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都不能少有感3篇

看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

今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為《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裡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為家裡窮去城裡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裡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么破舊,文具那么少,學生的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么好,我們的王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的忙碌著。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為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看一個都不能少有感2

看到電影名叫《一個都不能少》,我表示很好奇,究竟是什麼一個也不能少呢?於是,懷著滿心的疑惑我看了電影院。

電影敘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著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助,電視台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這裡,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几淨,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說:我們這么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螢幕上出現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溫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老師、家長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學習,努力學習,為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不知道你看了《一個都不能少》了嗎,你有怎樣的想法呢?會是跟我一樣,想要努力吧!

看一個都不能少有感3

應該說,這是繼《媽媽再愛我一次》賺我淚水最多的一部電影。我盯著螢屏的雙眼被淚水模糊了多次。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魏敏芝

水泉國小代課老師(臨時、民辦),年僅13歲。她是一個地道的山裡娃,很單純。可以說,她去代課的最初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那50塊代課費。這從她一到學校就和高老師提錢的事情,以及後來問村長要代課費抗議看出來。她一個純真質樸的山裡娃子,有著誠實守信的天性,時刻牢記高老師走的時候給她交待的每一件事情,要看好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她自己也只是個孩子,僅僅是國小畢業,如果是在條件好一點的地方,可能也正在享受著快樂童年。但是,她卻不得不為了生活,成為了28個孩子老師。因為年齡太小,開始的時候,她在孩子中也沒有威信,甚至不願意叫她老師。隨著和學生的朝夕相處,感情日益劇增,對高老師的“交待”已經轉化成了一種責任,雖然她自己可能也說不清。為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她之身一人去了城市,在身上僅有的9塊錢用完後,露宿街頭,仍不放棄。特別是為了找電視台台長一天一夜守在門口,見到戴眼鏡的就問,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找到自己的學生,怎不讓人心酸。

高老師

水泉國小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老師。他可以說是貧困地區教育的堅守者和執著者,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也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面對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仍然擔心學生的學習。就在準備出發的清晨,還放不下心頭大石,忐忑不安,不願把自己作為老師的身份放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皂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正是山區教育工作推行的可幸之處。

村長

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也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自八十年代開始實行革開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但貧富懸殊卻日益加劇。居於窮鄉僻壤的許多適齡兒童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失學間作拉鋸式的取捨。除了因為資源短缺的緣故外,又有誰會關注到政策推行的問題上呢?近十年來,政府和不少慈善團體也紛紛籌集資金及物資,送往各貧困山區,興建希望國小,不斷推動山區的教育工作。但一批批的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的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真正正花在有需要的學生身上呢?正當魏敏芝嚷著要到城裡找回學生張慧科,到村長家中請求幫助,村長卻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魚大肉,一面拒絕魏敏芝的請求,還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這是多么的令人憤怒。由村長對魏敏芝的嚴厲態度,到賄賂張慧科說出擅跑學生的藏身之處,再到電視台把魏敏芝、張慧科送回水泉鎮,村長見到一大車文具及收到助學資金的眉飛色舞的樣子,都足見村長唯利是圖的作風。這不就是貧困地區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嗎?

《一個都不能少》以純真、樸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動容的氣氛。片末只以學生用七彩繽紛的粉筆寫字的情景作結,並沒有交代水泉國小的及展及高老師的復職,給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這亦正是我們該對山區教育推行問題加以正視的地方。

電視台的接待員

城市人的市儈,按章辦事的迂腐以及對事物的短視更觸動人心靈的痛處。這也是電影想帶出的重要信息。電視台接待員只知道安規定辦事,不懂得絲毫變通,使主人公見台長之難不亞於過去進京面聖。如果人人都這樣,也許社會秩序井然,但是這個社會絕對不會發展,因為誰都是因循守舊,沒有絲毫的創造。當然,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機關的衙門習氣。魏敏芝多次要求見台長,台長就在裡面,隔的僅僅是一個窗,但是卻不亞於一座山。接待員固守著辦事的規定,沒有證件就是不能見;其它工作人員即使看到了,也冷漠地走開了,沒有一個人幫忙帶她見台長。即便是台長的秘書,也是在魏敏芝等了一天一夜之後才告訴台長。見一個小小的電視台長都如此之難,要是見市長呢,省長呢?難度可想而知。也許編導正是考慮到見那些大官根本不可能才安排了個台長來解決。

冷漠的人心

說到這,就不得不再說一個問題。電影中魏敏芝的困難歷經重重,最終還是象徵政府權力的電視台長解決的。為什麼這個小小的事情,都要政府,都要電視台參與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呢?為什麼城市裡就沒有多少熱心的人幫忙呢?難道城市的鋼筋混凝土也冷卻的城裡人的心?讓一個個都變的冷漠。

弊病的體制

事實上,中國又何止一個水泉國小,豈止一個張慧科?簡陋的校舍、輟學的兒童,遍布了中國各窮鄉之中,城市人看見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為何他們只懂同情施予給一間水泉國小,一位小老師和一位輟學兒童,對其他卻漠不關心?只可說一句:當權為政著短視、思想表面化,對深層的問題不願思考,固守弊病的教育體制,不思變革。這故事不但說出貧村國小不幸,更是說出整箇中國的不幸。中國發展的速度世界驚人,存在的重重問題更驚人。我想,導演開拍此電影的目的,可能就是想讓國人作一個反思,反思整個社會的前途方向,反思國家的發展和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