕望的人們緊抓住最後的希望。

14.電影《亂世佳人》:

郝思嘉:塔拉!家!我要回來,我要想辦法讓他回來。不管怎樣,明天是新的一天。

(二)人生經歷

(三)社會見聞

1.20xx年10月18日上午,中央氣象台繼續發布霾黃色預警,北京被霾籠罩。同時,北京馬拉松3萬多人從天安門起跑,北京馬拉松組委會提示:建議老年選手及有呼吸系統疾病的選手謹慎選擇參賽,選擇參賽的選手量力而行,如有不適,請立即停賽。

2.《新聞聯播》:有讚揚也有批評

3.高大全的人物是不真實的。

【練習】

閱讀下面明代《笑林》中的一則笑話,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車胤囊螢讀書,孫康映雪讀書。一日,康往拜胤,不遇,問何往,門者曰:“出外捉螢火蟲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見康閒立庭中,問:“何不讀書?康曰:我看今日這天不像個下雪的。”

【閱讀積澱】

荀子《勸學》: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韓愈《師說》: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曹雪芹《紅樓夢》第32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含恥辱情烈死金釧 :

湘雲勸寶玉讀書去考舉人進士,會會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寶玉聽了道:“姑娘請別的姊妹屋裡坐坐,我這裡仔細污了你知經濟學問的。”寶釵也因為這樣勸寶玉被其嘲弄的“滿臉通紅”。

曹雪芹《紅樓夢》第36回繡鴛鴦夢兆絳芸軒 識分定情悟梨香院:

寶釵輩有時勸寶玉讀書,寶玉認為寶釵“也學的釣名沽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因此禍延古人,除四書外,竟將別的書焚了。獨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等語,所以深敬黛玉。

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吳敬梓《范進中舉》: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張承志《清潔的精神》:

《史記》注引皇甫謐《高士傳》,記載了堯舜禪讓時期的一個叫許由的古人。許由因帝堯要以王位相讓,便潛入箕山隱姓埋名。然而堯執意讓位,追許由不捨。於是,當堯再次尋見許由,求他當九州長時,許由不僅堅辭不從,而且以此為奇恥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聽髒了的雙耳: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起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游飲之。

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

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史鐵生《我與地壇》: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安徒生《皇帝的新裝》:

許多年前,有一個皇帝,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都花掉。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公園——除非是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

曾鞏《趙州趙公救災記》: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阿甘正傳》:

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個人經歷】

【社會見聞】

20xx年5月2日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包裝、娛樂

道出現多起官員視察PS照片的事件不勝枚舉……

秘書問董事長:“今日何不慈善?”董事長躺在沙發上,淡淡一笑,“攝像師未到,怎么慈善?”

【練習】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業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崗什卡雪峰,有人問他們想去乾什麼,回答是“逃離城市”。他們來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終登上山頂,置身雪域絕美風景之中,有人發了一條微博:“山頂風光真美,極目遠望,莽莽蒼蒼……”周圍坐著十來個男人,每人都在低頭看自己的手機,偶爾抬頭,大家都會心一笑。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閱讀積澱】

《肖生克的救贖》是悲哀的電影,習慣於體制下打造了本源對於監獄的依賴。城市本身也是一種讓人依賴的東西,這是一種慢性毒藥,解藥就是不斷地出走。《羅馬假日》里有公主的出走,《飛越瘋人院》里有瘋子的出走,《彼德潘》里有城市女孩溫迪的出走。他們敢於出走,並帶上靈魂出走,是一次對現實的偉大背叛,儘管有時出走是為了回歸,但回歸時,他們的精神天地都是閃閃發光的。

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讓我們記住了愛麗絲.門羅她的代表作《逃離》;80後作家安妮寶貝的代表作《愛到逃離》也曾受萬千讀者所追捧;好似“逃離”正在一點一點地縈繞在這個社會,大家都想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逃離。

一群要“逃離城市”的人在雪峰頂玩手機。這像是個笑話,如同孫悟空一躍至“五根擎天柱”旁,其實他從未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城市就像那如來佛的手掌,這群人反正沒能逃出去。

詩人于堅有段詩:“一匹馬/奔跑在草原上/被詩人關進形容詞的馬廄里/駿馬/死去的馬。”在那馬奔騰飛馳的現場,我們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於溫度,在那自然美景中,我們能使真正逃離,在那親友歡聲笑語中,我們活於現場的幸福。而“駿馬”,紙片上的兩字,而“莽蒼風光”微博上的片語,只是美與鮮活殘存的僵硬標本。

外國一著名學者理察·桑內特曾經說過:“網路減少了人們的公共生活,使原本該去廣場跳舞的人們像章魚一樣被固定在書桌前。”當然這一說法並不準確,在我看來,網路常常束縛捆綁了人們精神生活——無時無刻不思考關於網路的一切。

就像《百年孤獨》中那無奈的輪迴一樣,表面上,這群高管遠去了青海雪峰,實際上,卻是在“原地踏步。”並沒有脫去束縛的外衣,也並沒有得到自由。

熊培雲問:“集中營是用來乾什麼的?”人們回答各異,他的標準答案是:“是用來逃跑的。”

最後,借用一句話:“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輝。”

木心在晚年回憶自己的一生時說到:“我年輕時,把高爾基看作高山大海,我生在一個牢一樣的家裡,流浪?那簡直羨慕得發昏。可是現在我又回來了,回到這個小木屋裡。孔子說三十而立,我說三十而坐,坐木房。”

魯迅先生便引導青年們勇於成為這樣痛苦的開拓者。“因為這黑屋子裡總有幾個人是清醒地!即便如此,便不能說這鐵網沒有打開的可能!”年輕的企業高管們雖未能逃離城市,卻向荒原邁進了一步,也向自己的心靈荒原開拓了一片綠洲。

一群揚言要“逃離城市”的企業高管攀上雪峰後也不忘微博直播,這可真是“你在雪山看風景,而看風景的人在微博上看你”,雖然可笑又可悲,卻反映如今資訊時代之中不可否認的現實。

正如王開嶺在《精神明亮的人》中所寫,欣賞一輪初生的紅日靜靜地聽一場冷雨,都足以豐富精神世界,大可不必長途跋涉跑去雪山。畢竟,真正的風景,要在心中品味,而不是微博下的“贊”數可以衡量的。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和你的心上人,一同走在街上。”一同看看真正的風景。

法國作家讓·季奧諾塑造了一個著名的形象。那是一個孤獨的牧羊人,形單影隻又不見人煙,獨自生活在偏僻的山區中。兩次世界大戰都沒能驚擾他的寧靜,他只是一個人默默地植樹,種下的每棵樹都是他的親人。牧羊人用了幾十年的光陰終於證明了孤獨可以使人感到幸福,那種逃脫的幸福是城市難以企及的。

索忍尼辛在《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中描繪了舒霍夫在集中營面對月亮的想像。每個月都是新月亮,上帝把舊月亮揉碎成了星星。在想像的自由中,他完成了“逃離”,逃離了灰暗的此處,到達了月光輕盈的彼處,這並非雪峰旅遊可以達到的,而是“乘物以游心”,關鍵在“游心”。

汪曾祺在《淡淡秋光》中寫自己兒時每到秋天總要收一捧梧桐葉柄在包里,說“這是對時序的感情”。對時序的感情,對自然的眷戀,這其中蘊含的是真正的美,成長的是完整的“人”

多年前的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預測了人被電視囚禁的未來,近乎一語成讖。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生活在枷索之中。”登上雪峰的企業高管“逃離都市”的計畫成功了嗎?也許他們的心依舊被現代文明的枷索所束縛。

當然,投身於自然獲得的逃離對現代人來說只能是暫時的。才女林徽因說過:“真正的寧靜,是在內心修籬種菊”。是啊,不管時代的潮流多么瘋狂,人心多么浮躁,我們始終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主宰。

想起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里的主人公的結局,薩比娜那樣的流浪,托馬斯與特蕾莎那樣的牧歌,逃離了前半生諸多紛擾,靜靜地走向最後的終點,來一次徹底的逃離。我想,在靈魂掙脫肉體終獲自由時,上帝自會給一個答案。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奔跑,哪怕道路有無盡頭。

陶淵明,看不慣官場的黑暗,歸隱山林,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這種隱只能稱作“小隱”,更像是不敢面對現實的躲藏。古人云“大隱隱於市”。我更欣賞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只有一個身處於世俗,卻擁有淡定心境的人,才是真正的逃離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