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獎學金學生事跡材料

能夠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學生肯定都有過人的學習方法和積極參加各種調研項目或競賽活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家獎學金學生事跡,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家獎學金學生事跡1

吳瓊,女,漢族,19xx年x月出生,中共黨員,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人文系漢語言專業20xx級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馮茹爾獎學金,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黨支部書記、優秀團乾等,並連續兩年獲得《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省級立項並擔任主持人,撰寫學術論文四篇。

把握自己 擁有未來

“我不能百分之百的把握自己的命運,但我要努力把握自己命運的百分之九十九。”大學是我夢想升起的地方,也是我激情燃燒的地方。

初入大學,心情很壓抑,原因是高考沒有發揮好。我彷徨,失落,不知道大學生活對於我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也不知道我的未來在哪裡。“輕鬆”的大學生活使我不知道該做什麼,也不知道大學生活該如何度過。時間就在食堂、教室、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中溜走了,而我依舊消極頹廢、茫然不知所措,同時也極為厭倦這樣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校園生活。我開始反思,如果一直都是這樣,自己會快樂么?以後自己又該怎么辦?終於,我明白了,頹廢不能帶給我希望,坐以待斃更不會有精彩的未來,我要振作,我要用大學四年的時光來彌補曾經的缺憾,我要用拼搏四年贏取美好的明天。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了自己真正的大學生活。由於學校實行3+1的培養模式,第一年在南京炮院學習,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於我來講,卻是生命中重要轉折點。這一年,我走出了自卑的陰影,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來到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我對生活充滿了喜悅和嚮往。

承擔社會工作是學生鍛鍊自己、拓展能力、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學工老師的信任和悉心指導下,我擔任了學生幹部,學生工作磨練了我的意志,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讓我學會從工作中完善自我。至今仍然記得在擔任學生黨支部書記期間,組織開展“紅歌陣陣憶黨史 嘹亮歌聲照我心”紅歌會、參評校先進黨支部、迎接建黨九十周年系列活動的畫面,我們參加各種評比競賽,在與兄弟支部的競爭與合作中不斷成長,在這些活動中,我積極發揮一名中共黨員的作用,不斷學習學生黨支部工作的各種知識,注重凝聚其他黨員和普通同學,帶領支部成員深入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總結支部發展的各種經驗,從學寫第一份策劃,撰寫第一份報告,到進行第一次答辯,組織好每一次活動,充分發揮好做為一名學生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在我和支委會其他成員的努力下,我們的支部在思想、制度、組織、作風建設和實踐鍛鍊等五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受到學院黨委領導和學生黨總支的一致好評,連續兩年來,都被評為南京師範大學先進學生黨支部。繁瑣的工作偶爾也會讓我感到疲憊,但我始終認為,沒有經歷過,永遠不知道過程的艱辛和收穫的喜悅。

從最初走出高考失利的陰影,理性規劃未來,到意識到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學會進一步充實自我,開拓探索,離不開學院老師的傾心幫助和自身成長路途中的努力拚搏,在專業導師的引領和指導下,我開始學會獨立思考,我由唯唯諾諾的聽取他人的意見、觀點,填鴨式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逐漸轉變為通過獨立查找資料、提出問題、深入探析,以多種方式尋求問題答案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自大二起,我便嘗試從最簡單的文字編輯開始,逐步培養自己的學術思維,走向社會,努力探究學術道路。大三時,我獲得了《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省級立項,很高興能有這樣一個平台幫助我更好地參與到社會生活和學術調研中,至今仍然記得炎炎夏日,屢次吃到某公司的閉門羹,也沒有擋住我開展調研的步伐,堅持依靠自己完成課題問卷;為了獲得真實的資料,獨闖施工場所,調研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為了幫助空巢老人,組織社會募捐,給老人送去溫暖等。記得在做《量化寬鬆背景下物價上漲對於弱勢群體的影響》的調研時,我花了很多業餘時間,獨自走訪了很多簡陋的工地、簡易的工棚,遇到了很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人和孩子,為了賺取微薄的收入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他們住的是最簡易的住所,用的是最原始的炊具,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賺著極為與付出不相稱的收入。我將這諸多案例加以整理,進行分析,發表《量化寬鬆背景下房價爆漲對於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探究》和《國外經驗對於我國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的啟示探求》在《產業科技論壇》和《理論觀察》上,呼籲社會關心弱勢群體,希望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傳遞更多的愛心和溫暖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力所能及地解決身邊存在的問題。為了提高研究能力,在導師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積極參與到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中,在中國核心期刊(遴選)《產業與科技論壇》、《理論觀察》、《經濟研究導刊》等期刊上先後發表學術論文4篇。對我來說,每一次付出收穫的經驗,就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以前,我會在難過的時候,抱怨如果高考的時候多考幾分,也許就會輕鬆一點,現在,我卻很感激有這樣一段經歷,沒有失敗,我不會這么努力,自然也不會有成功的動力,不會有奮鬥四年的我,我很感激挫折教會我堅持,我很感激思考使我重獲新生。現在,取得的成績都已成為歷史,夢想正等著我們去追逐。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結識了敬愛的師長,親愛的同學們,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個道理,突破自己,追求卓越,成功便會降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會在人生旅途中不斷拼搏,努力譜寫人生的精彩篇章!

國家獎學金學生事跡2

本人**,性別男,漢族,黨員,1990年12月14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利東鎮利北村,於20xx年9月升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文理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一班,現任學生會副主席,兼任班級組織委員。

本人成績優秀,曾獲國家三等助學金,東北三省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黑龍江墾區“綠色米都杯”曲藝大賽金獎,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第十屆“超越杯”辯論賽亞軍,並獲“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

事跡正文

求學千里,自強不息

我入學以來,本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務實求真、負重致遠"為主要內涵的八一農大精神,努力工作,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在思想方面,政治立場堅定,始終堅持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學習方面,堅信“困知勉行,積厚成器”的校訓,勤奮刻苦,品學兼優;在工作方面,認真負責,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在校園活動方面,積極踴躍,敢於挑戰;在社會實踐方面,敢於鍛鍊自我,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創新能力方面,不斷超越,勝不驕,敗不餒,思維開拓,富於想像。以下是我關於申報國家獎學金的先進事跡。

一、 思想方面

在思想方面,我通過系統全面的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會用正確的理論武裝頭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始終擁護偉大的共產黨,尊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同學,尊敬師長,熱愛祖國,遵紀守法,頑強拼搏,不畏挫折,敢於接受挑戰,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為了遠大的理想而不懈努力,我時常關注時政,了解和學習黨的精神,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時刻要牢記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為周圍同學樹立良好的榜樣,虛心學習,接受同學們的監督。

二、 學習方面

學習上,我始終牢記“知識就是力量”的格言,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務真求實,刻苦學習。“一份耕耘,一分收穫”,作為大學生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只有不斷積累,才能有質的飛躍,我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一名學生,起初對我的專業很迷茫,但隨著時間的流過,學習的加深,我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專業,在學習中,能夠從很多老師的身上學到課本上原本沒有的知識,數學是很抽象的知識,只有在課前多做預習,上課跟上老師的思路,課間多跟老師交流學習,才可能學懂學精,取得更大的進步,計算機也是我們的一門必修課,在每次上機實習的時候,我都異常的興奮,因為我喜歡計算機的語言,對每一個軟體的程式代碼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本著對學習的這份熱愛,在大學期間,成績都很突出,在20xx——20xx學年度獲得過一等專業獎學金、國家三等助學金,並且幾門課程是班級的第一名,曾得老師們的讚賞和好評,在20xx——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我取得班級智育成績第一名,綜測成績第一名的好成績,並獲得了一等專業獎學金,在本學年度第一學期曾參加東北三省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獲得了一等獎,那一刻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真正內涵,我決定我要繼續努力,所以在第二學期,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經過了三天三夜的比拼,在隊友間的合作下,我們取得了成功,收穫頗豐,在大三第一學期,我又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比賽的過程真的讓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在大一下學期,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刻苦學習英語知識,在第一次全國四級考試中,通過英語四級,拿到了大學裡的第一個證書,但是我並不驕傲,我要繼續努力,力爭拿到英語六級證書,取得更高的成績,不斷更新自己,不斷給自己充電,豐富自己的知識。

三、工作方面

在高中時期我一直擔任班級的班長,所以自從來到大學起,就想成為一名學生幹部,為周圍的同學服務,在文理學院第七屆學生會納新中,我踴躍報名,很榮幸的成為了學生會的一名幹事,並在班級擔任組織委員一職,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負責,能起到帶頭作用,協助老師做好學生工作,完成老師分配的每一個任務,並堅持做到最好,大二,我升任為學生會的部長,繼續著自己的工作,肩負著學生幹部的職責,期間組織過很多活動,也配合其他部門做好學院分配的任務,得到過老師讚賞,現如今我已成為學生會的副主席,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重了很多,但是我有信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此期間,我在文理學院辦起了一個社團,豐富同學們的業餘生活,也希望能為自己的工作畫上亮麗的一筆,今後,我依然要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對待工作,幫助同學,任勞任怨,起到一名學生幹部模範帶頭的作用。

四、校園活動方面

大學期間,我曾多次參加校園的科技文化活動,全面的鍛鍊自己,在剛剛步入大學的時候,我踴躍的報名參加我文理學院組織迎新晚會,晚會上憑藉自編自導的相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從此便開始了自己大學裡的藝術生涯,後來有幸能夠入選文理學院第四屆辯論隊的隊員,參加了文理學院第四屆“挑戰杯”辯論賽,獲得了“全程最佳辯手”稱號,最終取得亞軍的成績,後來被選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辯論隊隊員,此期間也參加校級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抓住每一個能夠展現自我,歷練自我的機會,充分的利用大學這一平台。在今後的活動,我曾代表學院參加校里的各種大型文藝演出,每一次活動中的身影,都將成為我大學裡成長的見證,我曾參加過文理學院20xx級迎新晚會,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xx級畢業生晚會,20xx大慶市各高校聯誼匯報演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xx級迎新晚會,20xx慶祝教師節文藝匯演,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xx級畢業生晚會,20xx年文理學院慶祝建黨九十周年晚會,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第四屆科技文化節支青年文藝匯演,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第九屆、第十屆“超越杯”辯論賽,並在第十屆“超越杯”辯論賽中取得亞軍。

大學期間,我曾兩次代表學校參加黑龍江墾區文藝比賽,在20xx年黑龍江墾區“綠色米都杯”曲藝大賽中奪得金獎,在20xx年代表學校赴牡丹江參加“興凱湖杯”文藝匯演,可以說大學的各種科技活動,豐富了我的業餘生活,更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其中我更明白了一個道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要不懈努力,敢於拼搏,敢於挑戰,不斷超越,做成功的自己。

五、 社會實踐方面

大學裡,老師經常告訴我們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每次老師組織社會實踐,我都會積極踴躍的參加,想在其中磨練自己,認識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每年的暑期是我時間最為充裕的時候,也是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套用到實際當中的時候,在每次社會實踐中,我都會回響老師的號召,虛心學習,把自己的理論知識聯繫到實際套用當中,在大二期間,我曾跟著學哥學姐到科瑞公司進行實習,那段時間我學會了網頁的製作,並且能夠獨立完成老師交給任務,讓我受益匪淺,我曾號召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來,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六、 創新能力方面

剛步入大學起,我就深刻的體會到了大學學習的與眾不同,大學裡我們需要自主學習,更多的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認知能力,當我看到一個問題的是時候,我能夠舉一反三,認真的去思考,長此以往,就能夠培養自己創新的能力,一種看待問題異常開拓的眼光,在數學建模大賽中,老師們經常告訴我們要敢想敢做,勇於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能夠在別人的論文或者觀點中看出不足並加以改善,這樣的學習,才會有真正的意思,我們才能得到更大的進步,所以在學習生活中,我都特別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並把創新當成我學習的目標。

國家獎學金學生事跡3

張XX,男,漢族。XX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20xx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間積極進取,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專注科研,在校期間發表論文多篇,其中脊椎動物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進化動力學的文章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全球第四大綜合類刊物PloS ONE上;同時注重個人素質的培養,參加各項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並取得優異成績;生活中為人謙遜,真摯熱情,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科研創新建功,唱響青春之歌

——生科院20xx級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張XX

臨近畢業,張XX回首三年的時光,有過歡笑,有過淚水,有過無羈的日子,更有過無數個埋頭苦讀的夜晚。他仍然清楚的記得剛來江大面試的心情,對未知的生活充滿了好奇與緊張;他深深的熱愛著這個學校的一草一木,即使畢業離開,這份熱愛也一如既往的深刻。張XX同學說,這三年的時光就是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時期,三年來所學到的,所體驗到的,讓自己從一個少不經事的毛頭小子一步步的走向了成熟,收穫的一切勢必深深的影響自己的一生。

思想走向成熟

“像生物界的各種有機體進化的歷程一樣,每個人的思想也都有一個進化的過程,從初始向高級,從簡單變複雜,但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會變,正如所有的生物在無休止的遺傳與進化中都保留著一個讓自己所在的物種繁衍繁榮下去的目的一樣,我們這代人的價值觀就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原則,努力的建設自己的祖國,使得中華民族早日復興,並繁榮的發展下去”。張XX同學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詮釋了自己這三年來在思想上的認識與提高。

在入校伊始,他便向黨組織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在研一期間積極參加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和其他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收貨頗豐。接下來的日子裡,經過團內推優和組織考察等一系列的審核後,於20xx年11月30日光榮的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張XX同學認識到,我們的民族從鴉片戰爭後的黯然失落到如今的XX氣蓬勃,經歷了整整一個多世紀,幾代人前赴後繼的探索復興的道路,直到如今。不論自己身處何地,是否是黨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把憂患意識和復興中華民族的責任扛在肩上,放在心裡。我們所做的努力,所付出的心血僅僅只是因為我們對祖國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科研走向成功

初入校時,張XX選擇了張馳宇老師的課題組,並從此一頭扎進了進化領域,孜孜不倦的充實自己。研一緊張生活的間隙,他大量閱讀自己的研究領域相關的文獻,並在師兄師姐的幫助下開始自己的研究生涯。在浩如煙淼的基因組密碼中尋找感興趣的蛋白家族,使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去分析它們在進化上的意義與作用。在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的脊椎動物蛋白家族進化和分子病毒學領域刻苦鑽研,在導師張馳宇的指導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進化生物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red-queen”假說,形容由病原體與宿主之間無盡的“軍備競賽”從而引起二者之間的適應性進化。早先發現的抗病毒因子中多存在其與病毒的競爭而留下的進化上的證據。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家族中的IFITM1、IFITM2和IFITM3具有很強的抗病毒活性,但尚未有報導闡述過其在進化上所受到的選擇壓力的問題。張XX同學在導師的指導和課題組師兄師姐的幫助下,基於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哺乳動物入手,重建了IFITM基因家族在脊椎動物中的系統發育結構,同時提出IFITM1、IFITM2和IFITM3源自種系/物種特異性重複,其抗病毒活性使得蛋白本身在進化上也受到了正選擇。此外,針對尚未報導過功能的IFITM10基因,他們通過生物信息學的分析結果對其生物學功能進行了大膽的推斷,認為IFITM10在進化中發生了功能分化,並且推斷分化可能是由發生在在低等的脊椎動物如硬骨魚,兩棲類動物向高等的陸生脊椎動物進化的過程中發生的基因重複事件導致的。該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在全球第四大綜合類刊物PloS ONE上(SCI,IF=4.092)。

在研究的過程中,張XX同學發現雖然目前有很多抗病毒因子的報導,但是它們在進化的過程中受到的選擇壓力卻存在很大的差異。為了探索影響其抗病毒活性的因素,他蒐集了33個目前報導過的有較強抗病毒活性的蛋白,重建了這些抗病毒因子的系統發育關係,檢測其受到的選擇壓力和是否經歷了正選擇,通過蒐集它們的表達量、起源、重複事件等與選擇壓力及正選擇之間的關係,判斷影響其進化的關鍵。該研究的實驗部分與結果已整理完成,目前在緊張的撰文投稿中。此外,張XX同學積極參與實驗室其他老師和同學的研究項目,參與研究經濟類水產動物的免疫基因的鑑定與進化的課題,並在水產領域一類期刊Fish Shellfish Immunol上分別以共享第一和第四作者發表了兩篇文章(SCI, IF=3.322)。參與研究的我國國內B型肝炎病毒的適應性進化與耐藥性的文章以第二作者的身份發表在國核心心期刊上(XX大學學報(醫學版))。張XX同學專注科研,積極參與導師的各項科研項目,迄今為止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兩項,參與XX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此外,承擔的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一項並結題。

張XX同學經常說,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離不開導師的指導和集體的幫助。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當他本科畢業的時候,對自己要研究的領域迷茫程度幾乎是一無所知。在研究初期,更是自己想當然的提出一些絲毫沒有考證的理論和觀點,如果沒有張老師在大方向上的把握以及悉心的指正,自己很可能就不會在科研這條路上堅持走到現在,更不會取得現在的研究成果。如果沒有實驗室的師兄師姐細心耐心的一遍遍糾正錯誤的操作,自己的科研道路可能會越走越窄,所學的能力也肯定會大打折扣。同時離不開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大環境,生科院所有老師與同學的求知慾造就了十分良好的整體學術氛圍,給予了他無窮的動力。

素質走向完善

張XX同學積極參加學校和學院組織舉辦的各項人文社科講座,廣泛涉獵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科研的最新動向,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與問的結合。其研究論文《哺乳動物TREX基因家族的起源與進化研究》在學校舉辦的第十三屆研究生科技論文大賽中獲得三等獎。獲得20xx-20xx學年校三等獎學金。主持XX大學團委組織的第十批科研立項資助項目一項並結題。他將這些取得的成就歸功於生科院所有老師的指導和所有同學的幫助:“科研的目的就是探索我們未知的領域,了解我們不知道但是想知道的東西,在我們所現有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成果上高屋建瓴,力求更上一層樓。但是探索未知的領域總是有偏差的,就好像我們說的哲學上對真理的定義一樣,我們只能一步步的揭示未知事物的真相,卻無法完全的了解。我們個人研究的結果肯定不是完美無瑕的,所以大家對我的研究成果善意的批評與指正,都是讓我走的更遠的基礎,離開了大家的幫助,做科研肯定事倍功半。”

自20xx年年初開始,在導師張馳宇的推薦與帶領下,張XX分別在中科院昆明分院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下轄的兩個研究所進行交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他與實驗室的其他同學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所承擔的研究項目。在交流學習的同時,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夯實了自己的基礎。他認識到,個人素質的培養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在生物學發展的日新月異的今天,衍化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學科,從巨觀學科到微觀學科,從理論學科到套用學科,這些方向雖然研究的內容各不相同,但立足的基礎是一致的,採用的方法技術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多了解別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歷,多向別人闡述自己的研究可以讓他人給予自己更好的幫助。“比如在昆明學習的那段時間裡,實驗室的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讓我了解到更多進化的知識和原理,使我從一個外行變得理論豐富,將之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在上海學習的過程中,我了解了很多關於診斷方面的知識,從核酸診斷到抗體製備等等,而我之前在昆明學到的東西又可以幫助實驗室的同學們解決一些生物信息上他們了解不多的領域。”他說道,“在這一方面,我也算起到了一種類似媒介的作用,哈哈。當然,這也加深了我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學習的過程其實分兩個,一個是學進來,另一個是講出來,只有真的講出來了,而且幫助他人理解了,這些知識我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這樣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

量變走向質變

由於專業的差異,張XX的研究方向相對比較冷門,其他同學涉獵不多,但是研究的內容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每當學院的同學和師弟師妹們找他討論問題或者找他幫忙時,他都會很誠懇的給予真摯的幫助。他總是說“我所學的東西都是別人教給我的,我也要使用這些知識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生物信息這門學科剛剛起步,了解的人並不多,但是需要的人卻很多。這些知識和方法一傳十,十傳百,等大家都掌握了這些技術,才是這門學科普及的標誌。”

生活節奏相對緩慢的研一期間,張XX同學廣泛的參加學校和學院的一系列文體活動,從學校組織的研究生趣味運動界,到研究生籃球聯賽,再到生科院組織的一年一度的羽毛球比賽等等活動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聚沙成海,積粟成山,集體的進步離不開個人的積極參與。我們就是集體質變前積累的一個一個的量變。到了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研二,他仍然在閒暇時間儘可能的參與一些講座與活動。在生命科學研究院20xx年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答辯的現場,一位評審問道:“張XX啊,如果你得到了這個獎學金,你準備怎么分配呢?”他不假思索的達到“如果我拿到了,我們班畢業時候的活動的經費我承擔。”畢業前,張XX兌現了這一承諾。

張XX,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從點點滴滴做起,從一個找不到科研方向,摸不著科研門道的小伙子變成了一個XX大學的博士生,一個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一個在全球第四大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優秀碩士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