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熱點作文素材事例匯總

關注最近的熱點話題除了讓我們更好的了解社會發展趨勢,對於考生而言,也是增加了寫好高考作文的籌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xx的熱點作文素材事例,供大家參閱!

20xx熱點作文素材(一)

尷尬讀成“監介”,並不尷尬

近日有網友發現,台灣教育部門重編的“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尷尬”的讀音除了念“gān gà”,還可以念成“jiān jiè”。很多網友表示,這讓人很尷尬。

其實,尷尬讀成jiān jiè,並不尷尬。很多人之所以驚訝或者尷尬,是對語音演變不了解所致。這就需要從漢語言的特點說起,漢語言一直是雙軌的,一面是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一面是方言。這種現象在人類文化史上都是很獨特的。上古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雅言”,到了漢代稱為“通語”,明清時代稱為“官話”,民國初年正式稱為“國語”,1949年以後,大陸稱為“國語”,名異實同。

民族共同語是怎樣凝聚而成的呢?在漫長歷史中,不同方言區的人們,為了溝通的需要,不斷地相互模仿,相互遷就,相互調整,相互融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在社會群體間便自然孕育出一種彼此都能懂、一種中間形態的語言來,即共同語。可見,方言是共同語的基礎。

共同語產生後,它仍然會繼續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演化,不斷更新。演化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吸收各方言的成分,以豐富自己;另一方面,也會不斷創造出新辭彙,適應社會的變遷。比如,現在國語中的“尷尬”“名堂”“揩油”是從吳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從客家方言吸收的。只要大家在使用這個讀音的時候,溝通交流不出現問題,就沒什麼好指摘的。

具體從音韻來說,尷尬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其中的“監介”正是其聲符,用來表示字的讀音,可是隨著時間流轉,監介的讀音已經從當初的gān gà變成了今天的jiān jiè,而尷尬的讀音gān gà作為一種語音化石,依然保留在方言中,進而進入到國語中。簡單來說,就是“監介”當初為“尷尬”注音,時間一長,監介變音了,而尷尬還是原來的讀音。這也是很多形聲字在認字的時候不能唯讀半邊的原因,因其聲符標示的是古音,也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從形聲字中發現、擬構古音。當有一天大多數人都把“尷尬”讀成“jiān jiè”,而字典里還是注音“gān gà”的時候,那才是真的尷尬。

20xx熱點作文素材(二)

媒體善意離不開新聞公正

一位八旬老人開著無牌照的機車載著百歲母親看病,路遇交警被扣罰款。南京一家媒體刊登的這則新聞,讓輿論為老人仁孝救母之舉點讚不已,對當事交警的質疑不絕於耳。另一家上海媒體卻同時報導了這件事的後續進展:當事交警不但通知了老人的家屬,還開車將二位老人送到了醫院,事情圓滿解決,各方拍手稱快。

先通過贈送禮品、打溫情牌和老人建立感情,獲得信任後套取個人病史,再邀其參加假名醫的演講會診,最後銷售無資質的保健品。盤點騙子們的手段,並不高明,可為什麼還是有不少老人“上鉤”?從生理上看,因年齡老化,大腦前額葉皮層逐漸喪失結構的完整性,導致思維功能的衰退;從心理上分析,還是源於保健知識、網路知識和情感需求的多重缺失。還原老人被騙的因由,後者恐怕是主要原因。

健康長壽、日常陪伴,是越來越多老人的生活剛需。當攻克疾病、打敗孤獨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那些虛情假意的偽親情行銷,往往就容易贏得老人的好感。不管是輕信“花小錢、治大病”,還是隨大流不聽勸,對保健品行銷趨之若鶩,背後隱藏著的都是一顆顆孤寂的老人心。人們常說,多一個盡責的兒女,就少一個被騙的老人。這裡的盡責,其實不只是告訴老人哪些話不能信、哪些事不能做,還指向如何消除其內心的孤獨感,促進其知識素養的有效提升。

“有一種孝順,是帶老人跟上這個資訊時代。”今天,子女孝順不僅僅是物質贍養,更要注重情感贍養和知識贍養。事實證明,對於伴隨網際網路長大的我們而言,幫老人多裝備幾個“技能包”,為他們編織一張厚實的精神防護網,並非難事。從繪製圖文並茂的“微信操作說明書”,到教父母熟練使用各種出行軟體,來自後輩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識脫節而被邊緣化,也能大大減緩其身處數字時代的寂寞空虛。試想,如果子女多花點心思,引導父母化解內心的焦慮,老人怎么還會聽信那些不著邊際的吹捧與忽悠?

增進老年生活的幸福感,既少不了子女的精心照顧,也離不開社會治理方式和能力的改進。有位年過七旬的老讀者,曾給人民日報來信,反映許多助老活動,僅限於學習雷鋒日、重陽節、春節那幾天。這正說明,營造良好養老環境,僅有宏大敘事是不夠的,也要寫好每一個章節。具體到保健品行銷亂象,不少老年人從正規的醫療渠道無法得到滿意的保健服務,才使偽科學活動、偽健康講座有了滋生的土壤。只有在不斷提高監管精準度的同時,為老年人創造更加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環境,他們才有可能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健康消費觀,逐漸形成“慎買保健品,有病去醫院”的行為自覺。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還包括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老人來說,被人牽掛、被人需要的感覺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撐。無論是為老人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服務,還是開拓參與社交活動的渠道,從長遠來看,鼓勵老人融入資訊時代,在參與中豐富生活、感受快樂,用“有事乾”打掉內心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正是提高其“防套路”能力的治本之策。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受騙上當,加大對不法分子的打擊力度,用心填補老人的“心靈空洞”,類似“代天下兒女盡孝”的虛假宣傳標語,才不會成為他們緩解孤獨的興奮劑。

20xx熱點作文素材(三)

課後服務改革應追求多贏結果

孩子下午三四點鐘就放學了,家長沒辦法按時去接,長期為此揪心撓頭。為解決這一現實困難,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中國小校要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同時強調,課後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以及娛樂遊戲、拓展訓練、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堅決防止將課後服務變相成為集體教學或“補課”。3月7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聯組討論時也表示,為此將考慮實行彈性放學時間。

相比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託管班,讓中國小校主動承擔課後服務責任,或許更能讓家長放心。然而,把課後託管的責任放到學校,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防止變相“補課”,其次是如何釐清學校的責任,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過去幾年間,包括南京、北京、長春、上海、成都、青島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已經開始了彈性離校的試點工作,通過把少年宮的活動搬入學校和課後一小時“課外活動計畫”“家委會託管工作”等多種形式,探索課後服務的具體實施路徑,切實解決學生放學照顧的難題,解了家長的燃眉之急,也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好評。但如何確保政策落實不走形,還是讓教育主管部門頗費腦筋。儘管國家和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但在當下補課還是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或明或暗的補習班許多都得到了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在此前的試點中,如何對教師的額外勞動合理給予補貼,是一個尚未完全破解的難題。《意見》提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參與課後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嚴禁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這一辦法在實踐中能不能立得住,還要看具體議價過程的合理性及當地政府的補貼能力。

可見,在這一課後服務政策即將在全國範圍普遍推行之際,提前規避服務與補課界限不清、提防課後自主異化為學校做主,避免公共服務的初衷被消解或扭曲,並非多慮。事實上,這樣的利益調整,僅僅靠立規矩還不夠,還必須做好配套能力建設,應追求多贏,不能把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損上,否則就很難形成課後服務工作的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行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是最關鍵的角色。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對政策不變形、不走樣的落實,不可或缺。確保補貼合理到位很重要,從制度上樹立對教師勞動的尊重和信任,同樣重要。

從深層次看,落實好這一政策,還要完成教育從管理向治理的觀念轉型。這件事,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保證投入、建章立制、督查考核、責任追究、規範管理,頂層設計要做好;合理完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要求,區分好集中學習與課後服務的界定標準,政府部門也責無旁貸。同時要意識到,沒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只是政府一頭熱,這件事很難辦好。政府不失位也不越位,促成共同參與、多元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多方共贏,讓家長不再為接送孩子而發愁,教師不為額外加班而焦慮,而學校也能用最大的善意去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