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影評3篇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1

著眼中國婚戀觀念的轉變,年代劇依然魅力不減。從包辦婚姻到自由戀愛再到離婚風潮崛起以及小三概念的泛濫成災,中國人眼裡的婚戀不是知音體能夠詮釋清楚,一批批年代電視劇讓觀眾了解到中國式的婚戀,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的變革。愛情是浪漫的主題,而婚姻卻是現實的圍城。

最近上映的《我的父親母親》以主人公兒子口述的方式講述了一對共患難的夫婦是如何經營愛情與婚姻,如何在歷經世事的變遷終於放手“面子”婚姻,讓各自尋回適合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其實捆綁式的婚姻在七八十年代可謂成千上萬,真正自由戀愛組成家庭的可以說非常之少,先結婚後戀愛並不是構築幸福的理由,因為有些人是無法到達彼此的內心世界。婚姻也是時代的產物,是利益關係的聯姻,是一種成全別人的犧牲,但這樣的愛情一點也不幸福。

故事以淳樸的敘事風格再現了年代的婚姻悲喜劇,陳志和張翠花,馬慶升和葉秀蘿,這兩對婚姻的不幸,和那樣的時代脫不了干係,為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學會放棄和隱忍。生活不是一盤棋,沒有更多自己命運的掌控權。故事聚焦這樣的兩對婚姻,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告訴我們,捆綁的婚姻沒有幸福,嫁接的愛情並不會白頭偕老。張翠花用自己的熱情和無限的折騰換回了自省,愛一個人死心塌地,但這個人其實並不愛你,所以她最終選擇了一個愛自己的人唐志良,也可說她最終找到了讓自己滿意的伴侶。當婚姻摻雜太多目的,這樣的婚姻不是生活,而只能是交易。同樣葉秀蘿也沒得選擇,為了生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和馬慶升的結合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無非這種錯誤一直在尋找一個無果的答案。現實的陰差陽錯,將純美的愛情扼殺在搖籃里。張翠花的放手成就了陳志和葉秀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夢想,同時她也是拯救了自我,也只有唐志良讓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女人。

該劇其實也是一場婚姻的保衛戰,張翠花一家對陳志的好,讓陳志無法獨立自己的婚戀觀,只有容忍和遷就,或者是更多的回報,才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馬慶升也是和張翠花具有一樣的秉性,就是通過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去綁架一場沒有感情的婚姻,張翠花的動機更多是一種盲目的愛和付出,而馬慶升的付出更多是一種投機,當然他們的結果都不幸福,因為他們的婚戀觀有誤,其實在那樣的時代,又有多少愛情是自由的。該劇同時還植入了一個“小三”角色,其實像陳志對愛情忠貞對家庭負責任,而馬慶升卻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的雙手埋葬自己的婚姻,所以他認為自己的付出必須有所回報,當回報無望時,他只有將感情寄托在“小三”小田那兒,可小三的欲望並不是那么簡單。慾海沉浮,婚姻的本質變得多元而複雜。

從《中國式離婚》到《金婚》再到《娘要嫁人》和現在的《我的父親母親》,年代劇曾經吸引大批的觀眾,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不幸的婚姻很多,幸福的婚姻很少。而《我的父親母親》聚焦的城鄉愛情婚姻的觀念,固然不是諸如現代版的《婚姻保衛戰》之嶄新矛盾,它儼然就是一本活的婚姻教科書,珍惜美好的愛情,播種幸福的婚姻,不能因為更多客觀的條件而將婚姻作為一種交易或是賭注。真正的幸福快樂,就是和對的人一起慢慢變老,沒有過多的渴求,沒有更多的奢望,這似乎是理想的婚戀觀念,但植根現實卻又那么不堪一擊。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2

影片一直有兩根線,一根明,一根暗,父親作為暗線始終襯托並推著母親這根明線不停地變化延伸。電影裡更多鏡頭是給了母親,講述她對父親的懷念迷戀,而父親出現的次數則很少,更多時候就一個背影或側面,甚至乾脆把他藏起來。比如修建學校和吃公飯那兩節故事,導演寧願多次把鏡頭交給碗和其他扛木材的工人,也不肯給父親一個正面,連背影都沒有,而另一面卻反反覆覆給母親正面的特寫鏡頭,對比如此鮮明強烈。看到後面才知道,原來導演是想通過這種明暗對比使得母親的形象通過觀眾的眼睛快速流進心裡,而父親卻以隱藏在母親身上跟隨著到達觀眾的心裡,可見導演的巧妙。導演不是不看重父親而是用心良苦地把父親裹進了母親的高尚的情懷中。

在整部影片,兩個主人公只有極少對白,導演的鏡頭也竭力迴避父親,卻極力強調母親。比如挑水那一節,父親從出門到被熱情鄉人搶去水桶,都始終處在遠鏡頭中,模模糊糊,而與此同時卻反覆給母親一個又一個特寫鏡頭,這還不夠,還特地給母親安排了一個把挑好的水倒進井裡的細節,很形象很細膩地刻畫出母親當時微妙的心理。導演如此重視母親卻又如此“忽略”父親,絕非一次兩次。又比如母親聽父親講課,母親的表情生動傳神且變化豐富,而父親卻被封閉的小教室代替,只剩下了他朗朗的教書聲。再比如,母親冒著風雪等待父親歸來,以及到她病倒那一節,母親苦苦的等待和倔強的追求表現得細微精緻感人至深,而父親卻一直沒有出現,最後出現了也只是在門口偏里。是一個鄉親在學校外面喊了幾聲“駱先生,招娣來看你了”後他才推開門緩緩出現在門口,也僅僅就在門口。這么一場艱難的等待,這么一場美麗的愛情,這么一場感人至深的重逢,此時此刻觀眾對他們的見面抱有了極大的期望,“緊緊擁抱,哭泣,親吻”等等感人熱烈的畫面已經不容分說地都搶先於鏡頭出現在了我們腦子裡……但是導演卻竟然在這樣的高潮即將爆發時“粗暴”地切走畫面,所以我們甚至沒有看清門口裡頭的父親的具體神情,哪怕一張臉。很遺憾。

導演為何在高潮時還堅持把父親隱在後面?更反常的是,為什麼我們還沒有看到他們漫長的隔離後的重逢導演就讓“我”的回憶戛然而止,而回到現實,只留給我們一個大風雪中母親在山坡獨自等待的背影?這讓我們索然無味,仿佛前面的情節都白看了,甚至對影片產生了失望之情。失望後細細想來,我們甚至很不明白父親哪裡來的這么大魅力魔力,難道僅僅就是愛情?如果僅僅就停留在愛情衝動的層面上,這主題未免太過淺顯。在沒有大是大非的故事衝突,沒有父親具體細節的描述,這種僅僅源於一方的迷戀的愛情不免顯得莫名其妙和粗糙。在“我”的回憶結束觀眾心生失望之際我們不禁要問,父親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是怎樣一個人?甚至懷疑導演是不是沒有能力把故事銜接下去,但顯然,導演有這樣的能力,他很好地把故事繼續了下去,更沒有讓主題呆板地停留在愛情的簡單衝動上,他也沒有把父親的價值停留在僅僅“有文化”這點魅力上,不過在“我”回到現實中時導演卻依然堅持鏡頭上對父親的忽略。這簡直是歇斯底里。

這時候父親已經死了,幾乎所有影片都不會對死者給太多鏡頭,但是在這部影片裡,一直被隱藏的父親形象已經在觀眾心裡膨脹,翻騰,所以我們情不自禁地會要求影片對父親做出必要解釋,讓父親由暗處出來使他的形象明朗化,至少你該在邏輯上說服觀眾為什麼母親那么迷戀他,幾十年還如此迷戀,如果沒有這點邏輯這影片也就站不住腳了。老年的母親說:“聽你父親的教書聲聽了幾十年聽不厭。”這顯然是表面的藉口。而導演沒有讓我們失望,在“我”回到現實中,在處理抬父親的棺材問題上導演突然給影片安排了“抬父親的那天來了很多人,我都不認識,但他們都是父親的學生。”這樣一個意外。這個意外太意外了,也太精彩了,實在是起了柳暗花明的功效。

乍一看這個意外很突然,但是猛然回想,就會發現這個意外其實已經被影片開始階段“要不要抬”鋪墊得十分嚴密到位,所以這個意外很打動人,從心底深處把人瞬間感染、打動,讓剛才還失望迷惘不解的觀眾深深地套了進去,就仿佛一股強大的風把整部影片掀了起來一樣,讓整部影片瞬時間豁然開朗,也讓隱藏得幾乎要發霉的父親形象霎時變得明亮耀眼,鮮明奪目,而且厚重異常。擲地有聲一般地告訴了我們這是怎樣平凡而偉大的父親,它的魅力已高高跳出母親的那份愛情。已經閃爍出別於愛情又恰恰因此俘獲真愛的人性光輝:他是一個深受學生愛戴的偉大而平凡的老師。

於是就有了影片結尾時在黑白色調的畫面里,大雪紛飛中,有一排長長的送行隊伍(各個年齡層次的成年學生),這讓人感動得落淚,並且和原先擔心的人手不夠,道路艱難,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種對比深深震撼著觀眾們的心。而在處理這段抬回來的情景,導演又採用了多個畫面模糊交融的形式,跟裡面送行的人爭先恐後抬棺的情景緊密融合,使得畫面在一種隱隱作痛的情境中進行。所以,面對厚厚積雪和茫茫荒野,面對長長送行隊伍和爭先恐後抬棺的人,如此在黑白色調中在影片即將結尾時我們每一個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因為我們總算明白了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幾十年被學生深深愛戴讓妻子深深迷戀的有著巨大人格魅力的國小老師。也理解了母親為什麼當初和現在都這么迷戀父親,因為她一直被父親那份對學生的愛深深感染,而那教書聲倒是外在的了,從而也理解了“我”為什麼理解了母親堅持要抬。

現在,我們也就明白了,導演始終將父親隱著,卻一直將母親凸出來,無非就是想借著愛情里簡單的暗戀把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深深仰慕表達出來,而且導演一心要把一個擁有人格魅力的先生包裹在這美麗愛情的深處。所以導演不是想強調愛情的愛情而是用盡心思渲染出包含著人性光輝的平凡的愛,這樣的情節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如果說這份愛情是美麗的景致,那包裹其中的人性美就是這景致中最美的核心。或者我們說:母親是一種美麗,鏡頭背後隱著的父親就是這美麗的迷。影片就是在為我們講述並揭開這樣一個迷。

上面文字是從思想情感來分析影片如何包含和展露了人性美情感美。從藝術手法上對它進行分析,本影片很好地使用了鋪墊的手法,在故事結構上,圍繞一個要不要抬展開,逐步解釋母親抬的原因,和我由不抬到抬的態度變化。在思想性方面則圍繞母親對父親倔強的情感,逐步解釋為什麼迷戀和迷戀什麼。另外影片對比手法也運用得極為恰當,兩根線一明一暗互相襯托推動,使得母親對父親的迷戀一步一步深入,悄無聲息,同時把父親的魅力一點點烘托出來,也悄無聲息,突然間輕輕一點那美麗的花朵就綻開了。而村長擔心的抬不了和後面長長的送行隊伍以及爭先恐後的抬棺人群的意外對比,卻是把主題猛然間升華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就是在這個有關人性的境界裡,我們看到了一個被導演“忽略”的父親的清晰面孔,看到了愛情永不退色的光芒,並且讓我們想像的理想愛情有了一種親切的可觸摸感。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3

張藝謀1999年上映的《我的父親母親》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又能夠讓人崔然落淚的故事,講述了一對青澀男女的愛情故事,一份堅守的愛情。導演用倒敘的方式,以兩人兒子——生子,這一獨特視角向我們展開了那份純淨的愛情。以一條崎嶇的山路為引索追溯到那個久遠的年代,導演以平緩自然的手法將那段溫情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

整個電影中畫面用的回憶是彩色的,而現實是黑白的.這樣一反常態的色彩安配,黑白的現實開場,父親去世,兒子歸來,母親卻固執的要用人力將丈夫從那條山路抬回來,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回憶為彩色,現實為黑白,鮮明的對比是母親的心境。她的堅持讓兒子想起父親母親的往事。然後由兒子的講述開始了回憶,進入了正式的故事,落後的山區來了位教書先生,招娣兒是山區里最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因招娣兒的執著而開始延續了這份感情。

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整個故事都在相對安靜而又平和中進行,沒有歇斯底里,沒有過於激烈的衝突,悠揚的音樂,淳樸的感情,真箇畫面看起來很唯美,北方的四季不斷的輪迴而那不斷變化的色彩與女主角的心情不斷的交織,簡單幹淨的情節和同樣簡單幹淨的畫面,配上柔美悠揚的音樂女主角為了製造邂逅,那種不斷的等待,每一個細節,每一份心思都顯現的真實存在,細膩的描繪,其中女主角為了尋找男主角送的發卡,在十幾里的山路上不斷的行走,還有在給男主角做東西吃的時候顯示的那般細緻和充滿感情,甚至在說話時的那份羞澀和曖昧不清都靜靜的讓人們為之動容。每個細節都說不上多么的有意義,但都飽含純粹的美好。這種與我們身處現代充斥著種種利益複雜的感情讓人充滿深思回味。

整個片子的很大部分都集中在由章子怡飾演的女主角上,通過的是那些不斷積累的細緻行為,通過了女性的視角來闡述這段深刻的愛的感覺,來表達出那種頑強甚至倔強的愛,在如畫的秋季色彩,還有那條望不到盡頭的山路,給予女主角各種特寫笑靨如花,那揚起的嘴角,紅紅的臉頰,清澈的眼眸,紅色棉襖還有扎著的麻花辮,為了傾慕的人做的種種在不在理智中又合乎情理的事情。穿上新棉襖去看他;為了能聽見他教書的聲音每天在村裡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裝好吃的擺在第一個位置上;刻意的在他會經過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邊趕緊把已經打上來的水倒回去;劈柴燒水認真的為他做一頓派飯;試圖一遍遍的追上那輛遠去的車,只為了讓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餡餃子;記著他臘八回來固執的站在村口的路邊等他,直到全身凍僵。

整個電影的畫面是相當值得談的,回憶的彩色現實的黑白,在配上那音樂,最後的在白雪中的行走人群抬棺材的接力,浩蕩的黑色人流行走在皚皚白雪中的場景擁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肅穆,還有背景的訴說,那些以前父親的學生不遠千里來抬棺材,黑白的色彩,把白雪覆蓋的畫面顯的更加樸素,猶如國畫般無盡的留白,讓人深思。

對於愛情,我們或許忘了其原始的狀態,張藝謀的這部《我的父親母親》的樸實,貧困的山村,舊舊的校舍,還有那些純正自然的風景,而簡單的故事就猶如一片秋季自然凋謝的落葉,沒有花兒的那般鮮艷,但是有過色彩。沒有山盟海誓,有的只是那讀書聲。讓我們現代人更多的思考了,那份純粹而又難道的愛需要我們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