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資料

在高中的語文寫作中,多積累一些作文資料對考生的寫作會有一定的幫助,而學生可以多積累的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高分作文資料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高分作文資料1:考試,讓我歡喜讓我憂

又到六月考試季。考試又成了很多學生的噩夢。分數讓我們或喜或怒,時哀時樂。可是喜和樂能被多少學生擁有呢?擁有的時間又能有多長呢?即使了,一時快樂,但是也抵不了長時間的擔憂。因此我最討厭分數,畏懼考試。

每到考試時我就手忙腳亂。考試前一天,心裡下著小雨,憂慮像一張網,牢牢地束縛著我;考試時,或風平浪靜,或笑逐顏開,或一籌莫展;一旦考砸了,心中宛如暴雨即將來臨,陰沉得怕人。考試卷上一個個鮮紅的大叉,就像一把把沾著殷紅鮮血的小刀,讓我痛苦不堪。我不明白:老師曾無數次告訴我們考試只是為了檢驗我們學習的情況,以便及時查漏補缺,可是為什麼分數卻成了我們最大的負擔?

分數到底是什麼?在家長的眼裡,它代表了榮譽、面子。每次坐在一起談論孩子的成績,家長可以驕傲地向周圍人炫耀“我的孩子得了第一名”“我的孩子又考了一百分”。可是你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們的孩子為此付出了多少?每次回家,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看你們買來的課外書、複習資料,每天都苦讀到深夜。時間長了,很多人都戴上了眼鏡。即使這樣刻苦地學習,分數還是壓得他們喘不過氣。面對即將到來的考試,憂心忡忡,生怕考得不好;了,又擔心下一次被別人超越;考差了,自己羞愧萬分,深感無顏見江東父老。

分數給我的壓力也很大。我記得有一次單元測驗,我破天荒只拿到了63分。老師同學或嚴厲,或驚異,或惋惜,或不屑的目光壓得我抬不起頭,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了。終於放學了,我忐忑不安地回到了家。爸爸微笑著問:“纖纖,考了多少分啊?”我低著頭,小聲地說:“63。”慈愛的父親不見了。父親一邊打著手勢,一邊對我咆哮:“你怎么回事?居然只有63分?退步這么大,你每天到底在乾什麼?”我嚇壞了,不敢回答爸爸的責問,只是躲在一角默默流淚。此時,我是多么痛恨考試,痛恨分數啊!

考試原本只是為了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自己和老師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改進。可是殘酷的分數成了學生沉重的負擔,讓他們成為考試的籠中鳥。分數啊分數,你左右了我的喜怒哀樂,給我帶來了沉甸甸的負擔,你說我該拿你怎么辦啊?如果分數不是那么重要該有多好!

高分作文資料2: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

在綠樹遮映的弘一法師骨塔下,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高聳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個紅色耀眼的大字在蕭瑟的松聲中屹然不動,年復一年,它又在告訴人們些什麼呢?這樣密而不宣的內心軌跡,我是沒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許你也不能——但我想起來了,那年大師正在書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攜友而來——那是大師出道前認識的,也許有十幾年不見面了,當滿山門的弟子都期待一次親情上演時,大師卻執意下令把她趕走,這一舉動曾經引來世人唏噓不已,只有大師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訴我們一些隻言片語。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識組成,浮華的世界仿佛越來越模糊這一點,太多的外人期望,眾目已待,太多的眾望所歸充實進我們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這樣的空白太寬太大,如棲鳥飛過汪洋,使人言語起來陷入了猶豫,在夜闌時分清醒地想像,什麼是你孩提時的憧憬和夢想,如今它們在你生命的哪個角落?

同樣存在著人的空間裡,我們不免發現古人的自我認識相當清醒。太多的文人騷客,仿佛除了寫作與習畫,其他的事顧及很少。李賀說:“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謝如枯蘭。”才二十歲的人,心旌已經襤褸,像他這樣的年齡,正是旁人急於升官進仕,正是他人期望宦達的年代,而他卻不顧暇這些,當後人抽絲剝繭地打開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產物發現,悽美與驚艷——這樣令人驚訝的精神果實,惟獨沒有蒙翳。

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已成為一種傾向,像古人那樣自娛自樂在這個精神世界日漸泯滅的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跡。但只是在無功利的同時,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裡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著肥大的身軀踽踽而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為偉人。我們不禁要反省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擾,在他們心中自己選擇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拼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陰,尋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業家勞心勞神,政治家殫精竭慮,只有有心人才會追源溯流,從自己認定的精神家園中打撈成功的魚群,最終他會像漁家拉動海帶一樣,將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綿長,最終拉動整個大海。

閱卷老師點評:該文分別選取了兩組人物,他們面對別人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通過自我認識,有的堅守自我,有的“走向輝煌”,充分地證明了“自我認識”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主旨突出。全文綜合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生動豐富。

高分作文資料3:一季梨花一生情

暮春又至,清明節也隨之而來。

又踏上了那條久違的道路,說不出是熟悉還是陌生,在外求學的我多少年沒有再次踏上這條歸鄉的路?曾經彎曲的道路如今已變得筆直暢通,曾經的泥濘如今也變得整潔。道路兩旁的樹木也彰顯寧靜,在清明節的淒清氛圍里增添了份肅穆。

故鄉早已不是曾經的破舊,如今,紅瓦白牆的三層小樓也比比皆是,在清明節的寧靜氛圍里也顯得格外淡雅。相比之下,一個雜草橫生的院子,兩間破爛不堪的房屋顯得格格不入。

那便是曾祖母生前居住的老屋,幼時的我經常嬉戲玩耍的老屋,曾祖母去世後,屋子便沒人居住了,也無人清理,更顯淒清。木門上掛了把鐵鎖,那把鐵鎖在風寒日露中早已銹跡斑斑,正如曾祖母的一生,飽經滄桑。木門前棗樹下的石凳,依舊光滑,但卻布滿灰塵,曾祖母辭世後,便再沒有人記起當年的石凳,它早被人們淡忘了,但此時我見到它,卻是那么親切,就如失散多年的老友重又相逢。眼光迷離中,我仿若又看到我那年邁的曾祖母手持蒲扇,端坐在石凳上翹首而盼,等我歸來。老屋的陳設是怎樣的我早已記不起了,但曾經的點點滴滴卻歷歷在目。

曾祖母生於亂世,從未受過教育,但我卻知道,她是非常渴望知識的,當我坐在門前的石凳上朗讀剛剛認識的漢字時,曾祖母便會停止手中的忙碌,認真聽著,仿佛那些漢字是世界上最動聽的音符。聽著聽著,她會跟著我的朗讀時不時張張嘴,但又不會出聲,待我讀完,她總是喃喃地說:“娃子,你以後要好好學習,多認識字,多做文化,有了文化才能做很多事情,我就沒文化,一輩子沒本事,你要向你曾祖父學習,你曾祖父就有文化,會寫很多字……”,曾祖父走的很早,可每當曾祖母提起他時,便會露出燦若桃花的笑,她眼中的柔情是我動容。兩位老人沒有“願的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誓言,也沒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承諾,然他們卻有曾經平凡的生活與細微的關懷。

曾祖母是極愛我的。曾祖母的腳很小,他喜歡光腳走在鄉間坑坑窪窪的土路上,我也總是學她的樣子,光著小腳一路跟著她。這時,曾祖母就會像變戲法似的從兜里拿出一顆糖或者幾塊餅乾,喜滋滋的看我吃完,然後作為獎勵給我講故事。不,她講的不是故事,她講的是她親眼目睹的事情,是她曾經的記憶。記憶中曾祖母是非常厭惡戰爭的,她深知戰爭帶來的後患,很多戰士為了保家衛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戰爭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說起這戰爭,我仿若看到了曾祖母眼中的淚水,因為曾祖父也是犧牲在衝鋒的路上。透過曾祖母的淚水,我仿佛學到了。

暮春的風又起了,幽幽梨花香迎面而來,沁人心脾。老院的牆低矮,不及我的身高。我一仰頭,便看到了院內的一樹梨花,在輕風的輕撫下悠悠灑灑。那便是曾祖母一生都至愛的梨花,如雪般純潔無瑕,八年前,曾祖母就是在梨花飄落的時節離去的,帶著一臉安詳。此時,梨花爛漫如舊,卻再也無人觀賞。

我想,梨花的陣陣清香,一年復一年的開放,也許就是曾祖母對我雋永的叮囑和溫馨的陪伴吧!我站在紛紛飄落的梨花中靜默回溯,眼前總浮現曾祖母那張飽經滄桑卻又無比慈祥的面龐,此時,清明時節,我才明白,曾祖母早在我心中紮根,我會用一生銘記我的曾祖母,我的親人。

一季梨花開,一生情誼深。唯願曾祖母在另一個世界觀花開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