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央視主題片我們一起走觀後感 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下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觀後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心得體會

2024年是改革開放40年,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心中也充滿了無限的期盼,xxxx說,“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以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基礎,展現了107個典型的改革故事。攝製組採訪了183位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還挖掘了大量歷史素材。充分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靠著艱苦奮鬥、思想解放,中國人突破了艱難險阻;靠著勇於變革、銳意進取,中國人用雙手書寫了壯麗的發展史詩;沿著成功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回首過去,我們40年的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纍纍。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民眾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繼往開來,中國的發展永不止步,中國也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樣也是黨的根本宗旨所在,是黨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改革價值取向。

xxxx更多次強調,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民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作為基層幹部,我們更要全力踐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

農村爭當美麗鄉村,城鎮爭做文明城市,一幢幢一件件都離不開改革開放的紅利,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承載來40年所帶來的巨大成就,更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信,未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改革開放正確方針政策下,社會會更加進步,國家會更加繁榮。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40年,是跌宕起伏的40年,是一路高歌猛進的40年。四十年的繁榮與發展,四十年一代代兒女的不斷努力,成就了今天偉大的中國!讓我們在改革開放40周年中回憶過去,展望未來! 第一篇 假如可以穿越時光隧道,你想不想回到1978年看一看?對比當時的時髦物件兒“三響一轉”與當今社會發展碩果集萃,一種感慨是否會由衷生髮?國家博物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舉辦以來,人們從豐富的史實史料中找尋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從民族自豪感中積蓄銳意前行的奮進動力。

40年時光流淌,數不清的第一次,雕刻出嶄新的社會肌理。 對於一些人來說,關於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記憶並未走遠,新的生活已然撲面而來。吃穿住行物質極大豐富、品質極大提高。 恢復高考、下海創業、留學海外“只要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仔細想想,這一切都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決心與舉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發展家底和後勁、推動供給側改革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質量持續提高、環境治理攻堅克難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加快開放步伐更大程度打通國內外市場……事實證明,民之所望,改革所向,每一輪大發展大飛躍,都起始於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突破。

從18位村民按下包產到戶“紅手印”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改革開放後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天津濱海新區簡政放權中封存109枚公章。40年間,從深圳特區“殺出一條血路”到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雞毛換糖的小個體到世界500強企業,從一顆高鐵螺絲釘也要向國外進口到國產大飛機開出“中國速度”。40年眾志成城、砥礪奮進,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各行各業煥發蓬勃生機。40年,這些“第一” ①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鳳陽小崗村; ②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③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 ④第一條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 ⑤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⑥第一架國產大型客機:C919。 從改革開放第一村,第一屆春晚,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艘航空母艦,第一屆國際進口博覽會……這一個個第一,標記了我們40年所走過的路。

40年改革開放歷程啟發我們,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寶。面對新時期世界發展大勢,有待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眾志成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齊心協力,沒有跨不過的溝坎。改革開放刻在中國大地上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刻在人們心裡的,又何嘗不是對祖國的美好祝願,和為祖國未來貢獻智慧與力量的堅定信念! 總結好改革開放經驗和啟示,不僅是對40年艱辛探索和實踐的最好慶祝,而且能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大動力。”回望過往,珍惜當下,開創未來,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夠成功!

民主社區40年“發家史”

東坪鎮民主社區黨支部位於國家級貧困縣——湖南省安化縣,從名不見經傳到湖南省優秀基層黨組織,從一窮二白到集體資產逾3400萬元,伴隨改革開放的浪潮,在實踐中經歷了40年風雨冼煉,民主社區黨支部帶領社區黨員一班人,發揚“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精神,憑著“兩塊板子一副扁擔一車瓜”,在城市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創新思維、搶抓機遇、久久為功,摸索出了一條縣域城市社區發展之路。

近日,筆者上門拜訪了原民主社區支部書記周玉蓮。67歲的周玉蓮精神矍鑠,是一位和善的老婆婆。在說明來意後,周玉蓮熱情地把筆者迎進了家裡,主動嘮起了民主社區的“發家史”。

改革開放政策春風吹暖基層

民主社區是解放後設立的,改革開放前都是集體化,除了一間狹小的辦事點,算得上一窮二白。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政策放開,號召黨員民眾勤勞致富,允許搞個體經濟。社區支委幾個堂客們就心思活絡了起來,你一嘴我一舌,聚在一起尋求發展出路。搞化工企業不懂科學,搞加工生產也沒有人才,只有從小商小販做起。做生意沒有本金,幾個人就東討一塊磚,西借一塊布,從家裡拿來鍋碗瓢盆,在河灘邊上找個空地搭棚子,兩塊門板就是台面,開起了早餐店。每天下午支委幾個女同志就挑著扁擔到十里八鄉轉,賣包子油條。有了一些積累後,就開始租門面開縫紉店、花圈店,黨員們以義務工的形式,自發地為集體經濟增收出力。

兩塊板一副擔一車瓜謀出路

店子開張後集體經濟收入有增加,但是時代的變化太快,社區要搞建設要發展,很快就入不敷出。怎么辦?周玉蓮和支部書記諶節貞半開玩笑地講,這會計當得沒點味,年年都是做欠賬,什麼時候能有點結餘才好。諶節貞聽說常德西湖那邊的西瓜特別好,提議進點西瓜來賣。她們都是說乾就乾的人,諶節貞和周玉蓮當天就租了一輛四輪車,往常德趕。結果到了地方才曉得西瓜要滿足日照,3天后才能開園。回去再來的話,租車費都划不來,她們只好借住在老鄉家裡。西瓜開園的時候,她們清早就趕過去摘西瓜,一路顛簸,到晚上2點鐘才回到民主社區。新鮮西瓜大家都愛,一車瓜第二天就銷售一空,除開成本淨賺了700多元。兩塊板一副擔一車瓜,是民主社區“發家”的拐點。

歷經波折人間正道是滄桑

1981年6月,因為發展需要,拆了原來的窩棚修房子。錢不夠,水泥、木材、鋼材都是賒欠的,兩層的房子修了一年半,一直到1982年12月才修完。她們在自己的門面開起了社區商店、縫紉店,創辦了柳溪旅社。1986年把修樓的帳還清。1991年,做出了一些成績後,讓社區支委幾個堂客們有些“忘乎所以”。社區跟風辦起了地板廠,把賬上的幾十萬都投了進去。她們不懂技術,也沒有管理經驗,做出來的地板要么是燒鍋了,要么就殘次品一大堆。幾年時間把原有的積累虧得精光還倒欠帳。1998年,周玉蓮接手擔任支部書記的時候,賬上還欠4萬元。2001年,原來缺工少料建的辦公樓成了危房。社區集體賬上只有24萬。經過黨員民眾大會決議,她們大膽地制訂了新建方案,總計8層,面積4800平方米,預計造價300萬。24萬資金,付給工人工資和辦理必要手續就用完了,支委幾個人帶頭捐了款,也發動黨員捐款,湊了3萬2千多元,其他的都是靠賒欠。到2024年5月,周玉蓮退休離任時候,社區支委還清了修樓的300萬賬目,賬上還結餘400多萬,社區固定資產超過3000萬。有了大量的集體經濟收入,社區支部人才慢慢集聚了起來,年輕的大學生加入了支部,陣地建設逐步規範,開展黨組織活動形成了常態也更有底氣,社區黨支部建設才能走上良性循環。

“君子協定”凝聚精神核心

聽完周玉蓮的講述,筆者是很驚嘆的,幾個女同志,帶著支部十幾名黨員,能有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同時也很疑問,是什麼讓她們始終能擰成一股繩,風吹不亂?雨打不散?是什麼讓她們在很多男子漢看來都不敢想、不敢做、不敢面對的困難面前毫不不退縮?

聽了筆者的疑問,周玉蓮臉上的皺紋暈開了花,她說:當了這么二十年支部書記,心得還是有一些的。我們支委幾個堂客們在開始就制訂了幾條“君子協定”,一是只要有時間就要聚在一起學習,因為我們的知識水平都不高,不發狠學肯定當不得別人,學習的內容五花八門,上到中央、地方各級的政策檔案精神,下到縫紉、剪紙、做包子的技術,需要什麼就學什麼;二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堅決保質保量優先完成上級黨組織交辦的任務,我們社區支部是黨在基層一線的戰鬥堡壘,一言一行都要給黨員和居民樹立榜樣;三是所有的收益歸集體,絕不中飽私囊,剛開始時候有的同志心不是很齊,搞了些小動作,支委幾個人就經常上門批評教育,做思想工作,帶頭的不偏私,風氣自然而然就好了;四是雷打不動堅持“三會一課”,約定每個季度最後一個月的25日召開黨員民眾大會,重大事項都在大會上公開討論,鼓勵大家提意見,實行民主決策;五是建立了一本支部“人情賬”,大家對集體做的貢獻都計在賬上,清清楚楚。

訪談結束,筆者不禁對周玉蓮等幾位老黨員的事跡肅然起敬,欽佩她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欽佩她們幾經波折不改初心的韌性,更欽佩她們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清風氣概。xxxx常說,溫故可以知新,或許民主社區這部40年的“發家史”中,就蘊含著破解當前城市社區黨建工作難題的“法寶利器”。

《致敬改革開放 重溫光輝歲月》40周年大會觀後感

在12月18號上午,有幸觀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直播,觀看此直播過後讓我更加了解祖國的發展歷程以及對今後發展的目標。讓我受益良多,也讓我感悟頗多。

在此次直播中,介紹了許多對國家發展具有促進意義的人。他們有許多都已逝世,但我相信他們對祖國的貢獻必定為人們所熟知且不忘。還有部分都已為老者,他們的頭髮已花白,身軀也已佝僂,但仍堅持為祖國奉獻,光這份精神就足以讓人們學習與敬佩。期間還介紹了幾名軍人,當我們看到他們身上的獎章時,所有人都發出來驚嘆,可見他們為祖國建設做了多少事。這些功勳也代表了他們的付出與心血,更是他們的驕傲。其中也出現了非常熟悉的面孔,譬如李谷一以及袁隆平老師,相信人們對他們都是非常了解與熟悉的。看過春晚的應該不會忘記李谷一老師的歌聲,她見證了新祖國每一年的成長。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為全球所熟知的,因為他的發現與發明養活了全球各地多少萬人,沒有他可能就沒有現在的中國。

隨後xx主席還為各位頒發證書,以及進行演講,習大大講明了新中國發展近40年的發展歷程,並點明了當代中發展中適應方法與策略。當代中國新青年也需要學習當代新思想新文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更為全球所熟知,我國在國際中的地位已逐步提升,在世界的舞台上話語權也越來越大,。相信只要有著堅定的目標與信念,我國定會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