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觀後感:淒涼的彈奏

【作者簡介:微涼,一名在讀研究生,沒事兒寫寫隨筆。文章來源,公眾號:漫談paradise(id:MTan-33),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過去的如果就讓他過去了,以後只會越來越糟。

豆瓣評分8.3的《驢得水》,觀影者對其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其是中國影視界的代表,揭露了社會的現實,有的人評價其將喜劇做成悲劇,欺騙了觀影者的初心。

始於喜劇,終於悲涼。

1942年的背景,一頭小黑驢“驢得水”被校長謊報成學校一名英語老師呂得水,以填補學校日常一些開銷,然而,卻接到教育部發來的電文,特派員要來學校考察,考察期間,學校五名老師必須全部到場。一場假扮呂得水老師的鬧劇由此展開。

電影人員不多,但每個人都生動的表現出人性的特點,如同一場淒涼的彈奏,彈奏著每個人的生活,彈奏著破曉前的迷茫。

張一曼是學校唯一一名女老師,熱情開放,美麗大方,年少時的瘋狂傷害了自己,來到一個誰也不認識的地方,被校長收留,只想過著自由自在、無人管束的生活。

裴魁山喜歡張一曼,大概喜歡她的可愛,喜歡她的開朗,但在提出求婚被拒,親眼看見一曼和銅匠上床後,像一頭髮了瘋的驢,在校長提議利用教育部撥給呂得水老師的工資給學生髮獎學金時,提出異議,只要求自己的利益,當初說好的六千法幣,仿佛學校的教育與自己毫無關係,只是一場交易而已。

校長是一個努力捍衛學校新教育老者,但時刻向著權利低頭,始終不同意承認錯誤,一錯再錯,一假再假。為了留住假扮呂得水老師的銅匠拍照,默認一曼“睡服他”的意見,以一種你情我願的態度解釋。但在銅匠以一種居高臨下的身姿回到學校報復張一曼時,罵她,揭發她,剪一曼視為生命的頭髮,又都是校長所為。

在生死面前尊嚴與硬氣全都蕩然無存,形容的大概就是周鐵男吧!喜歡校長的女兒孫佳,卻不敢表達。當銅匠要求剪張一曼頭髮時,大聲反抗,在孫佳出去放小黑驢時,喊道“誰敢出去就打死我”,然而卻在特派員身邊的侍衛朝他開槍發現沒打中後,跪地求饒,“只要不殺我,叫我做什麼都可以”,侍衛企圖xx一曼時,拿起的酒館在看到侍衛腰間槍的一刻,萎縮在牆角不敢動彈。

如果說張一曼是杜鵑花,那么孫佳就是梔子花,開在山野牆角,滿懷一腔熱血與激情,劇中活的最清醒,最單純的是莫過於孫佳了。但在親人面前,也不得不妥協於特派員的“計畫”,因父親的請求假扮銅匠的未婚妻,為了父親的生命與銅匠結婚,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過去的如果就讓他過去了,以後只會越來越遭。”何止孫佳看明白這場鬧劇?但只有她這么說。

故事的結局一如最初驢棚失火救火的場面,美麗的一曼頭髮被剪,在一切“平靜”時自殺,佳佳離去投奔陝西的大哥,孫校長、周鐵男、裴魁山繼續著學校的教育。

《驢得水》揭露了人性中的缺點,不僅是某個時期的人們為了利益的鬧劇,也反映了當前時代的某些事實。一開始就錯了的事情,就不能任其繼續錯下去,我們總以為能挽回的,是對的,其實不然,錯的就應該及時補救,否則只會越來越遭,成為人群中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