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觀後感

《花樣年華》講述了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的一段愛情故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花樣年華觀後感,希望您喜歡!

花樣年華觀後感篇一

早知這電影,盛名之下,今日才看,相見恨晚。

張曼玉一場場換的旗袍中,最愛那粉、藍大朵爛漫的花旗袍。這精緻的女人,買雲吞麵都要打扮的那么美。向來不喜頭面油膩的人,讓人覺得不潔;可當泛著油光的臉配上樑朝偉那雙眼睛,不自覺的有種淨化之感。乾淨是種氣質。

這故事情節說來也好笑。兩人同病相憐,直至走到一起。竟對在他們之前出軌的丈夫、妻子產生體諒。有一幕我一直不解:為何一個說:“假如多了一張船票,你願不願跟我走?”

另一個說:“假如多了一張船票,你願不願帶我走?”彼此所求一致,卻是一個沒跟,一個沒帶。只能為蘇小姐感嘆一句———恨不逢君未嫁時。

個人認為,如果這一世只能是個平凡人,不妨任性些。因為平凡,所以不會帶來歷史性的大後果,還可能讓自己擁有幸福。顧慮太多,是過著鬱鬱寡歡的一生;不去想,也是過一生,且更盡情盡興。你算不得什麼,沒有那么多人和事要你負責!

很喜歡導演那一黑一白的兩次鏡頭轉換。短瞬,讓人好奇心湧起——好像知道下面是什麼,卻又不是。

蘇小姐不願和人關係太近,卻也不會冷眼待人。她一次次推辭與大家共餐,寧肯獨自下樓買面。只有一次,周慕雲因為她而淋雨生病,想吃黑芝麻粥。她從周的朋友處聽說,立馬親自下廚,煮了一大鍋,大家一起吃。事後周還為此謝她。我覺得,與上次周問她包在哪買的是一樣的———彼此都知道答案,一切心知肚明。不知為了什麼,(也許是為了在社會上為人)總說是巧了、是緣分,來隱藏真心。

還有兩人一次次模擬各自丈夫、妻子出軌的情景,很逗。現實玩弄著他們,他們只是不信,倔強的玩弄著幻象,亦或是玩弄著他們自己。沒有理性能夠控制的感性!企圖抑制的情感會在體內衝撞,而爆發的更為強烈。是的,總有一天……

一切看似命定,實則人為。極力想展現真實就只能出現不真實。他們的情感被用來祭奠社會中的人倫道德了,而沒祭奠出去的肉體軀殼,終究沉在憶念之中。一個選擇離開遠走,向無名小洞訴說;一個則留下來,妄想時間和平常生活去沖淡那年、那月、那人、那事……

花樣年華觀後感篇二

影片《花樣年華》講述了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的一段愛情故事,影片通過大量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表現出了東方獨特的含蓄美與朦朧美。

《花樣年華》就其故事本身而言,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由於各種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這個原本俗套的故事情節得到了升華,上升到了社會層面,從而表現出了沉重的主題。影片是東方含蓄美與朦朧美的述釋。影片是對一個逝去時代的追憶。影片尋探了情慾與道德之間的矛盾。影片折射了殖民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對抗。

《花樣年華》是一部懷舊影片,影片的基調以昏黃為主,表現了特定香港時代的壓抑。影片移鏡頭的使用十分出彩,片頭舊黃的老照片與片尾古老破舊的建築配合移鏡頭的推動,反映出了時光的流逝,同時也為影片定下了復古文藝的基調。

影片的景別以中景為主,有利於敘述,如周、蘇二人在咖啡廳時的運用,就使人物的對話顯得自然,同時拉近了影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有如身臨其境,表現出了濃郁的現實主義風格。

音樂的使用十分成功。片中音樂巧妙地營造著或孤獨或無奈或感傷……的氣氛。通過慢鏡頭,使人物動作與日本梅林茂的三拍子達到和諧,將那種愛你在心口難開的痛苦與無奈表露得淋漓盡致;片中一代歌后周鏇的那首《花樣的年華》的出現,契合了主題,歌詞也成為了影片的註解;當周問蘇:“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時一首西班牙老歌響起:“quizas、quizas、quizas”(也許也許也許)。這種用音樂玩出的曖昧,不禁令人叫絕。

片中杜可風的攝影常帶有著隱喻的意味,如在第一次周與自己太太坐在一起時,就是隔著一層模糊的窗紙進行的拍攝;周與蘇在酒店寫小說談笑晏晏的場景幾乎全是在鏡子中或隔著窗紙進行的拍攝;周與蘇共聽《花樣的年華》時兩人中間那隔著的厚實的牆……令人以回味。

影片的剪下有力,情節、人物都進行了高度的省略,如蘇第一次去酒店看周后、蘇在車中對周說:“今天我不想回家”後……剪刀手張叔平都是毫不猶豫地將後面剪掉,給人以遐想。

影片的蒙太奇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掛鍾與路燈的重複出現凸顯了時間的流逝與人內心的寂寞;周在新加坡發現繡花鞋失蹤、菸灰缸內有菸頭與蘇來到周房間裡吸菸、拿走繡花鞋進行了時間上的顛倒……這些手法,無疑增添了影片的朦朧美。

在細節上,影片同樣令人稱道。周與蘇第一次在咖啡廳見面,得知真相後,周點菸與蘇喝咖啡時顫抖的手的特寫;周在雨中意外相逢蘇時眼中綻放的興奮;再回出租房蘇的那一臉黯然與周的那一絲微笑;兩人都酷愛武俠小說,而蘇的兒子“庸生”源於金庸與梁羽生的合字;蘇換過的二十多套旗袍隱含著的意韻……這些細節每個都可圈可點,增添了影片的含蓄美。

旗袍是影片情節的體現、是人物情緒的顯露。蘇換過的二十多套旗袍隱喻著東方式的含蓄美,表現出了一種道德束縛下的典雅與高貴。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源於清朝旗人的長袍,民國時融入了現代元素,得到改良,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相作用的產物,旗袍隱喻了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相對抗的主題。

片中插入了戴高樂將軍訪問的時代背景,更是重申了故事發生的“那個時代”,反映出了時代、環境對人的束縛與局限,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曾說“人是環境的產物”,為傳統道德觀念所壓抑的周、蘇愛情只能是一種難堪的相對,無言的錯過,像是兩顆流星永遠沒有交匯的軌跡。但身處那個時代,“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時代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徹大悟”(張愛玲語)。

《花樣年華》的原著為劉以鬯的《對倒》,影片通過視聽語言的巧妙運用,已在藝術魅力上大大超過了原著,將東方的那種含蓄美與朦朧美以抒情式的手筆展現到了極致。

《花樣年華》表現了那積著灰塵的玻璃一般的歲月中人性的微妙,情慾與理智之間的對抗,雖然字幕寫道:“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但正如正乙祠戲樓的楹聯所說:“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

花樣年華觀後感篇三

鏇律蕩漾開,心跟著鏇律遊動起來,讓時光回到那個愛恨交錯的年代。花樣年華,有幾個人能夠有那般年華,時代給與我們的都不一樣。

但我依舊懷念留聲機里的流出的動人音符,流入腦海匯成一幅幅畫面,盛開或凋零,都是盛大的燦爛或腐壞。

舊時代的愛恨似乎格外悲愴,但無論怎樣,寧願短暫精彩也決不庸碌平凡;雖然注定無法相守卻也永不相忘,這是怎樣的無情絕望,兒女情長!而物質世界的今天,要如何才產生這樣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啊?

舊時代的人生是一場賭局輸贏一瞬間成敗分兩邊;是如戲般,經不起彩排,容不下失敗;像遠方迷離的山,看不清輪廓,卻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像煙火奮力上升燦爛一瞬最後黯然消散;他們的每一次掙扎不都有火花但有時候卻付出慘痛代價。

愛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縱使人生漫漫,艱難挫折不斷,有愛,愛過,一切便如新雨洗過,生活依舊。時光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