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2》觀後感

郭敬明的作品仍然像十年前一樣,許多不明所以的憂傷、擁有財富前對財富的意淫、擁有財富後對財富的炫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時代2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小時代2》觀後感篇一

很榮幸再一次獲得免費觀影的資格

看過小時代1後,對小時代2充滿了期待。

2比1更曲折,顧里、南湘、新城之間的複雜關係的爆光,引出了一大串的不為人知的事。故事的情節此起彼伏……

同時也有感人的那一小段,當林蕭看到簡溪和另外一個女人親吻時,她流下的眼淚是酸的,讓我看得也流下了淚水。

開心的是,林蕭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愛,是她最大的收穫。

讓人佩服顧里,雖然家人發生的具變,沒有打敗她的鬥志,在顧源的訂婚宴上,她的氣場壓倒了全場。這就是真正女王的范。

四姐妹友情發生巨變後,還能依然堅持自已的生活態度,堅持對彼此的信任,很難得。

希望南湘能走出她的世界,回到姐妹中來……

小時代2觀後感篇二

那時朋友和我都算文學小青年吧,都覺得郭敬明寫的東西還不錯,只是,朋友的審美大概一直停在那個年齡段了。所以,我可不是那種“沒看過郭敬明憑什麼說不好”的,相反,用朔爺的話說,他做的菜我吃了好多盤。

最開始是得了新概念一等獎,但讓郭敬明紅起來的是好像是20xx年10月刊《萌芽》上的那篇《幻城》,當時覺得寫得真好啊,感人,唯美,緊湊,呵呵……在那時的萌芽論壇上這篇小說討論得熱火朝天。然後看到長篇《幻城》,以為寫得還行但不如短篇,後面接了一個古龍小說般的故事,但這本書火了,後來聽說內容和日本某漫畫高度重合。再後來《夢裡花落知多少》大火,沒出書前班上居然有人把每期《萌芽》上的連載複印下來釘在一起,然後說是抄了《圈裡圈外》,也看了,說實話,郭改得確實更貼近學生群體讀者,但是大量雷同是必須承認的,不道歉還裝得很委屈挺沒皮沒臉的。再之後看過《夏至未至》和半本《悲傷逆流成河》就沒看他寫的任何小說,覺得已經很爛了,不知道是他越寫越爛還是我的審美開始發生變化。

拉拉雜雜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說,丫的說“沒看過他的書就沒資格說不好”和“這是我們的時代你老了看不懂”的人都算了吧,我看過他的書可能不比你們少。還有,哥覺得自己是還很年輕的,就算成了你們口中的老,小朋友們,你們也會長大的嘛,到時候再看看45度仰望天空淚流滿面是個什麼傻逼樣子。

《小時代》(包括1和2 )要說價值觀有多大問題其實倒也未必,雖然電影裡充斥著對物慾沒有遮攔的嚮往,對物質的展示總帶著一種不漏聲色的得意洋洋,雖然裡面的人物除了不停穿梭於各類精緻美好的器物之間好像沒幹太多其他事,但你也很難說這是一部赤裸裸的表達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電影,就像一些人說的,追求美好的生活並沒有錯,而且,郭同學的冬粉們甚至可以辯稱,裡面展示的種種物慾只是某一種勵志,因為人物都只在堅持這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再說了,人物的命運還是很慘的,你怎么就只看到那些名牌沒看到人物的努力、倒霉和可憐呢。

拋開對電影敘事上的欠缺不談,來看看這份夢想和希望吧,電影通篇都沒有告訴大家這些夢想要如何實現,會有什麼樣的困難,裡面主角們的成功都是因為家裡本來有錢或碰到已經有錢的,再加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不食人間煙火光鮮靚麗的俊男美女,與其說這是夢想,到不如說是幻想,考慮到這部電影的目標觀眾主要是十四到十八左右的初高中生,這份幻想更只是一個供少年人做夢的美麗肥皂泡罷了。而那些自以為的悲慘和憂傷,那些好像有多了不起的痛苦和悲情,大概也只能在這個年齡段得到共鳴,因為這個時候的人比較容易產生某些奇怪的情緒,那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情緒,也是喜歡放大痛苦兼有輕微被迫害妄想的情緒,可能有些人的這種情緒會一直保留,比如我的那位朋友,但大多數人到後來就會明白,這樣的情緒是多么的空洞和淺薄。

當然,製作這樣的文化商品也不是不可以,高高在上的票房和郭敬明的暢銷小說都說明青少年市場有強大的需求,畢竟,年少時,誰又不喜歡做夢呢。可能只有等到他們慢慢長大開始走上社會,發現現實生活並不像曾經的夢幻那么美好,甚至有可能四處碰壁,才會慢慢夢醒。

而郭敬明,十年過去了,他的作品仍然像十年前一樣,許多不明所以的憂傷、擁有財富前對財富的意淫、擁有財富後對財富的炫耀……先不談抄襲的那段公案,我相信十年前他筆下的文字也是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是他情緒的真實反映,但到了今天,經歷了如此之多的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創作同樣的東西,只能說已經醒過來的他在繼續裝睡做夢,因為這樣才能有那些少年們源源不斷的追捧,他們才會掏錢買他的書,現在,又多了電影票。從商業上說,對,這無可厚非,但是,也總令人忍不住想感嘆一句,“騙”小孩錢,算不得什麼真本事。

小時代2觀後感篇三

小時代1裡面缺乏背景的人物,到了2中繼續缺乏背景;十里洋場只是符號,套上哪個環境都一樣,影片深陷的還是幾個枯燥人物的死磕;勵志、披露、物質都是表象,編導表達的僅是自己內心非常個人化的乾巴巴的小矯情。名為女性視點,其實是利令智昏的孤家寡人對女性心態的想像,是君主命令姬妾所應該有、且只允許有的狀態——以對君權財富的臣服統領自己的一切行為,亦即權力財富的附屬品;因為除了權力與財富,君主往往一無所有,不讓女子們渴求這個,君主如同乞丐;影片的核心意識是,不迷戀男性肉體與男性財富的女人沒有前途;極力地渲染黑暗,急不可耐地與上一部的和美輕快區分開來,做賊心虛地告訴大家:沒你們想的這么膚淺,你們看,還有這個,還有這個……仿佛罩上撕裂、背叛、懷疑、被利益擊倒的時髦概念,影片就有了深度;仿佛從窮酸的小陽台小發布會移駕到洋氣的大別墅大會所,格調就有了攀升;套用片中的台詞,這是用各種高級的過程來襯托影片的結果有多低級。不必詬病它較第一部對男色更為變本加厲的渲染,或角色們統一分配的兩個字的名字,以及如定做般的雷同的長相,那只是導演的個人趣味;也不想譏諷台詞里終於吐出了幾個大牌,那也只是導演喜歡“有質惑”的東西——電影的核心在人物,人物可以曇花一現,惜字如金,也可以膚淺輕飄,歹毒卑劣,但背後一定得深藏掌故:隱秘的過往,浩瀚的心性,滴水藏海,各含千秋,水有源,樹有根,使觀眾見一葉而知天下秋。而此片人物毫無靈魂可言,不是我們周邊實實在在的人,那一個個端著氣、憋著勁擠出來的台詞,沒有骨肉只有皮相的堆砌,鬆弛的人物反應,以及前後不一貫的人物言行,怎么看都是傀儡,像學校或單位文藝晚會的小品唱大戲,尚不如給低幼孩童看的卡通角色鮮活。熒幕劇作本是虛幻,任意發揮,詩無達詁,都無可厚非,只要能模擬真實,就能觸動人心;但無論怎樣開脫,郭的智術短淺、導功薄弱都難辭其咎。

郭或許是個天才,並非指寫書或拍片,他是一個頑強的野心家與活動家。文化產品只是其表現形式與實現手段。一朝偶成,無限利用。他有足夠的狡猾辨識他必須要做的屈伸,也有充分的柔韌去做到常人做不到的妥協。他的嚴肅可以在無聊的荒土裡培植出一個意義,他的認真可以在膚淺的王國里挖掘出一片深沉。他把面上的東西做得有聲有色,盡態極妍,就如同他的書和他的臉:把一切心思花在雕琢現象,把所有觸角放在風聲前沿;用百分之百的心機去人造感動,量產情懷,用近乎病態的刻意去捏造隨意,批發自然;以精準無比的洞察,去鑽國情的空子,用責無旁貸的狠辣,去凍結特定人群轉瞬即逝的無知。全情投入,變化無窮,但求利己——這是當下社會分娩出的最得時代真傳的胎兒,遺傳了它最強的基因:殺雞取卵,成王敗寇;趨炎附勢,層層奴役。他與他的一切都是最恰如其分的商品,典型得除了商品屬性別的一無所有,毫無重量,絕對純淨;正如他那過於懂事、耳聽八方、拳打腳踢的一攬子買賣,都堆在面上:太太小姐,物質虛榮,應有盡有……除了靈魂——那份自由自在、鷗鷺忘機的赤子之心,以及根植於現實生活的深情體察,而這幾乎是對藝術的全部要求。

腦殘粉說看了才能評,輿論們說不看也知道。其實對於這樣一部與文化靈魂毫不沾邊的吸金機器,心意昭然若揭——愛屋及烏的明星衍生品,隨書推出的小玩具,只要稍有知覺的人,看後的評價與不看的評價都應差不多。人們看後大驚失色道“原來我們冤枉它了”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看了再評是歸納法,不看就評是演繹法。好比我一聽說羅玉鳳要參加亞洲選美小姐大賽,就知道她肯定拿不了獎。這是我的判斷。你也可以說我沒有去看賽況,沒等結果公布,是主觀臆斷。但這是基於我對羅玉鳳的了解,有經驗可循,恰恰是出於理智。看到郭敬明就知道《小時代2》爛,就有如看到James Cameron就知道《Avatar2》好一樣。關於片子是否爛,有事後總結,也有事前估計,都是一種方法。如果我們每見到一次火都非得摸一次才知道會被燒傷,那人類根本發展不到今天。

卡神的終結者第一部1984年,第二部1991年;阿凡達第一部20xx年,第二部至今還在磨劇本。如果高效,也有高質量,甭說兩年出四部,一個月出四部也行。精彩的東西觀眾想看都來不及。慢工出細活,快工出渣貨——當然這是指通常情況,觀眾渴望例外,可惜郭敬明不是,他要趁熱打鐵,一部接一部……我們的領導人說過,“打鐵還須自身硬”。就算是米田共,也沒有這樣的拉法,但唯有這樣的拉法,郭才買得起法拉。硬著頭皮賺,鐵著菊花拉——重賞之下,必有拳勇,暴利之下,屎如泉涌……

青春片多了去了,正能量的有《三傻》、《怦然心動》,負能量的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拽才華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亮誠意的有《那些年》和《致青春》;能量可正可負,才華有高有低,但凡一點可取,皆可成為佳肴;可一坨米田共無論怎樣包裝,都不可能當做糧食。

小時代在香港台灣地區的票房全部慘敗,放在歐美想必一樣——人均富裕、國民素質普遍優秀的國家,這種片子必然冷遇,反之則5億。有人狡辯稱爛片是電影大工業的開始,是佳片的先頭兵,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么好吧郭敬明,在這個不談絕對、只談相對、現實最大的病態當下,姑且只能“黑暗無邊,與你病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