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博物館觀後感3

博物館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館藏文物和資料80多萬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九一八博物館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九一八博物館觀後感1

今年和去年差不多是同一時間,兩次到瀋陽公出,也有機會兩次參觀了918紀念日。

中日關係,相信真是個難以一兩句許解決的問題。我還想起在大學時,因天皇要到西安,學校早就通知學生不得搞反日宣傳。後來,工作後,因山東半島與日本隔海相望,經濟互補性很強,所以對之有愛亦有恨。愛呢,是因為本地的經濟受日本影響較大。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恨呢,想當年老家種植葫蘆專供日本出口,前幾年日本敞開收購,後者,日本就以種種手段提高了收購的門檻,導致家裡許多葫蘆條被爛掉,我也是第一次體會到市場經濟的殘酷。

我去瀋陽必須參觀918紀念館。當看到日本兵穿過的軍裝真實地擺在我面前的時候,當看到在日本統治下的中國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時,我的心在憤怒。我簡直無法忍受!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我這樣的感受!

出館的時候,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們中國人太善忘記了,許多人現在成了哈日族。等有機會一定要帶孩子也來看看,因為有些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牢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

九一八博物館觀後感2

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竟然有同學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喊著“茄子”拍照留念,難道那些同學就沒有感到不協調嗎?在象徵國恥的歷史博物館前留下那么燦爛的笑容當作紀念,未免太可笑了吧,我只想說:“同學,20歲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吧,希望這樣的鬧劇不要再重演了”

我是個比較感性的人,剛進入博物館內,我就被館內的氣氛深深的感染了,看著眼前血淋淋的一幕幕,眼睛不由得濕潤了,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 9月18日晚上10時許,日軍自己炸毀了瀋陽郊區柳條附近的一段鐵路,誣指是中國人破壞的,於是日本軍隊開始炮轟東北軍駐地大營以及兵工廠等地,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也向各處進攻,由於中國軍隊的不抵抗,日本侵略者就輕易地占領了瀋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於9月23日在南京市國民黨黨員大會上演講中還繼續說:“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抗強權,以和平對野蠻.”由於不抵抗政策,僅僅3個多月,美麗富饒的東北之省就全部淪陷了,東北人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亡國奴生活。 累累白骨鑑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

事隔20xx年後在東京國際軍事法庭上,頭髮梳得乾淨整潔,戴著眼鏡,看上去年輕精幹的中國檢察官倪征傲,用高亢的英語向坐在被告席上的板坦征四郎發問:“你可承認爆發九一八事變之前曾持有作戰計畫..?”面對大量的事實材料,最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對坂征坦征四郎處以絞刑,對於他欠下的滔天血債,這只不過算上是償還了一滴而已。

更讓人難以容忍的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今天,日本首相竟然公開參拜巾幗神社,難道他不認為這個參拜太恥辱,甚至破壞了中日友好關係嗎?我認為他必須向中國13億人們道歉

我認為落後就要挨打也是導致這場悲劇的重要原因,我相信日益強大的中國可以和這樣的悲劇說再見了,我也會祈禱祖國的明天會更好!!!

九一八博物館觀後感3

到瀋陽,你不得不去的一個地方就是“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博物館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館藏文物和資料80多萬件。建館20xx年來,接待訪客數量已經接近20xx萬人次,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博場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悉,每日遊客數量接近萬人,人們自發來到博物館,追憶那段屈辱的歷史。

位於瀋陽市大東區的柳條湖橋,就是八十年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為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殘歷碑”,1999年又擴建成“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高大的“殘歷碑”映入眼帘。用花崗岩築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檯曆,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發生在瀋陽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它企圖變中國為其獨占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劃下發動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距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今博物館坐落處)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然後誣稱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藉口向中國軍隊的駐地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製造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19日5時50分日軍占領整個北大營。同時,日軍也開始向瀋陽城區進擊。6時30分占領瀋陽內城,然後,日軍又向東北軍東大營進攻,東北軍不戰而退,12時許,日軍占領東大營,一天之間瀋陽全面陷落。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個月內,日軍又相繼占據了遼、吉、黑,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占領地。3000萬同胞陷於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下,成為亡國奴。這塊黑土地無盡的寶藏被掠奪,中國失掉了當時占全國產量79%的鐵、93%的石油、41%的鐵路及無數森林資源。

為了真實記錄這段充滿屈辱的歷史,喚醒人們的良知,激勵中華兒女以史為鑑,居安思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瀋陽市委、市政府先後兩次修建、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該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築。博物館前方為一幾何形廣場,四周為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從空中俯視,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國東北地圖。1999年8月,xx同志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題寫了館名,並寫下了“勿忘九·一八”5個大字。博物館擴建過程中,在短短的3個月的時間裡,社會各界及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捐款、捐物人數達366萬多人次。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紀念碑又稱“殘歷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為翻開的檯曆狀。整個建築高18米、寬30米、厚11米,兩邊對稱。在殘歷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殘歷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左面巨大的石雕檯曆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如同千萬個不死之魂在吶喊,講述著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充滿血淚的生活和不斷奮起抗爭的歷史,在陳列館附近還有“九·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製造“柳條湖”事件而建的彈形碑。

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殘歷碑”,整個建築高十八米,寬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鑄成,花崗岩貼面,呈立體檯曆狀,兩邊對稱。巨大石雕檯曆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著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著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著“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整個建築莊嚴肅穆,風格獨特,既有現代化特點,又不失民族風格,讓每個參觀的人都回浮想聯翩,記住那個“國恥日”。

整個建築莊嚴肅穆,風格獨特,既有現代化特點,又不失民族風格,讓每個參觀的人都回浮想聯翩,記住那個“國恥日”。

在“殘歷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鐘,懸掛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銹跡斑斑的鐘身上鑄造著醒目的銘文:“勿忘國恥”。

警世鐘的旁邊,倒放著一座“九·一八”事變柳條湖爆破地點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基座、碑身、碑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為方錐形,與碑座銜接處為正方形,碑頂為炸彈尾翼形,三翼間距為七十六厘米,埋深為二百六十厘米(俗稱“炸彈碑”)。這塊碑既無碑誌,也無銘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書“爆破地點”。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

與之相反,在“殘歷碑”廣場的一側,見到了另一個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鐫刻著“反霸權、反戰爭、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組織的“侵華歷史傳講會”在“九·一八”事變六十周年時建立的。它告誡後人“反對霸權、消滅戰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

院內還有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刻系創作的兩件雕刻作品,一為《國難》,鑲嵌在博物館南面的牆上,雕塑藉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再現了“九·一八”事變後,國土失守,山河破碎,東北錦繡河山慘遭日寇蹂躪,生靈塗炭,黑土地區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噸青銅澆鑄,國難之恥,永世銘記。另一件為《奮起》,鑲嵌在博物館的東面牆上,雕塑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再現了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日,英勇殺敵;愛國學生走出書齋,點燃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燎原之火;億萬軍民用血肉壘起新的長城;中國人民最終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等場面,總體表現中華民族抗爭、昂揚、勝利的精神。在展覽大廳前的廣場上高高地聳立著一座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碑體由三塊倒立的梯形柱組成,直插雲天。

剛才還歡笑不斷的旅行團靜默不語,龐大的隊伍在博物館裡穿梭漸行,每個人的表情在冷冷的展覽館的燈光照耀下,看起來都是那么堅毅和肅穆。

一位滿頭銀髮的老者告訴筆者,自己每年都要來館裡好幾次,就是為了憑弔先人,銘記歷史。

館內第一部分為“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展示了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其侵略矛頭直指中國的全過程。

第二部分為“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與東北淪陷。通過雕塑“流亡恨”、“柳條湖事件沙盤演示”、“蔣張會晤”、“淪陷後的瀋陽西城門”等展示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為日本在東北的血腥統治。通過雕塑“礦工血淚”、“瀋陽憲兵原址地基復原場景”、“河坎子'集團部落'立體沙盤”、“平頂山遺骨”、“731部隊人體解剖和細菌實驗”等展示了我國東北同胞在日寇血腥殖民統治下遭受的那段屈辱慘痛的血淚史,和日寇在我東北犯下慘絕人寰、萬惡不赦罪行的罪惡史。

第四部分為東北軍民的抗日鬥爭。通過雕塑“白山魂”、“痛殲邵本良部”、“'露營歌'大型場景”、“獄中的趙一曼”、“'火燒日軍飛機場'影視合成箱”、“抗日場景”等表現了中國人民打擊日寇、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將軍在詩中寫道:“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入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設計人員根據史料製作了雪後的大片白樺林,重現了抗日戰士圍繞篝火團團而坐的露營場景。

第五部分為日本擴大侵華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介紹了從1932年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到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期間,我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迭起,先後發生的“上海保衛戰”、“長城抗戰”、“哈爾濱保衛戰”等。

第六部分為全國抗戰爆發與日本侵略者的最終下場。展示了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罪大惡極的戰爭罪犯被押上了歷史的審判台,受到了正義的審判,8年間中國人民英勇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程。

第七部分為中日兩國人民以史為鑑盼和平。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在北京簽字,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97年9月6日,時任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在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時,曾在此碑下寫下了“以和為貴”的和平誓言。中日兩國政府及人民經常互相往來,加深友誼。展示中告誡人們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中日兩國人民要以史為鑑,熱愛和平,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瀋陽的震驚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誌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由此可見,“九·一八”事變雖然發生在瀋陽,但它對歷史產生的影響在地域方面已遠遠超出了東北、中國乃至整個亞洲。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作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國內外迄今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史的博物館。博物館通過大量文物、歷史照片、及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真實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及對我國東北進行殘酷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生動再現了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畫卷。整體陳列是一座記錄莊嚴的民族解放戰爭的歷史豐碑,是向人民民眾進行國恥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近現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講解員的認真講解,得到觀眾的好評。沿著曲折的展館道路,走出展廳,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寫著“沉重”與“悲壯”。那段歷史不該被遺忘,那段歷史值得我們在心頭珍藏。

今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爆發84周年紀念日。一個隨時遺忘歷史的民族無疑是失敗的,但是一個隨時只記得仇恨的民族也不是成功的。在銘記與遺忘之中,需要情感,更需要智慧,同時還需要朝前看的勇氣和魄力。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