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長征觀後感800字-弘揚長征精神

歌劇《長征》是國家大劇院為慶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所創作的中國原創歌劇,該劇根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真實歷史改編,弘揚了紅軍精神。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歌劇長征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歌劇長征觀後感800字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國家大劇院力邀作曲家印青、劇作家鄒靜之、指揮家呂嘉、導演田沁鑫和楊笑陽組成主創團隊、歷時4年精心打造的中國原創歌劇《長征》於7月1日首演。

早在20xx年,國家大劇院便策劃將長征這一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歷史事件搬上歌劇的舞台,並希望將長征精神以藝術的形式,傳遞給廣大青年觀眾。對國家大劇院推出原創歌劇《長征》的意義,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談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新征程上,依然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通過推出歌劇《長征》傳承長征精神,是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的一份責任。目的就是要潤物無聲地將前輩的精神財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給青年一代。此次演出將邀請更多‘80後’、‘90後’、‘00後’的年輕人前來觀看,用歌劇《長征》感人的故事,傳播正能量,成風化人、激勵前行”。

歌劇《長征》以“信仰”和“理想”為創作關鍵字,並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史詩的氣魄,表現紅軍從瑞金出發,歷經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奪取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終會寧勝利會師等重要歷史事件。與著力塑造長征途中領袖人物形象的同題材作品不同,為了探索長征題材新的表現方式,並能夠在劇作角度上有所創新,該劇在充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通過普通紅軍戰士閃爍著偉大人性光芒的感人事件,展現長征宏偉的歷史畫卷,忠實再現那段“苦難的輝煌”。在歌劇《長征》的創作過程中,鄒靜之翻閱大量史料,並帶著敬仰之情,以充滿溫度的筆觸,刻畫出中央紅軍某團曾團長、彭政委以及瑞金參軍的紅軍新兵平伢子等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崇高形象,勾勒了共產黨人堅定信仰、追尋理想的姿態和風貌。鄒靜之曾表示,“當我讀過《革命烈士家書》後,更為那個時期的仁人志士,為理想英勇赴死的精神深深感動。為理想而生,為理想而死,這是他們矢志不渝的信念”。

音樂是一部歌劇的靈魂,國家大劇院在遴選曲作者時思索再三。經過仔細考量,陳平誠邀作曲家印青為該劇譜曲。印青是軍旅作曲家,至今已創作出1500多件作品,有眾多曲目廣為傳唱。印青對“長征”這一偉大歷史題材懷有很高的創作期待。他在創作中使用了十分廣泛的音樂元素,汲取了江西、貴州、陝北以及西藏等地民間音樂特色,力求真實且生動地再現紅軍長征途中的偉大行走。全劇曲譜經歷數次磨合推敲,於20xx年5月正式完成,全部創作周期歷時4年4個月。在音樂風格上,印青以符合當今觀眾審美的“當代音樂風格”準確又新穎地重現革命先烈們的崇高理想與情懷,將西方歌劇的交響性與民族音樂的歌唱性相交融,通過一段段精彩的唱段刻畫紅軍戰士們的鮮明性格,通過西藏弦子、貴州民歌等民間音樂元素表現紅軍長征的進程,通過氣勢雄渾的交響合唱表現紅軍長征的史詩性。印青表示,“紅軍的文化是紅色的文化,而紅色文化源自於一個特殊的紅色基因,這個基因仍然是當下社會所需要和發揚光大的,那就是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這就是這部歌劇音樂中的靈魂”。

在劇作和音樂準確又富有時代感地表現長征精神的同時,為了能夠讓舞台的呈現富有新意,田沁鑫與楊笑陽煞費苦心。田沁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長征》突出行走的力量,展現紅軍戰士們困境中的突圍和精神上的輝煌”。而在劇中“湘江戰役”、“奪取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段落,田沁鑫與楊笑陽也以特殊的舞台處理,表現戰士們艱苦卓絕、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我想表達這樣一種艱難,表達這次行走的艱難,在艱難中的堅持。當今的觀眾可以通過看這部歌劇,在面對生活的困難時,可以從長征中得到一種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這個就是長征精神的當代意義。而我們就是想把行走的艱難和精神力量傳達給觀眾。”田沁鑫說。

《長征》全劇共六幕九場,登場人物30餘個,合唱逾120人,是國家大劇院迄今演出規模最大的中國原創歌劇。在唱法上有別於原創歌劇單一採用民族或美聲唱法的做法,該劇的民族唱法組由軍旅歌唱家閻維文、“西部情歌王子”王宏偉、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濤、優秀青年女高音王喆、龔爽領銜。同時,男高音歌唱家遲立明、男中音歌唱家劉嵩虎等實力美聲歌唱家組成的陣容,實現了對中國歌劇藝術形式多樣化的探索創新。

在排練中,閻維文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以軍人的堅毅,以對藝術的完美追求,挑戰著從業生涯中的第一部歌劇。“此前因為沒有合適的作品,所以,我從來沒有演過歌劇。但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一生中沒演過歌劇是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當國家大劇院邀請我演《長征》,並在劇中飾演彭政委這樣一個角色時,我感到非常興奮”。而在興奮之後,當閻維文拿到了厚厚的曲譜,看到彭政委近20段大大小小的唱段,他卻感到了從業這么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巨大壓力與挑戰。“如何把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與演唱緊密結合在一起,如何在整部歌劇中進行情感的分配、體力的分配,都是我所面臨的挑戰。”而帶著挑戰,閻維文全身心投入到這部歌劇的排練中,逐字逐句地精磨著每一個唱段,“我不希望只是合格,而是要努力做到最好”。在精磨唱段的同時,閻維文在表演上,也在仔細揣摩那個時代紅軍戰士的內心世界。“比如第一幕與洪大夫的離別,既要把彭政委塑造得有血有肉,同時,這種愛人間的情感表達方式又與當代人有所不同,需要把握好火候。”閻維文希望最終在舞台呈現時,“觀眾在舞台上看到的是彭政委,而不是閻維文”。

劇中《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寒夜中》《我捨不得離開紅軍》《三月桃花心中開》等唱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飾演平伢子的王宏偉演唱的《我捨不得離開紅軍》感人至深。這一唱段出現在劇中第五幕,因試吃野菜中毒、掉隊的平伢子深陷泥淖,年輕的生命即將隕落,他用誠摯的歌聲表達出對紅軍隊伍的留戀。印青在寫到這個角色時,幾次落淚。王宏偉表示,從一個懵懂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擁有堅定信念的革命戰士,,到犧牲時有了那么高的思想境界,這正是長征精神,自己能夠用歌聲、角色去詮釋那場英勇感動的歷史,是非常幸運的,自己會用紅軍的精神來飾演好這一角色。(任晶晶)

歌劇長征觀後感範文

在局機關工會的安排下, 7月4日住戶辦組織6人觀看了歌劇《長征》。歌劇《長征》是國家大劇院為慶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所創作的中國原創歌劇,該劇根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真實歷史改編,以現實主義手法忠實地再現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艱苦過程,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為理想與信仰而奮鬥犧牲的崇高理想信念。全劇一氣呵成表現了紅軍從瑞金出發,經過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奪取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會師會寧等重要歷史事件,體現革命先烈為夢想不怕犧牲與艱險的正能量精神。

歌劇《長征》通過對曾團長、彭政委、平伢子等人物形象的刻畫,再現了這兩萬五千里的跋涉路上中國工農紅軍戰士們在艱難因苦中不滅的理想筆長征精神,以當代的視角度歌頌了這一段需要銘記的歷史。通過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交融將中西音樂的結合,以一首首精彩的唱段刻畫出一個個長征戰士的鮮明性格。在音樂手段方面,作曲家通過使用西藏弦子、貴州民歌等民間音樂表現了紅軍長征過程中充滿質感的真實進程,通過交響合唱、詠嘆調等西洋音樂形式反映紅軍長征過程中的宏大和濃烈的戲劇性。

看後大家一致認為,80年前的一段偉大歷史造就出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長征精神的每一個音符都蘊含著時代的因子,都具有催人奮進、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讓我們一起走進國家大劇院通過歌劇的藝術魅力重溫這一段苦難與輝煌。長征的現實意義是當前中國面臨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使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演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年人表示,長征的歷史耳熟能詳,但是通過歌劇的藝術來展現這一段苦難與輝煌令自己非常震撼。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飛奪瀘定橋和紅軍男女戰士比歌的兩幕,“那種在槍林彈雨中勇敢犧牲奉獻、在長征途中苦中作樂的精神非常感人。年輕人說,今天真的受益匪淺,信仰的力量著實強大,堅定,堅持,堅強,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確實太多太多,這會鞭策自己以後不斷進步,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