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良知作文素材

良知是我們山上最微弱的力量,良知通常不出聲,不大聲喧譁,不指手畫腳,更不盛氣凌人。有關良知的作文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良知的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良知作文素材一

教育家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成為非作惡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每個人都要堅守良知。

蘇武牧羊20xx年,吞氈齧雪、歷盡艱辛,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終成千古佳話。人民警察任長霞盡忠職守,最終為了自己心中的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她的名字,將永遠牢牢鐫刻在人們的心中。尾山宏:一位70歲的日本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時間對日本政府侵華戰爭的罪行進行著不懈的追問。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跨越國家和民族的正義力量,這力量啟示著人們,在捍衛正義的道路上,人們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義響在心中的聲音。

是什麼讓他們頂著如此巨大的壓力,也要孤注一擲呢?只因那胸中的一抹良知。因有良知,李白怒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因有良知,于謙 吶喊“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因有良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隨處凡塵,心境卻高,操而能守,質樸情真。陶淵明身處東晉亂世之秋,官場腐敗,民心不穩,作為讀書人的代表陶淵明,卻能處亂世而操守情,由於看不慣官場腐敗,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歸田,返璞歸真,恪守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骨氣和氣節,實在是難能可貴。

陶淵明能旁無他物,堅守情操,貴在心態平和,能心遠地自偏。堅守良知,不為富貴所淫,實在是後世學習之楷模。一生貧窮的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污,歸隱山田,其精神境界又是何等豁達。目視今日,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超凡脫俗,身居廟堂之高而不思百姓之疾苦,讀萬卷書卻不能為百姓而立言者,又是何其之多!

然而,當今社會,良知缺失,道德敗壞之事亦是屢見不鮮。“范跑跑”在四川大地震中,不顧學生的生命危險“臨陣脫逃”,這種行為不僅有悖於教師的職業道德,更是一種良知的喪失!不良產家見利忘義,製造假貨坑害消費者。最有名的當屬“三鹿奶粉事件”了,只是因為這些假奶粉,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

郭沫若先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於正義的淪亡”而現在,難道我們已經瀕臨“淪亡”了嗎?不!我們要找回那缺失了的良知。堅守良知,就是堅守希望,讓心中常存一分熱情,讓素養多留一分寬容,讓記憶煥發一分快樂,讓歲月留駐一些感嘆!

良知作文素材二

有一賊大笑說自己沒有良知,王陽明讓他脫掉自己的褲子,他猶豫了,可見,這個賊也有良知。其實,每個人都有良知,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他的內心也有良知。守住良知,世上的溫暖多一分,陰暗少一分。(簡括材料,提出觀點)

良知即為人的良心,人對自己所做之事的自省。一個人擁有良知並不代表不會犯錯,在犯錯後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這也是良知。法律是有形的而良知是無形的,良知於無形中給我們的道德規範畫上了一道底線。這份良知,這條道德底線,使我們明白應該做的是什麼,不應該做的又是什麼,使整個社會充滿人情味。(定義“良知”是什麼)

人人都有良知。荀子尊崇“性惡論”,而我更相信孟子的“性善論”。每個人生來便有良知,有憐憫之心,只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而致使它們的標準有所不同而已。有的人的良知被遮蓋,所以他們會傷害別人,會犯罪,但這並不證明他們無藥可救,當他們的良知被喚醒後,就會認識到自己極大的錯誤。被稱為惡魔的藥家鑫,撞倒張妙後還連帶捅了她幾刀,他的極端行為是失去良知的,在那一瞬間他只想到了自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惡魔”,在柴靜的《看見》中,有著不同的樣子。他關愛關愛小動物,不願殺生,甚至在他被執行死刑前,有想捐獻眼角膜幫助盲人的想法。由此可見,人人都有良知,那些失掉良知,犯罪的人,並不是一直沒有良知,只是他們的良知暫時被遮蓋起來,相信到了他們的觸發點,他們的良知就會被重新拾回。小悅悅事件的十八個路人,漠視她的傷痛,無情地走過,但事後他們全部都站出來公開致歉。孟子曾說,捨生取義,“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用在良知上又有何不可呢?(人人都有良知,但賢者勿喪耳)

守住良知,就是守住道德的最後一代防線,一旦防線被擊破,道德就會崩塌。有良知,才有惻隱之心。希特勒失去了良知,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妄圖成為世界霸主,殺人無數,麻木不仁。他是可怕的,亦是可悲的,後人記住的永遠是被標上“惡魔”的希特勒。在浮躁不安的社會中,很多人迷惘不安,但願大家守住心中的良知,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這樣,社會便會和睦些,美好些。(守住良知的意義)

在犯錯時及時改正,在憤怒時保持冷靜不要傷人,在法律面前公正守法,在道德面前無愧於心,這些都是一些關於良知的淺薄的見解,但誰能否定它們所具有的意義呢?守住良知,就是守住內心的淨土;守住良知,就是守住社會的安定!(如何做到守住良知)

良知作文素材三

發生在上海的特大火災,由於傷亡者眾多,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關注。這兩天,上海市民紛紛前往出事大樓的廢墟下獻花,或者向遇難者家屬捐款捐物。上海的媒體也已公開發文,建議上海市政府設立公眾哀悼日,以表達和寄託上海市民對罹難者的懷念和哀思。這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脈脈溫情。

但是,在火災初起之時,網上出現了一段視頻,它記錄了火災現場附近一幢大樓里的一群年輕白領面對火災所作的議論。現代化的傳播設備使全民都可成為記者,它的真實記錄也使我們看到了在災難面前一些人醜惡的一面。雖然視頻上看不到這些年輕人的形象,但通過他們談笑風生的話語,每一個善良的人的良知都被深深地刺痛了。視頻時間不長,對話也只有寥寥數語,用的大都是上海的吳儂軟語,我把它翻譯成國語,實錄於下:

視頻開始播出,遠處的天空中飄出濃煙。女聲甲(上海話):“喲,這個厲害了。”女聲乙(上海味的國語):“這是什麼樓啊?”女聲甲(上海話):“這是哪裡?”女聲乙(上海味的國語):“這個不是那個花園嗎?達安花園。對嗎?”女聲甲(上海話):“這個燒得厲害的,怎么爬上去啊?爬不上去。”男聲(上海話):“爬不上去,這爬不上去的。喲,這個扎勁啊,居然被我看到了,扎勁啊!”女聲甲(上海話):“燒得這么快啊!”女聲乙(上海味的國語):“送點烤鴨過去。”女聲甲(上海話):“這個地方是什麼路啦?”女聲丙(上海話):“應該是江寧路吧?”一聲電話鈴響,視頻結束。

這段視頻中出現的“扎勁”一詞,是上海方言詞,意思是使人振奮,相當於國語中的“來勁”。看到一場大火,那個“男聲”居然會感到振奮,為自己目睹了火災而感到慶幸。而那個說著帶有上海味的國語的“女聲乙”,居然聲稱要“送點烤鴨過去”,說她幸災樂禍也許有點言重,但說她懷著一種看西洋景的心態在觀賞這場大火,卻是恰如其分的。

為什麼面對這樣一場令人痛心的大火,一些同樣是身處高樓中的年輕人會感到莫名的興奮,以至於連呼“扎勁”?這場火災初發時,也許他們像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樣,無法預知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但高樓火災的發生,意味著生命和財產遭受重大威脅,這是常識。這段對話,表明這幾個年輕人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缺乏對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這幾個年輕白領,當然不能代表整個上海年輕人群體的形象。但是,我們從中也可看出,由於長期以來人文教育的空白,為數不少的年輕人,他們作為人所應該具有的良知正在鈣化。他們的心靈,已經被商業社會激烈的“叢林法則”所填充,他們也許掌握了現代的商業競爭技巧,他們也許都有不錯的職場業績,但是,他們只知道無限度地攫取利益,而不知道對他人謙讓,已經沒有了惻隱之心。那么,看到一場大火,只要與自己無關,出現“扎勁”的情緒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缺乏人文支撐的商業競爭已經使現實社會成為適者生存的“狼圖騰”,難道我們就只能沿著這條不歸路繼續走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