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影評觀後感

心靈捕手影評觀後感1

《心靈捕手》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對於沒有親身的經歷、閱歷的我們,多看看,更是不錯。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在象牙塔里求學,和書本打交道的學生,更要注意彌補缺乏生活經驗的不足。因為任何學科,都是依歸於生活。論文是要寫滴,專著和教材是要讀滴,但“活”更是要“生”滴。揮去那看似沉重的憂傷吧,迴轉到活生生的當下;跳出學科的窠臼與成規,在陽光下去體驗行動出人的生氣。

“人”——這是心理學、乃至一切學問存在的意義。須知是書本和知識在試圖完整表述人的屬性、特徵,而絕非人就是按照學科理論來存活。學理研究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其價值離開了人本身就是一堆廢紙。

前人把自己生命經歷、專業研修所領悟到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到某種物質媒介(諸如語言、文字、影音視頻、乃至他人身體),從而作者肉身朽滅之後,精神性的思緒得以留存。人類的文明就得益於這一累積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命短暫而局限的,矇昧無知是一種過法;“朝聞道、而夕死”是一種生存方法;悟道而行道、傳道,將人類文明的火炬“薪盡火傳”亦是一種活法。各領域卓越的專家、學者、行者,能做出成就其實源於“不甘心”。他們大抵都有聰慧敏銳的心智或自己對生活的切身感觸,以及專長的技能或足以保障自己一生安穩的才華。然而他們必然有一點共性:他們不滿意就此停止,不甘於此生只是被限制在自己的領域,也不想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緒里。於是他們不住的向外探索,要超越自己的身心轄制。

在對抗自己、向外尋求的動態下,人們無意識中得到了這樣一個好處:不過分的關注自己心理的好惡與哀樂。雖然這世界許多人或自戀自大、或自憐自怨、或自私自利。這些情緒其實人所共有,當你太關注自己、太沉浸於書本的世界、太在意一個人、太順服自己的積習(這些情緒都是自足的、凝滯不前的心境必然會帶來的)。

西人有語曰:人在看到大自然的瑰麗奇異時,流下兩滴眼淚。一滴是感嘆造物主鬼斧神工的創造;另一滴是為了哀嘆自己有這樣一顆睿智細膩的心靈能欣賞這奇異世界,而這顆心卻還注定要死去……

心靈捕手影評觀後感2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有一個疑問,就是它的結局會是怎樣?如果威爾僅僅是克服了心理障礙最終成為一個數學家,那樣電影也太平淡無奇了,幸好在影片的最後我得到了一個我想要的結局。馬特戴蒙最終離開了他的朋友們,同時也放棄了他的工作,去追他的愛情去了。而且不像其他電影中的那樣威爾會敲開女主人公的房門然後深情一吻,電影的最後我們看到威爾駕著朋友們送他的車行駛在了公路上……

當本阿弗萊克(人物名我忘了,只記得演員的名字)來敲威爾住處的大門時,這次他的願望終於成真,威爾終於開始了新的生活。有時候我們的確不應該為一個朋友的遠去而感到悲傷,朋友又不是衛生間,為什麼每天都要和你形影不離?

除此以外電影的結尾表達了一種態度,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態度,就是跟隨自己的心(follow your heart),雖然中國人所說的隨心所欲是個貶義詞。

心靈捕手影評觀後感3

看上去很土的一個美國大款泰德·萊昂西斯,獨立製片了一個記錄片似的電影《南京》。我看到他接受NPR電視採訪的新聞畫面,那土老冒說製作《南京》是為了讓10億中國人看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即使盜版我也不在乎”。

我大吃一驚。美國AOL的副總裁說出這樣的話來,跟智慧財產權保護背道而弛,縱容犯罪,於他的聲名有損。可是,我到盜版攤上找過,有《300》有《海盜》有《變形金剛》,沒有《南京》。我問攤主,答曰:不知道,沒聽過。電影院小廳里稀稀拉拉的上座率,這么沒有市場效應的賠錢貨,誰盜?

萊昂西斯該高興,還是該沮喪?

知道張純如,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是因為她自殺的新聞。一個36歲的母親的死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她的書《南京暴行—被遺忘的二戰大屠殺》。我看到這本書的中文版時,當時正逢新春。我以為當代不會有能跟《雪白血紅》比肩的紀實文學,而且題材類似也是戰爭,信手翻了翻。看著看著,就覺得胃裡在抽筋糾結。大過年的不合時宜,本應該放下卻怎么也沒放得下。好多天才看完。

很久之前,我看書就快得不得了了。不敢說過目不忘,但一目十行也不會讓我丟掉整本書的靈魂。這久違的境狀再出現,是因為看的方式。放棄了慣常的一氣呵成,砍成一段一段地。這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如果不採取斷斷續續地讀,真讀不下去啊。那時就想,如果1937年12月我在南京,我…………我不知道。因為壓根兒就沒敢往下想,沒答案。

讀《南京暴行》以前。小時候上歷史課,很少的段落,寥寥數筆,只需要記住時間、地點、事件、死亡人數,就OK了。考試頂多是個填空題,連簡答題都不是,最常見的是選擇題,排隊法就OK了。瞎扯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大言不慚,紛紛說:要是我,拼一個值了殺兩個賺一個。我聽得一愣一愣的,因為當時想說:實在不行自殺唄。於是便很慚愧,最終也沒好意思講出去丟臉。

可讀完了《南京暴行》,忽然幼稚。自殺是奢侈品,少數人才能享用。

有個納粹約翰·拉貝,在南京建立了最大的安全區。一個納粹。他的《拉貝日記》里,也能看見人道主義的閃光。這本書看得比張純如的早。可是拉貝38年就離開了,他的記錄是中斷的。《魏特琳日記》因為女記者米妮·沃琴的女性身份,明顯地對於性暴力的受害者給予了更大的關注和同情。這幾本書構成了比教科書或是國內絕大多數乾巴巴的羅列本角度更全面、記錄更客觀的平面框架。

牧師約翰·馬吉用16毫米膠片偷偷拍下了長達400英尺的影片。比爾·古登塔格把它們直接用到到了電影中。這些冒著極大風險得到的影像資料據說嚇壞了所有影片參與者。古登塔格20xx年的作品《世貿雙塔》,能從眾多同一題材的紀錄片中脫穎而出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他的導演功力可見一斑。整個電影以西方親歷者的視角審視這場浩劫。好就好在,一般的紀錄片往往是把照片和倖存者的講述堆砌成積木,大空而泛。這個紀錄片是請演員來扮演曾經親歷過這一事件的當事人。這種手法的好處是讓一切都直觀生動鮮活起來。《兄弟連》、BBC的紀錄片,也採用了這種手法,效果驚人。

《南京暴行》後面還有一個小標題〈被遺忘的二戰大屠殺〉。遺忘,大屠殺也能遺忘?

其實與其說是遺忘,更準確的說是簡單化、數位化,公式化。見得多聽得多,習以為常,跟當時被屠殺卻不會反抗逆來順受一樣,麻木了。

是的,麻木。這個詞的心理層面就是情感冷漠。1937年連年烽火見怪不怪,20xx年是聲大雨小不了了之,早起繭了。

刻意的信息禁止,集體的記憶壓抑,根源於自己。建國之後熱火朝天的幹勁怎么可以用黑色的記憶來抹灰?小米加步槍把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軍和美國大兵打得抱頭鼠竄的英雄戰士,大建設大躍進大煉鋼意氣風發豪情萬丈才合時宜。可以控訴不可以敘述苦難;可以雄糾糾氣昂昂不可以慘兮兮情切切。80年代之後的反思潮忙著拔亂反正,意識形態更重要。新世紀經濟大潮也不允許有什麼事實結果出現,所以討論蒼白得沒有力量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

二戰中另一個大屠殺的親歷者猶太民族也有過一樣的歷史。以色列建國20xx年以後才有大屠殺的倖存者緘默講述屈辱的經歷。咱們也一樣,從小被灌輸的英雄主義光輝形象突然被羞辱悽慘侵占,出於本能地反抗不承認。真的假的?那些人傻啊?等著受死?

人,都是一樣的。我們和他們也是一樣的。

從奧斯威辛這樣的集中營出來的人,全部受到嚴重的精神傷害。大量的人從此記憶受損,智力下降。這種傷害比肉體傷害更持久、更難以痊癒,絕大多數人終身籠罩在其陰影下,表面精彩內心蒼白,只是壓抑得更為深遠罷了。

南京也是一樣,因為那個城市在那個時間段里就是一整個兒的集中營。

心理上的崩潰比日本人的刺刀更早殺死了他們。

《南京》的第三方視角或許與我們平日接觸到的不太一樣,但無可否認這樣更有衝擊力,更有真實感。數字固然重要,但是一味糾纏於這個問題,只能造成真實深刻的歷史抽象化的結果。結果就是歷史學家、政治家、學術研究全部淡淡地浮在一個一個情感存在上。如同蒙在歷史車輪上的蛛絲,輕輕地卻遮蔽了我們的眼。

《盧安達飯店》里引用了當時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話:當盧安達陷入瘋狂時,世界卻閉上了眼。1994年4月7日開始的種族滅絕,100天裡屠殺了100萬人,幾乎全是用大刀砍殺的,屍骨如山。

那個影片儘管難免有美式英雄主義的影子,但絕對瑕不掩瑜,出類拔萃。

這場以種族滅絕為目的大屠殺,居然還會發生在二戰50年之後的現代信息社會。很多當時戰爭罪犯現在依然身居高位權錢依舊,或者流亡海外逍遙自在。是反思不多么?聯合國20xx年紀念盧安達大屠殺20xx年祭不隆重不熱烈么?國際研討會參與者不踴躍么?結果怎么樣呢?足夠影響結果的既定事實太多了,倫理人道顯然不是最重要的那杯茶。

思考的本質是為了學習,避免再出現同樣的災難。

可惜許多人忘了。

可惜很多人根本沒興趣。

可惜太多人了解的閃念都沒有。

電視、電影、紀錄片,一切的影音資料,從理論上說是最容易直達心靈的快車道。

用得好就像吃了巴豆的機關槍,淋漓痛快。

用得爛就是腸梗阻十年的臭彈,除了切,別無他法。