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觀後感精選

《兵臨城下》,是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它的背景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電影的主人公瓦西里,帶領著他的狙擊組對德軍展開無情的獵殺,這給了德軍極大的威懾和打擊。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兵臨城下觀後感精選,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兵臨城下觀後感精選篇一

《兵臨城下》的故事圍繞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德雙方兩個頂尖狙擊手間的較量展開,蘇軍一方是牧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則是容克貴族、狙擊手學校校長——科寧斯少校。因為是商業片,為迎合大眾的收視嗜好,影片著重渲染兩人之間的種種恩怨對決,並且加入了一段愛情故事。戰爭場景也很宏大,富有視覺衝擊力。影片的教育意義在結尾通過蘇軍政委臨死前的對白傳達給觀眾:“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義迷夢,社會主義永遠不會實現。”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卻是那位納粹槍手——科寧斯少校。作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場並不多,但有著莫名的迷人氣質,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貓科動物般的自媚、優雅和從容。細膩、溫文爾雅的貴族風度下,則是內斂的堅強鬥志。當上級誤認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國時,他主動留下來,要親手擊斃瓦西里。冒生命風險繼續置身於地獄般的環境中。是責任感、榮譽感使然?還是為已戰死的兒子復仇?我想這是德意志軍官團發自內心的自尊與驕傲;這也是德國容克貴族特有的集體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20xx年前古老的條頓騎士團。在影片中,容克軍官面對上級時的坦誠、尊嚴、不卑不亢和蘇軍政委對上級的恐懼、諂媚、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形成鮮明的對比。

印象比較深的鏡頭——科寧斯少校的出場。他作為德國王牌被專門派來獵殺蘇軍王牌瓦西里。時間:夜晚。場景:前往史達林格勒前線的德軍某臨時火車站。一列滿載傷員的紅十字客運臥鋪車正靠站進行維護,車內擁擠不堪,塞滿了士氣低落、纏著繃帶的傷兵,準備回國。這時,伴隨著一陣狼嘯般深遠幽長的汽笛聲,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史達林格勒的火車徐徐進站,兩車正好相交錯,伴隨著車輪撞擊鐵軌的有節奏的咔咔聲,車尾掛接的一節燈火通明的辦公車廂在黑夜中異常引人注目。臥鋪車上擁擠狼狽的傷兵們紛紛好奇地望向它。列車緩緩地停下,透過辦公車廂明亮的車窗,可以發現餐車改裝的諾大的雅致舒適的辦公車廂內只有一個人。(鏡頭轉到辦公車內)軍容筆挺的科寧斯少校正在窗邊端坐,安靜地看著書。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書旁晶瑩的高腳玻璃杯里有他最愛的清酒,還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書面上慢慢觸動,手尖大體指著讀到的字行,顯然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遠處放著香菸和玻璃菸灰缸,另一邊擺有精緻的書燈,這確是個閱讀的好環境。列車靠站的輕微晃動打斷了他閱讀的樂趣,不經意向窗外一瞥,恰對到對面傷兵們的集體注視禮,倏地他的心緊了一下,從這滿車擁擠的傷員中隱約意識到了前方戰事的慘烈和形勢的嚴峻。低調的少校對這許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厭惡這突如其來的打攪,便抬手輕輕拉下了遮窗簾。靜靜想了一下,摸起精緻的鋼製煙盒,慢慢打開,取出一根煙緩緩放在嘴邊,小心扣上煙盒,優雅地掏出火機點燃,吸了一口,然後習慣性傲慢地昂起頭,目光凝視著遠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來。前方等待他的,會是怎樣的對手和兇險?他從容談定的神情看起來好似是在蔑視命運的挑釁。

有時,男人的氣質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輕俊俏的臉龐、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舉手投足、言談舉止中散發出的氣質,給人的感覺。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都傳遞著只有潛意識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訊息。內省、自信、傲慢又有一點矜持和害羞。這就是科寧斯少校出場短短10秒鐘給我的印象。這短短10秒鐘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詞,就觸發了我一直蟄伏在心底的極右貴族情節。故做此文紀念。

兵臨城下觀後感精選篇二

昨天看了一部很贊的影片,是Jude Law在 20xx年主演的《兵臨城下》。

片子講述了二戰時德軍和蘇軍在爭奪史達林格勒的戰爭背景下,裘德洛扮演的一名神射手和敵軍的狙擊手殊死較量的驚險故事。

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槍林彈雨,屍橫遍野的血腥場面。為了突出戰爭的悲劇氣氛,故事從裘德洛扮演的瓦西里在前往戰場的火車上對女大學生塔尼亞一見鍾情開始,瓦西里站在距離塔尼亞一米遠的窗邊,看著陽光照在她打盹時美麗的臉龐上,靜靜的很美好,直到她醒來抬頭的剎那瞬間慌亂地把眼光移到窗外,並儘量讓自己看起來自然些,等到女孩重新閱讀攤在膝上的書本時,又偷偷地盯著她看。女孩在旅途中的一站下了火車,隨之有更多的士兵登上這列專門運送紅軍的列車。

這段平靜的氣氛很快被前線戰場的慘烈所殺戮。士兵們一下列車便要面臨戰爭的第一輪淘汰,前往戰場押送士兵的渡輪是德軍飛機炮彈的靶子,沒死沒傷的是上帝眷戀的孩子,渡到對岸的倖存者擦擦臉上的血跡立馬去領槍,但是只有一半的人能拿槍,其餘的只能領到子彈,拿槍的人倒下後面的就撿起槍繼續沖。裝備不足的蘇軍面對有著長槍大炮的德軍真是拿人肉堵槍口,一開始拿著槍,在軍官念著鼓舞士氣的文章下,一大批身強力壯的男人都卯足了勁往前沖,等前面的人都被德軍的子彈都掃下來後,就有不少人喊著“這裡沒希望了,快撤”,這樣的結果就是後面的自己人就開槍掃你。

不過這部影片最壓抑的部分當屬瓦西里和追殺他的德軍狙擊手尼格少校的對手戲。兩人的第一場較量是尼格在大樓里設下圈套,以假人冒充德軍士兵並故意讓瓦西里打中,在瓦西里和另一個紅軍上去欲拿戰利品時,發現這是一個圈套,三人都躲在角落裡隱蔽著,不讓對方知道他們的位置,然而空襲的到來讓瓦西里的戰友自亂陣腳,一暴露在尼格的視野里就被擊中頭部,尼格精準的槍法讓瓦西里第一次意識到勁敵的存在。

這部影片開始看的時候我以為會是經典的悲劇英雄是式的結局,然而最後卻是圓滿的幸福結局。雖然是好萊塢式的套路,不過這部戲整體給人壓抑的氣氛,幾場緊張較量的心理場面讓我不忍看下去,不過片中俊男美女的愛情故事總是在適當的時候給觀眾紓解一下壓力也沒把人逼上崩潰的境地。不過每次看完戰爭片心理總會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幸福了,那些平時遇到的小情緒小憂傷也不再糾結,所以有些時候看事情看不清的時候不妨去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清理一下雜亂的大腦,等重新平靜下來就能在不一樣的角度、高度看事情,轉換思維,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不過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個收穫就是喜歡上英倫大帥哥裘德洛,哈哈……

最後,大力推薦對生活麻木的童鞋去看看這部影片,重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意義,不說這么高尚的話,就當娛樂一下,看看帥哥美女也是不錯的,呵呵……

兵臨城下觀後感精選篇三

這部影片,場景宏大,具有史詩風格:炮火覆蓋下的史達林格勒到處是斷壁殘垣,由於炮火的炙烤和坦克的碾壓而變得泥濘的土地,甚至蘇軍土黃色的厚重的軍裝,無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不得不承認,國外拍的戰爭題材的影片,在真實性方面比我們強多了。

有幾個地方感覺與以往見過的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同。

一是展示了無情的戰場紀律。如影片一開始就是蘇聯軍隊領導讓一群新兵衝上戰場退後的全部槍斃,表現蘇聯領導人的野蠻.好象蘇聯紅軍領導人除了拿槍指著士兵往上沖就什麼都不會了,有點對蘇聯紅軍的惡意描寫。對跳水而逃的士兵軍官們毫不猶豫地掏出手槍予以擊斃,對戰敗的高級將領逼迫其自殺等場景,在影片中大量出現。好象這是蘇軍的一貫做法。很有點紅色恐怖的味道。

二是淡化了主人公的意識形態。在影片中,但凡涉及到黨和領袖的話題時,瓦西里總是保持沉默,最多是報以一絲曖昧的微笑,這與政治上狂熱的丹尼洛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是把高寧少校描寫成了一個貴族式的狩獵人。高寧少校優雅的吸菸姿勢,精緻的狙擊步槍,每次伏擊回來都要沙查幫他擦亮皮靴等等,無不顯示出他貴族的一面。這與瓦西里的出身與做派形成了一定的對比。但同時,他利用沙查作誘餌,直至殺害沙查,又顯示出他殘忍卑劣的一面。人性在戰爭中扭曲了。

影片還讓我們看到:面對德軍的瘋狂轟炸,同樣有人恐慌和潰逃,然後死在自軍的炮彈之下;小沙查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擔當“堞中堞”,對丹尼洛夫的描寫有段非常經典,就是最後他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作為靶子幫華西理找到敵人位置時說的那段台詞:“我一直都很愚昧,我們努力創建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所有的人都不需嫉妒別人。可是沒有完全的平等啊……”從這裡也描寫出丹尼洛夫也是英雄,雖然他一開始有些做的不好,但起碼在最後那一刻是一位英雄。

影片中的一個主要線索是瓦西里與坦妮婭的愛情。從瓦西里在火車上暗戀坦妮婭開始,直至兩個人墮入熱戀之中,這似乎是一個典型的英雄美女的故事。她剛毅勇敢,敢愛敢恨,不因為自己是莫斯科大學的畢業生就瞧不起文化水平較低的瓦西里,也不願接受丹尼洛夫的幫助而調離作戰一線,當然,最終丹尼洛夫還是用了一個很堂皇的理由把她調走了,也許導演是想諷刺部分共產黨人利用自己手中權利的一個化身吧。

類似的暗諷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戰爭中指揮戰鬥的蘇軍軍官們變形的臉,在赫魯雪夫面前露出恐懼眼神的政治委員們,面露兇相的巨大的史達林掛像,在慶功會上偷偷往自己口袋裡塞糕點的官員……

另外本片中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情節沒有交代清楚:丹尼洛夫最後時刻是怎么找到瓦西里並且沒被高寧少校發現的,也是一個疑問。

但瑕不掩瑜,這依然是一部優秀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