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觀後感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成災,莊稼顆粒無收,每一天都會有人餓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1942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1942觀後感篇一

昨天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范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眾,范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畫敗露後災民一氣之下燒了范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范只能帶著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情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范後來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了吧!老范帶著栓柱,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陝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裡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陝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范這才發現嬰兒已被自己悟在懷裡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傷心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著,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後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說:“死一個災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於此!而總統蔣介石也對災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說明了國民政府的腐敗。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區實地報導災情才讓國民黨政府迫於壓力向河南發放救濟糧。貪污腐敗,只為自己謀利不為國家著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國家而戰。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為民著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著手無寸鐵的災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炸彈,接著又用機槍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民都不放過。後來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占領南京後,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比賽,可見他們已經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台詞:“國家貧弱才會挨打。”如今我們這一代更應該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中華民族能雄立於世界而讀書,我們國家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責任就是為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1942觀後感篇二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來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非常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饑荒、戰爭,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考慮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考慮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考慮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裡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1942觀後感篇三

1942年到底發生過什麼?如果您不知道,不用急,電影《1942》就能告訴你1942年發生過的最悲催的一幕。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成災,莊稼顆粒無收,每一天都會有人餓死。老東家范老爺,因為保護自家糧食和鄰村村民發生衝突,家被燒了,家裡的糧食都被搶光了。他只好帶著全家人和長工栓柱,還有同村的瞎鹿一家,加入了逃荒的隊伍,離開了自己的老家延津,奔向陝西。用范老爺的話來說,他只是去躲災,災荒一過去,他還是會回來當地的東家的。原因很簡單——他有做東家的智慧。逃荒路上,由於日本飛機的轟炸,他帶著的許多行李都丟了,一下子從躲災變成了逃荒。在去往陝西的路上,范老爺身邊的許多人了都餓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寶、鈴鐺、栓柱,還有他的孫子留成,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人世。最後到了陝西,只剩下了范老爺一個人了。范老爺承受不了失去親人們的打擊,和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結伴走回了老家延津······

《1942》這部電影,真實的反映除了抗日時期執政當局的麻木和醜陋。為首的當然是日本鬼子,是他們,殘忍地殺害了栓柱,是他們,兩次轟炸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最可恨的是,他們竟然在災民逃荒的線路上發放糧食,迫使許多災民都去為日本打仗。還有那些無恥的中國軍閥,他們在搶了瞎鹿的驢後,非但沒有給瞎鹿一口肉吃,還殘害了他的生命。國民黨軍官蔣鼎文,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請求下,答應減免三千萬擔軍糧,但卻提出了兩個荒誕的要求:一、讓日本兵不在進攻河南。二、讓自己的部隊退出河南戰場。這種條件,李培基當然沒有完成。於是,在賑災糧食發下來時,蔣鼎文又藉口拿走了三萬擔糧食。最後,貪官也是致使災民餓死的原因之一。他們一面貪污糧食,一面對著上層,信誓旦旦地說:可以克服,可以克服。這些致百姓於水火之中的人,難道不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嗎?

雖然1942年社會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輝,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就比如說美國人白修德吧,他雖然只是一個報社記者,但他卻深入災區腹地,用相機記錄下了河南的嚴重災情。是他,諒解了范老爺偷他的驢;是他,把驢和餅乾都送給了范老爺;也是他,為了幫助河南人民擺脫飢餓,先找到當地政府,接著找到宋慶齡,最後找到蔣介石,親口告訴了他河南的災情。功勞最大的,不就是他嗎?除了白修德,我們所熟悉的老東家范老爺,也是個善良的人。在瞎鹿的母親快病死時,他好心地給了瞎鹿一些小米。到最後,他的糧食已經不多了,他還是把小女孩留下,帶領她一同走回老家延津。要知道,那個時候多了一張嘴是多么艱難的事兒!這難道沒有反映出他的那顆善良的心嗎?

回顧1942年苦難的歲月,我們還應該做哪些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