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電影《馮志遠》記錄的是一個平凡教師一生的從業生涯,看完電影的我受益匪淺。看完電影《馮志遠》,我被一個偉大的靈魂被深深的震撼了。本文是小編整理的電影馮志遠觀後感,僅供參考。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篇1

公共事業局組織我們全區教師去濱海一中觀看電影《馮志遠》,心想就是一部普通電影。可是看完之後卻被這部電影深深的打動了。蠟燭成灰淚始乾的詩句頓時湧上心頭 ,心中的思緒隨之飄動。

1958年的冬天,28歲的馮志遠聽從祖國的召喚,他毅然放棄了大上海安逸舒適的生活,來到西北邊陲寧夏支教。20xx年夏天,71歲的馮志遠離開了寧夏。誰也沒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滿了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學生的摯愛。

上《海燕》一課,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到具體的情景中去,課堂上激情飛揚,把自己融化到教學的情境中。馮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學生閃光點。

馮志遠早年就被確診為視網膜色素變性,俗稱“夜盲症”,據說這種病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萬不能用眼過度。可馮志遠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備課、批改作業,以至他雙眼的視力每況愈下,最終導致雙目徹底失明了。這沒有影響到他進入學校,拄著一根細細的竹竿艱難的走上講台。雙目失明的馮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真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最好體現 。見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漆黑的日子裡,馮志遠的內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馮志遠依舊不忘教育事業不忘學生,說:“如果現在還讓我當老師,我依然願意。雖然我看不見學生,下不了床,但我還能說話,我可以為學生們講講歷史,講講做人的道理。”馮志遠的精神感動著每一個人,激勵著每一個老師。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篇2

今天,我帶著學生觀看了電影<馮志遠>,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動。我想,同樣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為了教育事業,為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為學生耕耘著……

當看到他雙目失明後,為了能和心愛的學生在一起。為了能給他們傳授更多的知識時,央求校長能讓自己繼續工作。我不由的悄然淚下,我為在課堂上瀟灑自如,到背如流的講授<<岳陽樓記>>而感動,此時我的內心當中充滿了對他的崇敬,“可敬的老師” “偉大的老師” 。你真了不起。

當學生悄悄頭看我的表情時,我沒有掩飾自己。任自己的感情流露,讓淚掛滿面頰,讓學生看到真實的自我。在馮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師的光榮,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今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方向,。雖不能像馮老師那樣,將畢生經歷投入到教學中,但會以極大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最終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諦……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篇3

這個星期天,我和同學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觀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麼叫做辛勤的園丁,由此啟發到什麼叫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真實寫照。

馮志遠老師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極強的沙棗樹,他紮根在沙漠地區的中學裡工作。為了培育學生成才,他年復一年默默耕耘著,奉獻了自己一生寶貴的青春與年華。

在電影螢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涼。一位來自上海年僅28歲的馮志遠老師騎著駱駝,帶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鳴沙中學支教。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教師,懷著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怕一切困難,迎難而上,不計較個人的辛勞,滿腔熱情,全身心撲在沙漠地區的教育事業上,培育了一萬多名學生。這仿佛是優良的種子,給沙漠增添了無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老師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手拿著放大鏡,一邊認真備課,為學生批改作業。最後雙目失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領導為了照顧他,不用他再上課,但馮老師對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讓學生攙扶著,他憑著過硬的教學本領,堅持在講台上為學生講課,傳授知識,深得學生的尊敬、愛戴。

沙漠地區的生活非常艱苦,在經濟困難時期,他為了不讓學生曠課,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幾個番薯)讓給了學生吃,還有帶著學生在沙漠中艱難跋涉,尋找沙棗樹,把打下的沙棗讓給學生分享。

他艱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長河上只是一彈指間,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42年就是一個人的大半生!馮志遠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獻給了西部的孩子們。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棗樹——頑強、奉獻。

年界70的馮志遠由於身體的原因不得不離開講台,離開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寧夏。在學校大會堂上,他講的最後一堂課得到了全場的轟動,受到了人們最真摯的歡迎和最衷心的感謝!

《馮志遠》這部電影深深地感動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學生,回想一下,我讀書的中學與沙漠地區的中學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教育我們,可我們卻不去珍惜。

現在,我終於知道了,我應學習寧夏學生那種刻苦求學的精神,好好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不堪學習上的一切困難,努力奮鬥,茁壯成長!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篇4

9月13日下午,在學校的組織下,全體師生分年級觀看電影《馮志遠》。我的心靈被洗滌、靈魂被震撼了。他那種為教育事業獻出自己青春和熱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種無私的敬業精神,忘我的工作熱情,高尚的師德,深深打動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懷。電影《馮志遠》記錄的是一個平凡教師一生的從業生涯,看完電影的我受益匪淺。看完電影《馮志遠》,我被一個偉大的靈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二十八歲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暖的小家,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妻子送給他的二胡,踏上了艱苦的教學之旅。誰曾想,他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燦爛年華,直到他雙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沒有離開這片讓他灑滿深情的貧瘠的西部土地,沒有離開他摯愛的教育事業,沒有離開他那山區貧困的學生。影片透過講述教師馮志遠在寧夏期間點點滴滴的感人事跡,生動展現了人民教師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

沙漠上,馮志遠伴隨著一路駝鈴來到了中寧縣鳴沙中學。由於家庭貧困,超多學生輟學。馮志遠不厭其煩地朝學生家裡跑,苦口婆心地與家長談心,使許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課堂。晚自習的課堂上,昏暗的小油燈下,每個孩子的臉都被燻黑了,馮志遠老師的燭光卻照亮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他堅信知識更能改變命運!他堅信自己的發奮帶給學生的是期望。

由於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強度的工作、惡劣的自然和生活環境,馮志遠的視力急劇惡化。一天,馮志遠正在上語文課時,突然眼前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失明後,校長提出讓他退休回上海修養,他卻默默的說:“我回上海去做什麼呀?!”看到那裡,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馮老師是把教師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業,而不僅僅僅是職業了啊!

我也曾聽老師熟背過《岳陽樓記》這篇散文,但給我震撼最大令我終身難忘的卻是影片中雙目失明的馮老師飽含激情的那場朗誦,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好的詮釋。感動於他挑燈對著放大鏡認真工作的畫面,感動於學生們捨不得他走的送別場面,感動於他失明後不肯離開講台的衷心。42年彈指一揮間,最後有一天,他,不得不離開他深愛著的三尺講台。街道兩邊站滿了送行的人群。一雙雙送別的眼睛裡飽含著淚水。我的眼睛裡也都是淚花。

《馮志遠》對於每個看過電影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不是透過簡單文字能夠表現的。馮志遠-一個普通而又響亮非凡的名字,說他普通是正因--像他這樣默默無聞地在教育戰線上奉獻自己的教師還有很多;說他響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餘年,直到他雙目失明,依然以他堅強的意志和信念為那些窮孩子奉獻著自己的一腔熱血,以自己的實際行為譜寫著育人的讚歌。

像如此甘為梯,並把教育和培養下一代做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能有多少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會像金子一般珍重,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無比絢爛的光芒。孩子是中國未來的期望,教育能富國強民,這個時代更需要像馮志遠這樣的人,他們才是真正育人的伯樂。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波瀾起伏,有的只是馮志遠老師默默奉獻、無怨無悔的42年光陰。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完美的時光,都留在了荒涼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時刻去實踐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燭光”的諾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愛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作為一名老教師,馮志遠的事跡讓我更懂得了教師一詞的真正含義,我也會用我的一生來詮釋“教師”這個神聖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