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素材

作文時學生常感覺無話可說,內容空洞蒼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積累的素材不夠豐富,正所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對於作文,哲理故事素材能使之更加富有內涵和深度。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哲理故事素材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哲理故事素材一

有一塊石頭在深山裡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能夠像鳥兒一樣飛上天空。當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訴同伴時,立刻招來同伴們的嘲笑:“瞧瞧,什麼叫心比天高,這就是啊!”“真是異想天開!”

這塊石頭不去理會同伴們的閒言碎語,依舊懷抱理想等待時機。有一天,一個叫莊子的人路過這裡,它知道這個人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對莊子講了,莊子說:“我可以幫你實現理想,但你必須先長成一座大山,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石頭說:“我不怕吃苦。”於是石頭拚命地吸取天地之靈氣、自然之精華,承接雨露之惠澤,拚命生長,不知經過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風雨的洗禮,它終於長成了一座大山。於是,莊子招來大鵬以翼擊山,天空烏雲密布,雷電大作,一時間地動山搖,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之後,山炸開了,無數石頭飛向天空,在飛的一剎那,石頭開心地笑了,它終於體會到飛翔的快樂。但是,不一會兒它就從空中摔下來,仍變成當初的模樣,仍落在原來的地方。莊子問它:“你後悔嗎?”“不,我一點兒也不後悔,我長成過一座山,而且我飛翔過!”石頭說。

哲理故事素材二

賽恩斯的痛苦始於國小一二年級。整個上學期間,賽恩斯寡言少語,一直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他說:“我感覺老師們已經對我不屑一顧了,就稀里糊塗地讓我及格了。”1963年,他高中畢了業,各科成績多是C、D或是F。不過,他也上過一次光榮榜,那是高三的汽修和金工課,他的成績是A。

畢業後,賽恩斯馬上就移居到了萊諾。正是在這裡,20xx年之後他用自己僅有的200美元開了一家小小的鐵工廠。今天,B&J工具機公司年營業額達500萬美元。1999年賽恩斯榮獲國家藍籌企業創新獎。該獎由美國商務部和麻省互助人壽保險公司共同資助,用以表彰那些戰勝了困境的小型企業。

儘管賽恩斯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可貼著笨蛋標籤的恥辱卻一直在折磨著他。為了彌補閱讀能力的不足,他成了一個善於聆聽的人。別人都說,賽恩斯對細節的記憶能力特彆強,尤其精通數字,而這一特點對他從事的這一行當是最為重要的。

兩年前,賽恩斯應邀參加當地一個高層管理人員聯誼會,這是一個CEO們的自我激勵性團體。在這裡,商場上的對手擺脫了激烈的競爭,CEO們互吐衷腸,傾訴著自己在經營中遇到的種種磨難。

開始的時候,賽恩斯極不情願去參加。“我擔心和別人一比,自己相形見絀。”去年,賽恩斯在聯誼會上向大家說了他的秘密。他的眼睛微微濕潤,聲音也在顫抖,顯然,這對他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賽恩斯的如此坦率讓一位CEO感到驚嘆:“我知道他是高中畢業,也就很自然地認為他能識字閱讀。當時他早已經把生意做得很紅火了,誰能料到他居然不識字呢?”

賽恩斯擔心他會受到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CEO們的嘲諷。可他得到的卻是大家熱情的鼓勵。約斯特說:“他事業上的成就固然令人羨慕,而他的坦誠卻更令我敬重。”

去年十月,賽恩斯聘請了一位教師,每周五天,每天用一小時教他讀書、識字。這期間,他還對公司里的經理們說出了實情。上個月,公司所有的員工都已經知道了他隱藏多年的秘密。

最近,賽恩斯艱難地讀完了《工合》一書。他讀得很慢,邊讀邊把不認識的字詞畫出來,然後再請教別人。但他最終還是把這本書讀完了。現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妻子一樣迅速地瀏覽郵件,並把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垃圾信件進行“歸類處理”。更重要的是,賽恩斯希望自己的經歷能激勵別人去多讀書、多學習。

“不識字並不丟人,”賽恩斯的太太說,“丟人的是對此聽之任之。”

哲理故事素材三

上大學時,我們曾去一位老教授家做客,那時豪情無限,高談闊論,仿佛無所不能。老教授一直微笑著傾聽,不參與我們的種種話題。

待大家熱情一過,他提出要做個測試,我們頓時都來了興致。

老教授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鬆了,楊樹也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麼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於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都中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麼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隻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導致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松,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測試些什麼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