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觀後感作文

我“如何讓我們學會感恩?”于丹老師的開頭一句話便令我陷入沉思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觀後感篇一

“如何讓我們學會感恩?”于丹老師的開頭一句話便令我陷入沉思中。

感恩,似紅葉飄落,終為大地所生,感恩,似梅花盛開,為大地添加色彩,感恩,似鮮花爭艷,點亮灰色的世界,感恩這個詞語不知在我們頭腦中蕩漾了多少次,感恩,讓人記憶猶心,又叫人終身難忘,做為一個孩子,其實,我們最應該感謝的我們的父母,因為沒有他們,我們的不會快快樂樂的來到這個世界上……

這是于丹老師演講的第一部——如何培養孝心。老師講述的第一個感恩的故事便令我淚如雨下,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講的是:從前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來找大樹玩,摘幾個果子吃、摘幾片樹葉玩,大樹都不生氣,每天都盼著小男孩來和它玩,大樹一天一天的盼著,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來找大樹了,又過了很久他已經是個國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惱的嘆著氣,大樹說:“孩子啊,你怎么了?”小男孩說:“別人都有錢買新玩具我都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賣錢吧。”於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來收果子。後來,小男孩於是好久都不來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樹底下嘆氣,大樹問:“你又怎么了?”“別人都有錢蓋新房子、娶新娘,我卻沒有。”“那你把我大的樹枝都看下來賣錢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來看大樹,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樹下嘆氣,“你學業也成了,房子也蓋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呀?”大樹問,“別人都去海外了,我卻在家裡待著。”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幹砍了做船吧!它能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於是,小男孩就把樹幹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來了,他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大樹問:“我什麼也沒有了,只是一個大樹樁,你肯定我不願理我了,哎。”“不,我回來,是因為想和你一起曬太陽,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其次,老師談到“仁”,二人成仁,即不能有自私自利之心,此心古今上下皆有之。當我唏噓感嘆這上下五千年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分久而合,合久又分的變數,我發現能一匡天下、民心所向的都是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這不是偶然,不僅根深蒂固的儒家之仁告訴他們,也是前人成敗警醒著他們:仁者無敵。不然齊桓公就不會不計管仲那一箭之仇,反而讓他輔佐社稷。劉備就不會有如此的耐性三請諸葛亮出廬。仁有水一樣的胸懷,海納百川,包容萬物,自然也可容納別人的考驗或惡意,因為任何的污泥濁水在水的蕩滌下都能恢復明澈,總有這樣一段故事感動著我,林肯總統對政敵很寬容,一個朋友對他說:“你不應對他們這么好,你應消滅他們。”林肯卻只是笑著說:“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我不就消滅了我的敵人?”就是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直抵我的內心,一語中地,擁有了寬容,公開的敵人也會成為潛在的朋友,而少了仁慈,再堅固的友誼也會風化,消失殆盡。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這是于丹老師的原話,也是令我最深有體會的一段話。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每人都應懷揣一顆感恩之心。感謝生活、感謝父母、感謝師長,感謝朋友等,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我們做教師的更應該教育孩子從小知道感恩。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同時也應對其他的需要幫助的人奉獻自己的愛心。

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觀後感篇二

今天,我在家裡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看完了這個講座,我的心裡很激動,感覺自己忽然間長大了很多。

關了電視,我的腦子裡只有四個字——愛與責任。什麼是愛?于丹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顆果樹,這顆果樹為了讓一個從小和它玩的小男孩快樂,用自己的全部讓這個小男孩得到了從少到老的幸福。我想,這顆老樹為小男孩的所作所為就是愛了。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就好比是這顆老果樹,為了滿足我們的要求,為了讓我們在更好的環境下生活,默默的獻出自己的全部。但是做為兒女的我們卻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孝敬父母。我想像我這么大的孩子都是如此吧!那我來說吧,每天讓媽媽幹這個,讓爸爸乾那個,想吃什麼上學之前就說,要什麼就買,媽媽做了魚湯,我先嘗,吃完飯,也從不幫忙收拾碗筷,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于丹老師在講座里提到的賴東進先生,我們敬愛的周恩來,好有那些生活中去做出愛和孝的人,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條件可比我們差遠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孝敬老人,愛護身邊的人,為什麼我們就不可以呢?那些隨時隨地幫助別人的人是值得讓我們學習的。

什麼是責任呢?于丹老師說責任離不開“仁”.而“仁”更離不開人際的交往。沒有交往人就沒有朋友,就會變的自私,也就沒有了責任感。媽媽說她們小時候也象于丹老師說的那樣,雖然只能玩自己做的玩具,但是都是和朋友同學一起玩,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和痛苦,久而久之,就有了責任感,也學會了朋友之間如何相處。而現在的孩子都是玩的高級玩具,這些玩具就把生活中的朋友給代替了,所以小孩子不想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有時還會因為搶東西而打起來。時間一長,孩子美好的天性就會被自私所替代。所以于丹老師告訴我們“痛苦兩個人分擔就會減少一半,快樂兩個人分享就會增加一倍”.所以我們現在就要讓自己有一顆堅韌不拔、勇敢而善良的心!

在於丹老師的講座里我學到的這些,會讓我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在學習中幫助同學,在社會中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會讓我一生受益無窮!

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觀後感篇三

為了讓大家更加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能夠更加自立、自強、自信,上周五上午黃老師布置我們和自己的父母在周六上午7點50分一起觀看福建電視台公共頻道播出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老師主講的《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講座。我非常高興,因為它又是一次練習寫作的機會,也可以讓我學會怎樣感恩。

于丹老師的講座主要是圍繞三個主題展開的: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為本,孝為先。對於什麼是孝,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大樹與孩子”的故事,然後列舉舉了一些名人的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岳飛刺字、周恩來孝敬父母等等。孝心是最基本的,有了孝心還要有愛心。說到愛心,于丹是從“仁”字構造開始,認為仁即愛,兩人方成“仁”,仁愛之心是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愛和尊重才能成就愛。小學生的愛心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養出來。有了孝心和愛心,一個人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最後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于丹還以自己如何登泰山為例說明:人的成功有多條路要走,不必是獨木橋一條。

“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聽從他們的教導,在學習、生活中和同學們和睦相處,多關心他人,做一個人見人愛,人見人夸的少年。于丹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她教我們應怎樣做一個有孝心、愛心和自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