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我不是潘金蓮》是馮老炮兒——年過半百的老人任性的結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篇一

馮小剛說他前半生都在為票房打工,現在想拍一部老了不會後悔的電影。昨天,我去電影院看了《我不是潘金蓮》。

電影情節靠一條很荒誕的點推動的:告狀,李雪蓮從縣裡告到市里,又告到省里,然後告到北京,而且是連續告了十年。告狀背後的原因更荒誕:李雪蓮和丈夫秦玉河為了分房子假離婚,結果弄假成真,秦不僅沒有復婚,還娶了新老婆(電影最後,李雪蓮說其實假離婚後,發現自己懷了孩子,當時沒辦法流產了,這也是一方面原因)。李雪蓮一氣之下,就去告狀了。

其實,我看到這一幕覺得很不可思議,有這個必要嗎?

也許你也會有這樣的疑問,但繼續看,我明白了,有兩點促成了這一結果:

第一,人言可畏,李的聲譽受損。秦公開說李和自己結婚的時候不是處女,說她是潘金蓮,這在小縣城傳開了,這對李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第二,李雪蓮是一個“偏執的人”。她要讓秦給他一句真話,她要討回一個公道,她要告狀,沒錯,“老娘就是要告!告!告!”

在李雪蓮告到第十年的時候,縣長,市長想盡辦法做思想工作,說不要再告了,然而李雪蓮最後還是要去告!!在趙大頭(李的同學,暗戀李多年)的幫助下,李逃過了縣長的監視,繼續北上告狀。

在最後的這次征程中,出現了三股讓李雪蓮停止告狀的力量。

在旅途中,趙大頭睡了李,對她說:“你到底是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還是想和恨的人在一起?” 趙大頭很會做思想工作,這句話極其真誠,又有說服力。李回答:那還用說,當然是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然後,他們就去黃山旅遊了。

李陷入愛戀,幸福不已,給楊買毛衣,心中完全沒有了告狀這碼事。其實,告狀在這個時候,已經變成了李活下去的一種推動力,她已經習慣了,她也很累,但就像一各漂流在小河上的船隻,她停不下來,因為沒有人可以讓她靠岸。當大頭的愛出現時,她幸福地停了下來。

這是成功阻止李告狀的第一股力量。

然而,回到賓館後,聽到大頭在和縣城裡的副院長賈聰明勾結,為了“搞定自己不去告狀”而做的這一切。她瞬間怒火中燒,二話沒說,離開繼續告狀!其實,楊有自私的成分,但他對李的感情也是真的。只是,李是個偏執的人,她容忍不了這一切!

李來到了北京,在向自己的表弟借錢時,被縣長和法院院長的埋伏所抓,李奮起反抗,此時,縣長對李說:你的前夫,秦玉河死了。聽到這個訊息後,李身子軟掉了,在眾人的攙扶下慢慢倒在地上,她一邊哭一遍罵:狗日的秦玉河,死了也不打聲招呼,害的我不能告狀了。之後,李決定去上吊自殺,因為她覺著或者沒勁!

秦的死是阻止李繼續告狀的第二股力量。

李來到一片果園,繩子都系好了。結果被一位大爺攔下,大爺說:“如果你非要死不可,幫我個忙,去對面果園”。因為,果園是供人們來採摘的,死了人,影響生意。李望著大爺,表情茫然。後來,李沒有自殺,而是在北京開了下小飯館。我猜,或許是她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沒人關心你的死活,大家只是關心自己的利益。同樣的,在整個告狀過程中,沒人關心她的對錯,大家也只是關心自己的利益。

接下來,再對這三股力量作一下個人解讀:

第一,趙大頭的愛。此前,李的內心一直被一種情緒或者說欲望控制:要一個說法,我咽不下這口氣,我恨恨恨!

我們都在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的控制中執著地生活,而且我們還不知道。(欲望的第一層狀況:意識不到被控制)

但是不要擔心,當你遇到愛的時候,這些執念帶來的痛苦就會自然而然的消失不見了,但是,要是真愛。

第二,秦玉河的死。與其說秦的死讓李停止了告狀,不如說,秦的死讓李認識到:原來苦難和折磨她的慾念是她生活的動力。這個動力,沒有了,生活也就“沒勁了”。她選擇死,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沒辦法忘記痛苦,沒辦法洗清自己。但死亡是最容易的方法,不是嗎?

我們會意識到欲望帶給我們的痛苦,我們決定要斷舍離,我們試圖通過控制自己,控制欲望,控制生活。(欲望的第二層狀況:意識到了,想去控制,想去消滅欲望。)

第三,大爺的話。大爺的話徹底改變了李,讓她豁然開朗。她意識到了自己曾經斷送了別人的前程(前任縣長因李告狀事件而被撤職),她開始去思考自己這十年多的告狀的對與錯了。

最後,在那個小餐館裡,告了十年的李雪蓮熱情的招待著縣長。那一刻,陽光明媚。畫面如此平靜,讓人感受到一種慈悲,那么真誠和自然。(欲望的第三層狀況:至善。)

電影在播放過程中,大熒幕上的鏡頭由園鏡頭,變成了小矩形,最後填充滿整個熒幕。不知道導演是不是有意在告訴我們,當你和自己的欲望相處的越來越好的時候,你也會像這電影裡的鏡頭一般,越來越開闊···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篇二

《我不是潘金蓮》是馮老炮兒——年過半百的老人任性的結果。他把一定程度上得罪觀眾的題材和表現形式搬上螢屏,在習慣了漫威的荷爾蒙系列的年輕人面前呈上一杯苦茶。

用影像記錄中國現狀,記錄時代里普通人的悲喜生活,是馮小剛一直想做的事。

他在不止一次採訪中說過,如果不是《一地雞毛》、《我不是你爸爸》這些反映現實的片都折了,他就直接奔著《我不是潘金蓮》去了。不會有中間《甲方乙方》那些賀歲片。“那些賀歲片都是假象”。

題材不夠熱門,圓畫幅國內沒人玩過,合作夥伴反對,都阻擋不了他想拍的心,他的底線是“大不了你們不投資,我自己投資。”在過去那么多年的妥協中,他積攢起一份任性的資格。而能說出這話,除了因為有錢和地位,恐怕也需要有一點堅持和初心吧。所謂,烈士暮年,壯心未已。

李雪蓮是個聰明的農村婦女,她想出假離婚的法子,也知道如何才能讓當官的關注到自己。她一根筋的認死理,他認為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為什麼假離婚成了真離婚,法院的人還說這就是真離婚。

她相信她的牛,商議假離婚時只有牛在場,牛點頭她就去告狀,牛搖頭她就不告了。聽一頭牛的話,這荒唐的說法,把市長氣的拂袖而去。

李雪蓮從公安局出來後,曾一度想放棄告狀,但是她要秦玉河一句話,這婚到底是真離還是假離。沒成想,秦玉河卻羞辱她在新婚之夜前就不是處女了,說她是潘金蓮。李雪蓮是憤怒的,在她心裡,婚後出軌並謀害親夫的潘金蓮和她是有本質區別的。

但是在和大頭一夜情之後,李雪蓮卻覺得自己就是潘金蓮了。因為她的意識里,這婚就是假離婚。所以當她聽到秦玉河意外身亡的訊息時,哭的呼天搶地——再也沒法把話說明白了,我不是潘金蓮啊!

一部荒誕的鬧劇因為當事人的去世而終結,一個靠告狀而活著的人自此失去了活著的動力。官員該如何做,李雪蓮該如何做,李雪蓮身邊的男人該如何做,電影想表達的太多,一時半會兒我摘不清了。

昨天看了南方周末對范小姐的採訪,她說,最後結尾餐館的戲是她要求加的。可是這段戲也導致了爛尾——扯出來兩個全片從未提及過的孩子,然後強行升華角色包裝母愛,一瞬間就讓李雪蓮這個角色的塑造變得十分失敗。既然她大兒子在前夫那,那她為何從頭到尾不曾提及一句?這樣一個母親對流產的孩子卻又有那么強的執念?

我倒是覺得范小姐和郭敬明拍完爵跡,沾染了郭敬明不少仙氣。

反觀其他配角,人物飽滿——遇事兒先摘自己的大鵬,不願意給領導添麻煩的張譯,去對頭那兒上吊的范偉。倒是范小姐一出場我就覺得隱隱的尷尬。

圓形畫幅的形式運用的很好,有類似聶隱娘的美感,也像富家小姐手裡的山水畫扇子。

另,我最喜歡的還是馮導的《一聲嘆息》。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篇三

經書友會楊老師的推薦,晚上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蓮”,范冰冰主演,馮小剛導演,電影中范冰冰一改往日的華麗霸氣,飾演的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簡直可以說是絕望主婦,甚至後來有點兒執著的犯二,不斷地折騰著自己和各級領導的神經。

李雪蓮的案子要從計畫生育說起,當時國家並不允許生二胎,特別是李雪蓮丈夫秦玉河還是茶廠職工,也算是國企員工,在企事業單位中二胎超生幾乎等同於直接開除,所以夫婦兩人為了二胎想出來這么一個餿點子,就是辦假離婚,給兩個孩子都落戶以後再復婚,這當然不能堂而皇之地示人,只能藉口說是為了多領一套房子,結果計算失誤,中間環節出了差錯,秦玉河因為李雪蓮結婚時不是處女,所以假戲真做,跟別的女人結了婚。這個橋段有點兒像電影中老領導夫妻金婚五十年的秘訣一樣:忍,一忍再忍,只不過秦玉河覺得自己抓住了機會,無需再忍,但是李雪蓮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最後他和後來的妻子也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中,這可能是他後來出事的一個原因。

李雪蓮開始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假離婚,結果法院判決她程式上是真離婚,她去找前夫秦玉河討說法,沒想到秦玉河當著許多酒友的面兒,東拉西扯扯出了她婚前的事兒,很多事就是這樣,夫妻吵架也是這樣,總是從一件事扯出來另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兒來,不斷循環強化,結果鬧得小事變大,最後無法收場。李雪蓮從恨前夫變成了恨法院院長、縣長和市長,她的一輩子被前夫毀了,前夫活著的時候她不斷地告狀,把告狀職業化,而前夫死了以後,她一下子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其實離婚對於李雪蓮而言,早就是天塌了,只不過她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一片天而已。

李雪蓮一頭霧水的跑起了告狀官司,想還自己一個清白,沒想到十幾年折騰下來,一無所獲,不但自己的生活被嚴重干擾,也成了上訪專業戶,成為市里和縣裡的重點管控對象,享受著四人看護監守的待遇,簡直是被軟禁了。每年一到春天,就成為關注焦點,各級領導為此都操碎了心,但是大家都不得要領,按著自己的思路來處理這件事,他們想不通這個普通的婦女每年上訪告狀是為了什麼,他們只能治標不治本的在自己許可權範圍內把這件事兒壓下來,但是李雪蓮在與他們的鬥智鬥勇中變得越來越難於控制,這時候李雪蓮已經成為小白菜、潘金蓮、竇娥和白娘子的四合一化身。

後來的馬市長一直從哲學上思考李雪蓮事件的起因和解決之道,他開始以為這是一件小事,認為是下屬辦事不力導致小事變大,結果自己在與李雪蓮幾次交鋒之後也為了這事兒百思不得其解,他都親自下廚了,還是搞不定這個婦女。在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心力交瘁,每個人都是被冤枉的,都很委屈,不明白自己錯在何處?特別是開始的法院院長、縣長和市長,他們幾乎是與主人公李雪蓮毫無交集,甚至在不是特別了解案情的情況下就被一擼到底,他們的悲慘經歷成為後來繼任者的夢魘,大家於公於私都對李雪蓮格外的上心。在片尾的時候,之前被擼的史縣長去了李雪蓮在北京開的小飯館吃飯,認出了李雪蓮,而這個時候李雪蓮已經經歷了自殺未遂,和表弟重新創業並站穩腳跟,相逢一笑泯恩仇,他們談到往事,李雪蓮才吐出真言,史縣長才了解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但是他已經在野了,對這事也只能感慨一番而已,如果早一點兒了解到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也許他還是風光無限的當著縣長,但是凡事是沒有如果的。

片中講述的信訪困境在許多地方都存在著,很多事開始的時候其實是很小的事,但是由於沒有被妥善的處置和深入細緻的做工作,最後從一粒芝麻變成了西瓜,變成了解不開的疙瘩和無解難題,甚至有一點兒皮膚病的感覺,不管吃什麼藥它就是好不了,它從一個人的心病變成了一個群體的心病,每個人在其中苦苦掙扎,得不到解脫,沒有元兇而又都是受害者,這個困境是以秦玉河的意外事故身亡來破解的,秦玉河死了,狀子告不下去了,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李雪蓮大病了一場,悄悄的去尋死覓活,但是范偉飾演的果農告訴她: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最好能換棵樹,耽誤不了自己多少功夫,也不要給別人帶害,要帶害,也給自己的對手帶害。而趙大頭說的也很有道理:人到底是要跟自己愛的人在一起,還是要跟自己的仇人在一起?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道理,全看你怎么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