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國崛起》有關日本的觀後感

摘要:明治維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點,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此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卻遭遇失敗。

通過觀看《大國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已開發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為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已開發國家應該具有的歷史使命,同時我也清醒地發現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缺點和歷史經驗的不足。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較,我選取深深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日本來舉例,淺談其近現代的發展歷程。 明治維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點,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此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卻遭遇失敗。

歷史為什麼會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呢?

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在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危機主要體現在:一是日本存在著猛烈而持續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它有力地衝擊著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著尖銳複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1865年幕府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誌著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閉式的社會結構,不但無法調節這些矛盾,本身也陷於瓦解。而中國戊戌維新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形勢。自從1864年欺騙利用。在統治階級內部,掌握清政府大權的滿族貴族,對外向外國侵略勢力投降妥協,勾結起來共同絞殺中國人民革命;對內則向漢族地主實行讓步,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軍閥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辦理國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權暫時得以維持。統治階級內部雖然有洋務派、頑固派以及帝黨、後黨之爭,但總的說來守舊勢力還很強大。

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能否實現近代的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舊的統治階級營壘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這支力量的實力情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

中國的情況則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同現存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利害關係,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又是它們的共同思想準則。而且,這股反動勢力還有強大的外國侵略勢力的支持。因此,在這個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統治營壘中是很難分化出與之相對抗的革新勢力的。如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

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從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改革封建身份、廢除封建俸祿、地稅改革、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召開國會,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儘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並且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並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於日本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戰後日本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

我認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蕩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範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20xx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蹟的根源。

2.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

"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已開發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所以我們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們的國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