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電影觀後感

看紅色電影,可以激發我們愛過的熱情,增強自己建設祖國的責任。那么,看完紅色電影的你該如何寫紅色電影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紅色電影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紅色電影觀後感篇一

前一陣子,在以前高中同學的推薦下,我看了影片《黑太陽731》,這是一部記錄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記錄下了當時日本軍隊在占領南京後所進行的姦淫、擄掠、燒殺、搶劫等等殘害中國無辜人民的種種罪行,

他們喪失人性,肆意虐殺,手段殘忍,令人髮指。

曾經,看過很多的韓日恐怖片,卻從沒有這樣一部更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噴怒。其他最最恐怖的電影在時過境遷後都可以口氣輕鬆地、甚至是開著玩笑地談論,唯獨《黑太陽731》不能。至少是有著人類基本良知的人或者是與那些受難同胞流淌著相同血液華夏子孫是絕對做不到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它的。

當日軍攻進當時中國的首府--南京時,這群所謂的文明的人,在面對一群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時,他們又做了什麼。就是這群自稱文明的人,他們把南京城化為一片火海,大火經久不滅,濃煙遮蓋天空,空氣中瀰漫著各種燒焦的味道,取代了南京城這座千年古都以往應有的寧靜與平和,是法西斯的戰火讓這座千年古都面目全非。而那些可憐的無辜民眾,則成為了日軍官兵之間互相攀比,甚至以此取樂的消遣,在此時此地,屠殺讓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了英雄,我想這絕對僅僅是皇軍的"英雄"。我想絕對沒有一個有人性的士兵會在一座寺廟前用刺刀劃破一個跪地求饒的懷胎婦女,大笑著挑起已成人形的胎兒;絕對沒有一位有人性的軍官像中島今朝吾那樣為試其鎌倉寶刀,親手殺死七名無辜的同胞;也絕對沒有一群真正佛教信徒,會把一個寺廟手無寸鐵的和尚一個一個的殺死在寺廟門前…又有多少像秀英那樣的好姑娘被那些法西斯的暴徒與爪牙所蹂躪糟蹋,又有多少像小強那樣的孩子一夜之間便成了可憐的孤兒,又有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被頃刻便被打破…

還記得某個日本高級軍官的話"南京城裡每個家庭都是慰安所,每箇中國女人都是慰安婦",很想問問這位高級軍官他自己就沒有母親或者姐妹嗎?還記得那兩個日本士兵的納悶"怎樣才能快速的把困在一大廳里的上萬個中國人每十人到二十人一組帶到江邊殺死?",

還記得那個日本軍官苦思冥想如何把江邊成千上萬的屍體處理掉,而且是要處理得乾乾淨淨的,而不至於被國際社會所發現,以至於在他後來想到用汽油焚屍再丟棄江中餵魚時,他感到無比的欣喜若狂…

到處都是中國百姓的哀鳴,到處都是惶恐的眼神,到處都是殘廢的廢墟和沒有熄滅的戰火,騷亂之後,便是如死一般的寂靜。我在看到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人宰割和侮辱時,心裡無比難受;我在看到日本人殘殺中國人民時噁心的表情時,恨得牙痒痒。無數的屍體被拋在江邊染紅了江水,無數的婦女被玷污後慘遭殺害,無數的家庭家破人亡,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日本人瘋狂的迫害造成的。

我們是仁義的中國人,可以不要日本人血債血還--如果真要我親手把日本人的惡行再用到日本人身上,說不定我會嚇得轉身就跑--甚至不要日本人的金錢賠償也不可能要到,只要日本人的真誠道歉,並確保永遠不再侵略他國,只是這么一點走遍天下都理直氣壯的基本道義而已。只要日本沒做到,我們就不可能與日本人和解,不可能不抵制日本的一切,包括日貨、日本文化等,不可能壓制反日情緒(反而要張揚其事,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對日本的世仇)否則何以面對幾千萬冤死於日本人屠刀下的苦難的同胞?

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這是永遠不能被13億華夏子孫忘所遺忘的。《黑太陽731》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中國的崛起而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0xx年4月19日有感而作

紅色電影觀後感篇二

從國小時就學習過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跡,焦裕祿同志的光輝事跡始終在腦海中回放,一遍遍激勵著我前進,

再次看《焦裕祿》這部影片,重溫他進入蘭考縣對黨的工作忠心耿耿,為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再次忍不住落淚。 看完這部影片,我在想假如我處在他那樣的位置和境況,我會怎么做呢?我有勇氣留下來在最危難的時候和民眾們一起渡過災難嗎?我想是肯定的,因為在我的心裡已經有了榜樣,我知道該怎樣做啦,我知道作為一個黨員的真正意義。正是從他那裡我知道了,人活著得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生活就是母親把你生下來,你要好好的活著,而且不是為你自己而活,為廣大人民民眾而活。要時刻想著他人而不是自己。 從他剛來到蘭考,圍著他的是一群沒吃飽飯的小孩,看到車站都是正準備背井離鄉的災民,他心裡難受,我心裡也不好受,那時候的中國還是比較貧困和落後的,加上自然災害,人們生活簡直就沒法過,

而領導幹部及極個別的黨員還想不乾啦打退堂鼓。而焦裕祿同志在國家和人民最危難的時刻,沒有被困難嚇倒,並堅定的向黨組織表示:“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最困難的地方越是能鍛鍊人,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裡。”在工作中他說到:“我們黨員就是要做到讓人民民眾滿意,所有的工作不是做給上級領導看的。”當面對著自然災害,而吳縣長還只關注做展覽給上級領導視察時,他又說道:“如果連人名民眾最基本的溫飽就解決不了,還談什麼未來和發展,當務之急就是怎么讓蘭考縣那么多人過上好日子。”他到基層視察時刻都帶著本和筆,記下所有能讓人民生活提高的方法。關注蘭考風情,用泡桐治沙,辛苦留住一名研究地質的大學生。關心每一位蘭考縣人民。他就是人民的好兒子。將黨中央的聲音和行動傳到千家萬戶。 雖然在蘭考縣時間不長,但短短的四百餘天裡,他頂著風沙,冒著風雨,忍著病痛,行走在蘭考貧瘠的土地上,紮根在蘭考人民的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忘不掉焦裕祿同志安葬的那一刻,成千上萬的人民民眾自發的為他送葬,戀戀不捨的告別他們的好書記。那是人民民眾對他的最高褒獎,是人民民眾對他的眷戀之情。 他是一個好父親,認真教育著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他鞠躬盡瘁為人民,兩腳踏遍黃沙地,“心裡裝的全是人民而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好品質深深的紮根在我的腦海里,也深刻影響了他自己孩子的心,為後代做了一個好榜樣。 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做這樣的人,作為一個黨員也更應該做這樣一個黨員。我們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跟應該要有焦裕祿精神,將這種精神化作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永遠在人民民眾的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結果。

紅色電影觀後感篇三

影片摒棄了戲劇化的處理效果,並沒有跌盪起伏的劇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種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調,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那種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一、 散文化的結構

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用戲劇化的情節來推動劇情一環套一環地發展。但是,他營造的那種情緒很好地將三段小故事連線到一起。

導演從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瘋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這是關於瘋女人秀貞和她的女兒小桂子(妞兒)的故事。在這一段故事裡,導演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是瘋女人秀貞,另一條便是妞兒。妞兒的引出,是通過妞兒去買醬,夥計欺負她,而小英子為其“出頭”,兩人成為好朋友引出的。一邊,通過秀貞前言不搭後語的傾訴敘述了她的愛情遭遇,一邊通過和妞兒的友誼及妞兒的遭遇將故事發展。同時,還以母親和宋媽的談話揭示了事情的緣因。

可以說,故事完全是以那種緩慢的、情緒化的速度發展的。秀貞顛來倒去地講著自己和大學生的故事,抒發著自己對愛人、對女兒的思念,導演通過幾次秀貞和小英子的接觸刻畫了秀貞。第一次是出場時,兩者都沒有說話(小英子被宋媽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閃著的眼中的純真。第二次秀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說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貞眼中流露出明顯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幫秀貞把大學生的東西拿出去曬,回憶中的秀貞十分幸福,在她眼裡,小桂子爸爸僅僅是走了,出門了,還會回到她身邊,而她更是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著她穿。第四次,秀貞強烈要求小英子帶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貞回憶自己和大學生的相知相識相戀,“那一笑”“緣分”, 秀貞敘述時插入的院內的景物,將懷舊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頂峰。第五次,秀貞問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瘋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間痛苦地掙扎著,她也知道愛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來,但她還是希望著。

妞兒這頭,導演自然地敘述著這兩個孩子的友誼。她們一起餵小雞、盪鞦韆,一起嬉戲。很多時候,她們並不說話,只是在一起,但是我們明顯能感覺到二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雞,晃晃悠悠的鞦韆,都給人一種童年的純真的懷念。妞兒的身世是通過看到妞兒被她父親驅趕引出的,然後便是妞兒和小英子的訴說。妞兒哭泣著,小雞繞著她們轉著圈,英子什麼也不說了,只有用大眼睛看著妞兒,一種哀愁的情緒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此處無聲勝有聲。

最後,在一個雨夜,兩條線並在一起,妞兒就是小桂子。當秀貞一眼見到妞兒,便認出了她,抱著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沒有冗長的解釋,也無需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