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兩則高中作文素材

導語:下面是兩個歷史的故事以及人生的這裡,歡迎大家閱讀!也可作文作文素材!

一:孫權的備胎智慧——趙炎

人這一輩子,均難逃被備胎的命運——孫權都稱帝了,還是有很多人把他當備胎。

辛棄疾有詞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而曹操根本不讓孫權參與“調胎”。原因很清楚,在曹操的心目中,孫權被備胎了。實際上,在《三國演義》中,除了曹操外,把孫權當備胎的,還大有人在。

諸葛亮在《隆中對》里說道:“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可以為“援”的,不是備胎又是什麼?真佩服諸葛亮那么年輕就認識到孫權的備胎價值。

魯肅也算一個。周瑜去請他之前,曾對孫權說:“其(魯肅)友劉子揚欲約彼往巢湖投鄭寶,肅尚躊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待周瑜登門,魯肅的說法變成了“近劉子揚約某往巢湖,某將就之”。周瑜稍一勸說,魯肅隨即又“從其言,遂同周瑜來見孫權”。這種故作矜持、半推半就的做派,分明是早把孫權當備胎了。

孫權曾被許多人備胎,他也是心甘情願的,表現出了很好的修養。他深謀遠慮,做了許多事,“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使得東吳最終一戰定乾坤,完成了“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

被備胎,是命運;有備胎,卻是智慧。孫權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在《十七史商榷》里,清代史學家王鳴盛這么形容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征,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一覺醒來,天下人都成了孫權的備胎,隨用隨取,隨用隨棄。

赤壁之戰前,孫權從周瑜薦,接納了魯肅,遂有了用魯肅替代周瑜的意思。經過徹夜長談,他更傾向於魯肅所主張的“緩圖”,而周瑜恰恰就是一位不惜壯士斷腕的急圖分子,得有備胎才安全。曹操帶兵幾十萬,破荊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他派魯肅去聯合劉備,“共治曹操”。在周瑜當夜請戰時,孫權說:“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原來他早有準備,選了三萬個備胎在那放著呢!

孫權在舉賢任能方面非常具有備胎智慧。他不像孫策那樣好逞個人英雄,且長期倚重張昭和周瑜;他會根據局勢的變化及時換人“調胎”,如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之間的互相替補,都發揮了不錯的時效性。

赤壁之戰後,曹操約孫權夾攻關羽以奪荊州,孫權採納諸葛瑾的建議,派人去荊州說媒,欲聘關羽的女兒做兒媳。孫權的考慮是:“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關二爺非常榮幸地被孫權備胎。

諸葛亮也被孫權當作備胎。他拼了老命,多次出祁山與曹魏打得天昏地暗,而孫權擁有幾十萬大軍卻坐觀諸葛成敗,連近在咫尺的淮南也沒有認真組織過幾次進攻。司馬懿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因此他對魏明帝說不需防吳,只需防蜀。

孫權的備胎與被備胎,就好比我們今天去喝咖啡,或是被人請,或是請別人,均無法改變咖啡本來的苦味兒,想要味覺上甜一點,得自己動手加些方糖。這就有了主動經營的意思,而最好的經營是經營自己。有備胎,是經營自己的短處,有備才無患,從而實現自己的增值;被備胎,是經營自己的長處。沒有不合格的備胎,只有不合格的思想。人在旅途,猶如車行路上,不能學曹操的心黑和劉備的臉厚,但可學孫權的備胎智慧。

二:算命不如修德——傅佩榮

《莊子·外物》有一則寓言,講的是宋元君與白龜的故事,最後還讓孔子上場做了個評論:

宋元君半夜夢到有人披頭散髮,在側門邊窺視,並且說:“我來自名為宰路的深淵,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裡去,但是漁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來,叫人占卜此夢,卜者說:“這是神龜啊。”元君說:“有叫余且的漁夫嗎?”左右的人說:“有。”國君說:“命令余且來朝見。”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問:“你捕到了什麼?”余且說:“我網住了一隻白龜,直徑有五尺長。”元君說:“把你的龜獻上來。”

白龜獻上之後,元君又想殺它,又想養它,心中猶豫不決,叫人來占卜,卜者說:“殺龜用來占卜,吉利。”於是,元君命人挖去龜肉,用龜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沒有失誤。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說:“神龜能夠託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余且的漁網。它的智巧能夠占卜七十二次沒有失誤,卻不能避開挖肉的禍患。這樣看來,智巧有窮盡之時,神妙有不及之處。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開萬人的謀害……”

孔子的評論中,讓人聞之心驚的是“雖有至知,萬人謀之”一語。武俠小說中,沒有人可以獨自對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戰術。不論你如何聰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是萬人共同對付你?若想躲過這樣的災難,顯然需要大智巧。

所謂大智巧,至少要從提高自我修養著手。《莊子·徐無鬼》記載了一隻靈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為借鑑:

吳王一行人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見人來,都驚慌地跑開,逃到叢林中。這時,有一隻猴子,從容地攀著樹枝跳躍,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的身手。吳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來箭。吳王命令左右軍士一起迅速連發數箭,它就中箭摔下樹而死。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自以為靈巧,仗著身手敏捷來傲視我,才會落到這樣的下場。要引以為戒啊!不要以驕傲的態度對待人啊!”顏不疑就去拜董梧為師,去除驕傲的態度,摒棄享樂,謝絕榮華,三年之後,國人都稱讚他。

以上這段故事中的猴子,確實本領高強,但是奈何萬箭齊發,無所遁逃,以致死於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吳王最後對顏不疑說的話,顯然有警示意味,而顏不疑也立即決定消解自己驕傲的態度,拜師修煉去了。

古代國家設有卜人,是專門負責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來代表人間的各種複雜處境,並且為每一個卦與爻寫下卦辭、爻辭,說明其吉凶悔吝。這一套占卦系統有其靈驗之處,但是歸結其原理則是強調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會有得失;有得失,才會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後也就不會受制于吉凶之說了。”

譬如,“止謗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話。修養到了一定程度時,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謙”卦代表謙虛,其六爻“非吉則利”。反之,若無任何修養,則難免招來別人的圖謀與敵視,此時命運就不堪構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