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3篇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1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風吹和雨打,只有經受住了風雨,才能成功。”看了《風雨哈佛路》後,我浮現出了這個想法。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莉莎白的美國女孩:她因為父母親都吸毒並且家境貧寒而在學校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但老師卻發現很少到校上學的她竟然在測驗中得了滿分。她還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當她的媽媽因為愛滋病去世後,伊莉莎白強忍悲痛,發奮學習,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內心被震撼了:如果伊莉莎白的潛力沒有被她的老師發現,如果她因為父母吸毒而自暴自棄的話,她就永遠也不可能考上哈佛大學,也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伊莉莎白自己的努力:她並沒有向命運低下頭,而是不斷地去獲取知識,衝破了命運對自己的束縛。

她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我們為什麼不能?我想起了自己練習網球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覺得每次網球課練習的內容大同小異,枯燥無味,還非常累,就不想再堅持下去了。現在想想,打網球也貴在堅持,如果當時放棄的話,現在就不會體驗到打網球的樂趣了。我們應該像伊莉莎白那樣,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會獲得成功!請一定記住:陽光總在風雨後,成功的背後往往有無數的辛勞和汗水。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2

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受觸動,女主人公利茲經歷了常人不敢想像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弗大學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後來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起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曾經的溫馨仿佛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裡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可是為什麼要讓她承受那么多?然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菸,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愛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淒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可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可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可以看出她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卻用努力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程度。"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么樣,我們依然要愛他們,他們一樣愛著我們。最後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演講台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後感3

儘管這不是一部派拉蒙、時代華納或索尼公司的大製作,更不是好萊塢花費巨資開發出來的大片。但事實上你能聽到凡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說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電影。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充滿著很多感動的情節,每個人看完之後對自己都會有所啟發,同時也會改變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不論處在怎樣的困境中都不要對生活失去希望,因為生活有很大一部分選擇權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我們完全可以像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當下的不如意的生活。

“我一直都愛著我的媽媽,無論何時何地,我一直都愛著她,儘管有的時候連她自己都忘記了,但是我一直都愛著她,自始至終,對,自始至終。”

“你曾經睡在街上,流浪,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可憐。”

“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

她說“我不會累垮,我會挺過來。”

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真實故事。

Throa Birch飾演的Liz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她的鄰居靠撿破爛和偷盜為生。她曾經有過一個美好的童年,總是會想起和媽媽在金色的秋天裡玩耍,從草坡上快樂的滑下……..這些美好的記憶使她無論生活有多糟糕,都不感到失望忿恚的原因。

我想,不管時間過去多久,Liz都會被我記起:那是一種不開明,不明確,卻表達一種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為了飾演Liz,Throa曾和真實的Liz呆過兩個星期來熟悉Liz。我要說的是,Liz並不是在告訴我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都要振作,絕對不是告誡或教訓你要鍥而不捨。這樣說有些奇怪,但Liz不斷努力的目的只是像她說的那樣她已經很糟了,生活對她來說已無退路,那么她就要看看生活到底還會有多糟。這點也正是影片的價值之一,它不是簡單對你進行勵志說教——事實上影片確實意非如此。生活在New York City的Liz在最末落時做過乞丐,在垃圾箱裡撿拾過食物。她並不在乎,不管她將來會如何的富有美麗,也不管過去怎樣的窮困潦倒,她始終是那副表情,看起來她已習慣任何的變故。Throa的演技真是頂好,記得影片裡Liz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自己的母親下場如此慘。她的臉上沒有痛苦,也無撕心裂肺的哭喊。更不是神情木然,茫然無措。她只是坐在那兒,略帶不滿意和失落。但是我們知道,安慰大多數時候捉襟見肘,她很堅強,並不試著憎恨埋怨。要活下去。她影片最後Liz最後走在哈佛的路上時,她依然是一幅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通過小姑娘Liz被雨水淋濕的臉龐上的堅韌表情,我們可以知道,她永遠不會妥協。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時,我們抬頭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Liz是個堅強的人,她從沒有迷失過自我,即使她生活在母親去世,父親吸毒,無依無靠流浪街頭等糟糕得無法再糟糕的環境裡,她依然在Surviving(To remain alive or in existence,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中文有哪個詞能體現這層意思)。她記住的只是愛,或者說出了愛以外,她並不在乎別的什麼。是的,她從不在乎得太多,所以無論現實怎樣悲慘她總是很健康真摯。我們看不出他有任何軟弱,從他的口吻聽得出她一直是相當冷靜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不帶一點感情色彩。堅毅成熟的Liz在紐約的街頭,嗯…旅行。

不去說所謂的觀後感受或深受教育,我向來討厭這種正直聽話的態度,影片也非此種勵志態度。而只是要告訴觀眾不要抱怨或想太多,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我應該像Liz一樣,無論怎樣,冷靜堅毅。也許我可以不再在世俗中湮沒,試著不涉足世俗的事情,什麼辣妹演唱團,什麼小資加晦澀加哈根達斯冰激凌…我要擺好姿勢進行深邃的沉思,作出存在的詮釋。好的生活總是在別處,我要準備好體驗我自己的生活,尋找我的奇蹟。

我們,都必須向前走,這是唯一的路。誰都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你努力去做,總會改變一些什麼。——- Liz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轉動。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更強些。”

這是女主角Liz站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仰望著高高的學府樓由衷的感慨。她的童年是有夾雜著骯髒黑色的灰暗構成,父母都吸毒,對於她和姐姐永遠視而不見。她在這樣的混亂境遇中成長起來,在她最終找到戴維老師之前她流浪過、偷竊過、經歷了被爺爺憎恨的無家可歸、感受了媽媽的死去……然後她終於醒悟她在這個世上唯一的維繫也離開了,所以她開始想要擺脫自己的命運,她想要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對於我們這些真正的正常、平凡的人來說,她最終的結局何止是得到了正常生活,簡直就是一個大歡喜。的確,一粒塵埃在追逐一場不過是正常人生的過程中,本身所釋放的光彩已經足夠照亮她的整個人生。

其實Liz波折人生的原罪無法歸咎到任何一個人身上,Liz沒有遇上惡人,她的悲慘只是因為一個不能改變的社會底層的位置。如果我們站在Liz現今一切安好的角度來回顧過去,那些和她生命有過交集的人都在她原先的貧民窟兒童身份上,幫助重新塑造一個有尊嚴、有夢想、有未來的完整的人,這些幫助者甚至包括她糟糕的父母。

首先是她的父親,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Liz的姐姐和她們的媽媽搏鬥的場景,這場混亂的理由只是家裡所剩無幾的錢財應該給媽媽吸毒還是給兩個女兒買食物。而坐在一旁的是Liz窩在沙發里看有獎競答節目的父親。這是一個隱喻,他也渴望生活的轉變,鏡頭多次停留在這檔類似《誰是百萬富翁》的節目上,說明他表面冷漠卻不自覺地渴望著改變,這從最後只有他告訴Liz好好讀書、改變生活就可以得到印證。而且Liz自己也說過,他的父親是一個永遠能夠給出正確答案的人,儘管對於兩個女兒他同樣的不聞不問,但是他不是一個愚昧的人,他聰明並且識大體,這從他熱心於答對競猜題目和願意為Liz去學校做擔保就能夠看出來。也許只是令人惱怒的糟糕生活讓他成為了鏡頭一開始就奠定的樣子,使得他的聰明從來不作用在兩個女兒和改變生活之上。

然後是戴維老師和他的秘書,這兩個人是善良的,她們是Liz蛻變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當Liz想要脫離苦海的堅定信念遇上這樣兩個伸出橄欖枝的人時,世界便可以慢慢明朗起來。女秘書給了遲到的Liz一份考卷並且在後來提醒她紐約時報的獎學金項目,戴維老師從一開始就用寬容的態度接納她並耐心地給她輔導功課。

照這樣分析,Liz的爺爺把她趕出去讓她理解了流浪的不易,而她的女伴Clics又和她相扶相持不至於餓死,她的姐姐在最後關頭借給她可以去面試的大衣,撿垃圾的大媽幫助她上學並一直是一個安慰她的角色。而她的媽媽看似是一切的罪魁禍首,卻是讓Liz這個成長在貧民窟的孩子尚且保留著溫暖和愛的理由,而她的離去,也成為了Liz蛻變的的動力和開始。

Liz是沒有退路的,她自己也說過:“我已經無路可走了,所以我只能向前看。”她說:“我希望能和別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讀遍所有好書。”最後她說:“我必須成功,別無選擇。”

然後她做到了。我會永遠記得當她站在哈佛大學裡說過的那段話:“我不得不背負我的過去,但是我記得所有我認識的人,所有我做過的事情,所有難過的往事。我忘記所有微小的事情,但是仍然很難單獨承受。這就是為什麼我告訴你我的故事,現在我能讓它燃燒、平息,然後我就可以向前走了。”

這是一部被定義為勵志大片的經典電影,甚至有大批的網友都發言說常常會靠這個來激勵自己。我想,這不止是因為女主人公最後實現的是進入頂級大學的夢想,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從一粒塵埃到終於有了自己的色彩這個過程激起了所有平凡人的共鳴。我們是這個浩大世界中每一個平凡的微粒,更多的人來自沒有權勢沒有金錢的平凡家庭,但是夢想是件公平的物,是每個人都可以懷有的物。Liz成長的環境已經不能用糟糕來概括,甚至可以說是絕境,但因為夢想的公平性,這便是她唯一擁有的東西,也是僅憑著這唯一的夢想,她成功了。如此看來,我們除了夢想所擁有的一切和Liz相比來說都是附加值,所以我們更沒有逃避現實、萎靡頹唐的理由。

這是一個和我們同時代的傳奇故事。電影的最後有一行字:“Liz20xx年從哈佛大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電影專業。”這是電影的結束,舊故事的完結,也是Liz生活新的開始。我想,影片結束了,但是影片帶來的信念也將是同樣一個新的開始。

除了主人公Liz之外,這部電影還刻畫了其他很多人物形象,其中Clics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人物形象。Clics的命運和主人公Liz很相似,都來自美國的貧民窟,都是自小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但是最終的遭際卻完全不一樣,究其原因,根本上就是由於兩人的理想不一樣,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不一樣——liz選擇的是學習深造,而則Clics選擇了逃避生活甚至是自甘墮落。由此可見沒有理想的生活是多么的難熬,這樣的人又是多么可憐。這一點也可以從liz的父親的身上體現出來,影片的一開始便是一個破敗家庭的生活場景,liz的母親由於吸毒發瘋了似的向家裡要錢,但是這個家實在是太窮了,為了錢liz的母親甚至向她下跪,最終liz還是不忍心地給了她母親錢。但是從頭至尾他的父親都沒有出面,他一直在看電視,可見他在逃避現實,不想管這些事,儘管在他面前發生,他還是裝作無動於衷,好像沒有任何事一樣,最後還是在liz的說服下才去外面找他的妻子。可見此人的精神已經麻木了,已經對生活失去信心了,當然到最後也是死於墮落。

這部影片人物情感刻畫細膩,是一部適合我們大學生觀看的影片,除了傳遞給我們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更好的是她為我們樹立了努力奮進、樹立人生目標的榜樣。

在那樣惡劣、艱苦的家庭環境中,莉斯都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那樣好的學習成績,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來回報家長、回報老師、回報社會呢?

這是一部好電影,值得我們在意志消沉,頹唐迷惘時觀看,來敲打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現況比莉茲好得多,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具備看清和蔑視生活中一切羈絆的力量,所以,終日鬱悶苦惱。是時候拿一把剪刀剪掉我們的脆弱,驕傲,懶惰了,努力變得堅韌,簡單,視死如歸。我們也可以成為莉茲,只要我們用心去落實我們每一個任務,目標,一個接著一個,在平實甚或些許痛苦中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我們必將是勝者。試著從下一秒改變自己。

最後我認為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正當的目標,這個目標不需要太大,只需要能讓自己有一個期盼,不至於落入無聊空虛之中就可以了,因為人一旦閒下來無所事事,就很可能會陷入墮落的泥潭而不可自拔。人只有在確立了自己的生活的目標之後才能使自己過的充實,正像劇中的主人公一樣在確立了要考哈佛之後就為之孜孜奮鬥,通過努力最終圓夢哈佛!我相信只要我們有目標有動力就一定能到達我們自己的“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