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穹頂之下的觀後感400字作文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主持人柴靜從央視離職後進行的大型空氣污染深度公益調查紀錄片。那么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穹頂之下》觀後感400字,一起來看看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

剛剛看完這部關於霧霾調查的記錄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許久,想了很多。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那個小女孩的回答:沒有看見過藍天,沒見過星星,沒有見過白雲……這對我們來說在意味著什麼?我們在十年後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臨同樣的現象?

霧霾是什麼?霧霾有什麼危害?霧霾是小於2.5微米的顆粒。當人們把霧霾吸入人體時,人們的死亡率就會隨之上升。當看到一座座城市被霧霾籠罩時,心裡在想:那裡到處都是飛揚的塵沙和四處飛散的毒氣,我們會呼吸入大量的灰塵,這樣就會得病。據現在統計,我國每年有五十萬人而吸入大量的灰塵與毒氣而死亡,這真是難以置信。

霧霾從哪裡來?大都從工廠里散發出來,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之中,通過呼吸進入人體。這些都怪人們不植樹造林,不嚴格管理,破壞的大自然。再這樣下去,世界將被這可怕的“惡魔”吞噬了。

我們能做什麼?這次霧霾調查報告就是為了喚醒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自身做起的責任感。通過《穹頂之下》,柴靜以一個母親的愛心和理性,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切實認知霧霾危害,放棄我們的私心和懶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減輕霧霾做貢獻。例如:積極參加植樹造林;不焚燒垃圾;不吃或少吃野外燒烤;出行少坐私家車,多步行或坐公車等。

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就會在不遠的將來生活在乾淨的藍天下,還天空一片藍天,給人類一個生存的希望。

《穹頂之下》觀後感400字

“拒絕霧霾,還我一片藍天”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昨天我看了央視記者柴靜的公益片——《穹頂之下》深有感觸。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揭開了霧霾是什麼?它是從哪來的?我們應該怎么辦?霧霾是飄浮在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小顆粒物,它被吸入人體的呼吸道後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來之於我國當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問題——“消耗量大”、“質量低劣”、“缺少清潔”、“排放失控”。北方的許多鋼鐵廠,大量用的劣質煤不經過清潔,以至黑色濃煙從煙囟排到半空,使我們看不到了藍天。城市裡,每天這么多輛汽車,也會排放出許多PM2.5。但同樣日本的東京和我們的北京都汽車這么多,但他們的城市為什麼這么乾淨呢?原因是我們很多車用的油品達不到國四標準,而且很多汽車的排放都達不到要求,這也關係到我們國家在體制上出現的種種問題。

而作為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是什麼呢?我們應該少開車,叫大人少抽菸,出門騎車、坐公交,還有一點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煙花,今年過年煙花爆竹聲雖然少了,但我想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霧霾,我們一定會重新看到藍天和星星的。

穹頂之下觀後感400字範文

一邊看《穹頂之下》,一邊寫觀後感。一邊寫,一邊刪。一邊刪,一邊寫。寫到最後,把所有的個人好惡,正反辯論甚至邏輯推演都刪光了。就剩這幾句:

我不欣賞節目的全部手法,不盲從節目的所有的觀點,甚至不否認節目背後可能的政治布局。但是把這些都拋開,我純粹裝成一個外國人,來看和自己無關的他國的一個這樣的節目。那么這個節目算什麼?它給一個瘋狂的社會潑了一盆熱水,有的人燙傷,有的人燙醒。雖然從古到今都沒有停止的社會和自然的矛盾還在進行,甚至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更傾向於為了社會的存在不惜毀掉自然——尤其是有下個可行的移民星球可以去的情況下。但是,它就是一盆那么滾燙的水。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看節目時候,一直自動腦補著記憶中的《南方周末》 1999年新年賀詞,亂到都沒聽清柴靜在說什麼。

這篇賀詞,這是在我閱讀範圍內,唯一和這個節目簡直如雙胞胎一樣的作品。它們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它們的存在,已經超越了“用處”的格局。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